□王國梁

詩人海子在《遠方》一詩中寫道:“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恐怕只有到過遠方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遠方,一直是個神秘而充滿誘惑力的字眼。我們用“詩和遠方”來指心中的美好,遠方對我們來說是詩意和迷人的。遠方,是山那邊的山,是海那邊的海,是人群之外的人,充滿了無限希望和無限可能。遠方的魅力,無異于童話世界的美麗城堡,我們總以為飄渺的遠方是讓希望開花的地方,是讓夢想落地的地方。遠方,代表著期冀與憧憬,夢想與幸福。所有腳下的羈絆,都可以憑借追逐遠方的理由被一一踏平,任何人也無法阻止我們去遠方的腳步。
米蘭·昆德拉說:“生活在別處。”很多人不滿足于眼前的茍且,于是毅然踏上遠方的征程。去遠方的路即使再泥濘與坎坷,我們也會一往無前,因為遠方那個神秘世界的誘惑一直在吸引著我們。我想起自己豪情萬丈的時代,那時每天早晨起床后都會先給自己一碗雞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只要在路上,沒有抵達不了的遠方;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我像一只沖上高空的鳥兒,要去更廣闊更自由的藍天盡情翱翔。遠方的天空,藍天一定更藍,白云一定更白。多年里,我在異鄉的天空下不停尋找,想要找到圓夢的通道。可是,我漸漸發現,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遙想遠方的時候,人為炮制了一個美麗的幻境。到了遠方才發現,那美麗的一切不過是海市蜃樓。人生哪有那么多的美麗城堡?遠方沒能收留我的夢想。我在異鄉的街頭徘徊,偶爾抬頭,看到一朵故鄉的云飄了過來,心中會涌起莫名的委屈。我很想像流浪的孩子一樣,撲到故鄉母親的懷抱哭個酣暢淋漓。
想起毛姆在《人生的枷鎖》中的句子:“人們要為年輕時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付出飽嘗幻滅之苦的慘痛代價。”我們對圓月的想象,最終瘦成了彎月的惆悵。其實,不僅是我,我周圍的很多人,同學、朋友、鄉鄰,他們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就說我老家的那些鄉鄰,前些年他們紛紛奔向城里尋夢。他們以為城市輝煌的燈火能點亮他們的夢想,可是城市之大,盡管他們奮力拼搏,不過是其中的螞蟻,忙忙碌碌,心卻流離失所。于是,他們選擇了回歸。人們總是這樣,因為厭倦而逃離,又因為同樣的厭倦而回歸。
有一首老歌,《驛動的心》。歌是這樣唱的:“曾經以為我的家,是一張張的票根,撕開后展開旅程……這樣飄蕩多少天,這樣孤獨多少年,終點又回到起點,到現在才發覺。”你到遠方走一遭之后,才會真正明白這首歌中的感慨。
終點又回到起點,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的必經之路。當我們發現,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便會調轉腳步,回到最初的起點。山那邊還是山,海那邊還是海,我們總以為遠方的風景更美。最終卻發現,還是山這邊更適合自己。
這樣的一遭走過來,也許收獲滿滿,也許行囊空空。但無論怎么,我們都無需后悔,因為追夢的過程本身就是美麗而神圣的,追夢的經歷是我們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