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艾
摘 要:建黨百年,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基本適應、階級之間不存在根本對立的前提下,基于人民需要與物質生產方式及由此決定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根本矛盾的階段化、具體化認識,實現了社會根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從分化到同一的發展。這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解啟示在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及由此決定的基本路線的不變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界定的前提。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民性”價值立場的深化與發展以及對社會基本矛盾發展變化的客觀認知的辯證統一。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黨史;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人民性;百年歷程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6-0009-06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1]社會主要矛盾為何變化?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與發展中大國地位不變之間的關系為何?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解讀等諸多方面均需要持續深入研究。本文擬系統梳理建黨100周年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探索,厘清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與時俱進的認識,并從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的關系辨析出發,來解析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
一、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探索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梳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探索,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凸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價值立場,才能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光芒。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2012年)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以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有五次轉變:從建黨到“九一八”事變前夕(1919—1931年),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依次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人民大眾與列強和軍閥之間的矛盾、人民大眾與“三座大山”的矛盾;在十四年抗戰時期(1931—1945年),在第三次“左”傾錯誤的影響中始終堅持“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在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人民大眾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第二階段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有三次轉變: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存在“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和“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兩種基本矛盾;中共八大(1956年)指出,矛盾的實質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出現了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偏離。
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2012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第四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這是十一屆六中全會以來黨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重大轉變。這一重大的政治判斷,就是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深刻理解這一新的判斷?怎樣幫助我們在建黨百年之際正確把握當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二、從社會基本矛盾的視域看社會主要矛盾
從馬克思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對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動力的總結中,概括出社會基本矛盾的基礎在于新的世界觀——科學的實踐觀。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面寫道:“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3]55,“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3]56。實踐之于人類社會有著本體性的意義,人類社會是由各種實踐活動組成的,正是在最具有基礎性意義的物質生產實踐中,馬克思揭示出了人類社會的結構及其動力因素——社會基本矛盾。
物質生產實踐作為人類社會最基礎的實踐,邏輯起點在于“現實的個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最為本原的矛盾是現實的人的需要與滿足人所需要而從事各種生產實踐活動之間的矛盾。社會根本矛盾之中,孕育著為解決根本矛盾而存在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哲學范疇。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歷史有深刻的解剖邏輯,這兩對矛盾的存在與發展是內含于人的需要及滿足需要的社會生產這對根本矛盾之中的,人的需要與滿足需要的社會生產是社會歷史的根本矛盾,具有本原性地位,而社會基本矛盾則是內含于其中的中觀層面的基本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會有多元化的具體表現,包含各種具體的沖突和斗爭,由此社會的具體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社會根本矛盾及社會基本矛盾處于一個絕對斗爭性與相對同一性辯證關系的發展之中。從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這對矛盾也是絕對變動與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在社會結構與社會歷史發展中,許多具體矛盾的存在(社會基本矛盾會表現為多元化的具體矛盾)會形成社會具體矛盾的結構群,在社會具體矛盾的結構群中,社會主要矛盾指的是具體矛盾中起主導地位的矛盾。毛澤東在《矛盾論》一文中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4]340。由此可見,社會主要矛盾指的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具體矛盾橫向結構中起主導性作用的矛盾,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受主要矛盾的影響。而社會歷史的縱向發展,不是一個因素的作用結果,而是若干具體矛盾相互作用并導致結構性變動,進而影響縱向發展的結果,而在所有具體矛盾中,又有社會主要矛盾來規定和影響著其他具體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從社會形態的矛盾群來看,“現實的人”的需要與滿足需要的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最基礎性的根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建立社會歷史根本矛盾基礎之上的第二層次的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在各個社會歷史形態中又體現為第三層次各種具體的社會矛盾;在社會具體矛盾的結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確實不是一個層次的概念,各自所回應的問題不一樣,社會基本矛盾回應的是社會根本矛盾在社會中觀結構層面和社會動力層面的表現,而社會主要矛盾回應的是在發展過程中具體矛盾橫向結構中誰起主導性作用的問題。
三、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視域看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視域中的社會基本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的普遍存在,來源于社會生活的本體是“現實的個人”的各種實踐活動,尤其是物質生產實踐是一切社會歷史的前提。人的生存需要,尤其是吃穿住行的需要是物質生產產生的源泉,由此為滿足“現實的個人”需要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生產力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第一個前提,由此也形成了第一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的普遍存在,體現為一切社會的共有矛盾,是一切社會形態的剖面結構。馬克思通過把豐富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歸結于“現實的個人”的生產活動這一本體,就將生產關系置于所有社會關系中的基礎性地位,進而又將生產關系這一交往形式歸結為生產力,從而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對基本矛盾的相對穩定性視為一切社會形態的剖面結構。
社會基本矛盾也是一切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寫道: “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社會的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5]馬克思立足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從而將社會的經濟形態的演變劃分為幾個大的時代。
綜上所述,馬克思立足于“現實的個人”是處在一定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的人,而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又內含了兩對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共有的普遍性矛盾,馬克思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看成是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尤其是社會基本矛盾的絕對斗爭性是推進人類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動力,而社會基本矛盾的相對穩定性則是社會經濟形態劃分的標志,進而成為社會形態剖面結構的基礎。
(二)矛盾的特殊性視域中的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體現的是矛盾的特殊性,這個特殊性首先體現在矛盾性質的特殊及由此帶來的解決方式的特殊。社會主要矛盾到底是屬于敵我之間的矛盾還是人民內部矛盾,是由社會根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及具體的國情、世情來決定的。我國在1956年以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偏差也證明了這一點。
社會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存在體現為矛盾縱向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體現。社會基本矛盾是存在于一切社會的共有的普遍性矛盾,既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也存在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之中。但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又存在著矛盾的階段性問題。而由社會根本矛盾與基本矛盾的變化所帶來的社會具體矛盾的階段性則集中體現在社會主要矛盾在不同歷史時代下的特殊性表現。正如毛澤東所說:“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質和過程的本質沒有變化……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如果人們不去注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人們就不能適當地處理事物的矛盾。”[6]314
社會主要矛盾的特殊性體現為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具體矛盾橫向結構中起主導性的矛盾。毛澤東說過:“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結上、在其總體上去看,而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6]315主要矛盾指的是具體矛盾中起主導地位的矛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具體矛盾是多元化、結構性存在的。而社會具體矛盾的橫向結構中起主導性作用的矛盾就是社會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社會基本矛盾是在社會根本矛盾基礎之上抽象出來的普遍性矛盾,而社會主要矛盾是在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矛盾。兩者的辯證關系在于:作為矛盾的特殊性存在與發展變化的社會具體矛盾和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普遍性的具體體現,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相互轉化;社會基本矛盾是存在于社會具體矛盾與主要矛盾的變化之中,社會具體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存在與變化又體現出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社會基本矛盾的存在是絕對的,而社會具體矛盾與主要矛盾的存在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四、從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辯證關系看社會主要矛盾
(一)變與不變的問題
社會基本矛盾既是對社會結構的認識,也是對社會動力的認識,是在人類社會歷史若干特殊的具體形態中總結出來的普遍性矛盾,就普遍性本身而言是抽象的、不變的。其變化是這一普遍性矛盾的具體化,即具體矛盾。比如,通過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的緊張、沖突、階級階層矛盾、文化的分化、斗爭與交融、制度的變遷來折射社會基本矛盾四對范疇之間的緊張與調適關系。正如艾四林教授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和剖析了不同社會形態下的社會基本矛盾,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及相互作用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之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7]由此可見,社會基本矛盾存在普遍性。
社會主要矛盾作為社會矛盾的具體化和特殊性表現,不僅體現了矛盾性質和解決方式的特殊性,還體現在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主導地位的主要矛盾不同。社會主要矛盾的特殊性不僅意味著在不同性質的社會歷史形態中,社會主要矛盾的性質和解決方法不同;也意味著在同一性質的社會歷史形態中,社會主要矛盾會因為階段性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與變化。劉同舫教授指出:“不能將基本矛盾的不變性強加于主要矛盾之上,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必然伴隨著主要矛盾的轉變。”[8]
(二)中立性與價值性問題
社會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歷史結構之中,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特點,同時也決定了其中立性的特點。正因如此,馬克思和列寧才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演進理解為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從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來看: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是在封建社會的社會基本矛盾中成長起來的,資本主義的產生與滅亡都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而資本主義本身即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為人類社會歷史創造了強大的生產力,這為人類社會的解放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前提。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寫道,“兩個絕不會”與《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必然”的辯證認識都體現了馬克思在分析社會基本矛盾問題上的普遍性和中立性特點。從社會基本矛盾具體化表現為各個階級之間的關系,發展到社會主要矛盾這個階段的時候,就有了價值判斷的立場問題了。比如馬克思既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客觀性,又談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和壓迫。
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是基于社會基本矛盾基本適應,以及社會性質是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被消滅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之上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由于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決定了人民內部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社會具體矛盾不是通過根本對立的階級沖突來體現,社會主要矛盾也呈現出與社會根本矛盾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同一。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價值判斷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階級立場與執政理念,是中國共產黨站在全局的立場與發展的高度,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使命對客觀實際階段性變化的理性認知,是基于人民需要與物質生產方式及由此決定的上層建筑之間的根本矛盾的階段化、具體化認識,實現了社會根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從分化到同一的發展。
五、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旨歸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聯系實際的認識論路線,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人民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執政使命認識的新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判斷的前提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及由此決定的基本路線的不變
對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國內學者大都從階段性質變的角度來理解的。比如逄錦聚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嶄新的階段。”[9]
這個認識是符合歷史辯證法的。但本文在此基礎之上要強調的是,我國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是立足于社會主義制度特殊性的價值認知基礎上的。正如前文論證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之所以出現了向社會根本矛盾的回歸同一,其主要原因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執政,與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基本適應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系、階層關系不同于以往剝削階級社會的階級對抗和斗爭。所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必須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歷史階段為前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已經表明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是其他社會制度,而這個社會制度的屬性恰恰是決定社會主要矛盾性質的重要因素,其次也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所以需要改革、發展等去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中不相適應的部分和具體矛盾。而這個不相適應的部分和社會具體矛盾結構中存在著起主導性作用的社會主要矛盾,正是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和發展而呈現出階段性特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性質及由此決定的基本路線,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界定的前提與條件。
(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民性”價值立場的深化與發展
前文論述到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判斷的價值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立場與執政理念,是中國共產黨站在全局的立場與發展的高度,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使命對客觀實際階段性變化的理性認知。這個可以從中國的歷史邏輯中得到體現。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立場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體現在對人民的安全權、獨立自主權的認知,具體表現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民族獨立”與廣大的工農反帝、反封建、反壓迫、追求自由平等權利,由此形成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兩大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立場體現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對人民生存權和發展權的認知判斷。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對“人民需要”的關注,由此形成了:“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10]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立場體現在改革開放“撥亂反正”后對“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的重新認知與界定。鄧小平親自指導起草并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當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更加完整的論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1]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立場還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拓展性認知與界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2]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1]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界定是基于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立場的繼承與發展,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屬性的前提下社會主要矛盾與社會根本矛盾的同一復歸,體現了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性質是非對抗性的,解決方式是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改革,解決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
(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對社會基本矛盾發展變化的客觀認知
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處于總體適應與基本適應的前提下,社會具體矛盾在不斷變化,社會具體矛盾的發展與變化折射出社會基本矛盾的調整與發展。而各個具體矛盾在社會具體矛盾結構中的權重不斷變化,由此帶來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吳忠民教授曾指出:“在種種社會力量中,各自的‘權重’不盡相同,因而各自的社會影響力差別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講,毛澤東同志所說的‘主要矛盾’實際上就是從社會力量的‘權重’角度來分析社會矛盾的。”[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時代,各種社會力量、社會具體矛盾整個力量對比結構中不斷地調整與作用,而在這些具體矛盾中,“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對矛盾的“權重”最大,能對其他社會具體矛盾起到主導性作用,從而形成了新的社會主要矛盾。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對社會基本矛盾發展變化的客觀認知,這具體體現在:生產力層面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總體性落后到新時代的結構性不平衡。為此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從需要—分工—所有制—分配的深度變革,從而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層面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堅持共同富裕道路的前提下,更好地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適應新時代生產力的深入發展與結構性調整,從而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目的。上層建筑層面則通過主動的變革與調整,以不斷地適應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為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服務。由此可見,“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對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基本矛盾的階段性變化。
六、結語
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黨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新方略,著力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動社會具體矛盾的變化與發展,進而進一步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根本矛盾,實現兩者的同一復歸。通過解決生產的橫向結構性不平衡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使得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與滿足需要的社會實踐的根本矛盾不斷地解決與發展,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凸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價值立場,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光芒。
注:本文入選“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2]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艾四林,康沛竹.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與實踐邏輯[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1):13-18.
[8]劉同舫.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背后的必然邏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2017,(6)47-52.
[9]逄錦聚.深刻認識和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J].經濟研究,2017,(11):20-22.
[10]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314.
[11]中國共產黨黨史文獻選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553-554.
[12]吳忠民.社會力量對比結構對社會矛盾的影響[M].人文雜志,2016,(3):100-106.
An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China’s Social Basic Contradictions
and Main Contradictions in the Centu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ZHANG Aiai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Abstract:After the party was founded a century ag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s based on the basic adaptation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absence of fundamental interest antagonisms between classe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the mode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the superstructure determined thereby. The staged and concrete understanding of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s has realized the development of fundamental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from differentiation to identity.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lies in: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the invariability of the basic line determined by this are the premise of defining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The changes in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are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eople’s nature” value position and the objective cogn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and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people; centennial course
編輯:鄒蕊
375550033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