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根基和血脈,處理好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培育的關系,對牢鑄大學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受現代化裹挾的全球化沖擊,學校教育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碎片化與淺層化傳承、大學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薄弱、家校合作牢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缺乏合力。解決當前困境,應豐富學校場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創新課堂教學提升大學生的主體文化自覺、家校合作合力牢鑄大學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4-118-03
【本文著錄格式】相虹.當代大學生牢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初探[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24):118-120.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不斷繁榮壯大的根基和血脈,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強大精神紐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當前,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培育多集中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研究,鮮有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價值。在全球化獲得充分發展的今天,當代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意識薄弱問題已日益凸顯。因此積極探尋當代大學生牢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意識的現存問題,與新時代精神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具有十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牢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厚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生、演化及變遷歷史,又是各民族世代傳承下來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的集體結晶。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發展的精神命脈和思想源泉,是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基石。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精神價值相融合,合理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才能顯示出獨特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當前積極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有助于大學生立足國情、認清時代發展的特點,使其自覺認同并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悠久歷史中,體悟民族發展之艱辛,感受社會繁榮的偉大功績,更加堅定地投入到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
(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提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中華民族提升文化自信的積極性。文化自信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既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革命時期的斗爭文化、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主義文化、改革開放以來的先進文化。想要真正實現文化自信,不僅僅要做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追求,例如民族意識、民族氣節等。大學生牢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意識有助于承擔起文化事業發展的繼承者和創新者的責任,不斷為建成文化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補充,也為中華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發揮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增添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大學階段的學習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和追求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黃金時期”。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并不僅僅依靠知識灌輸,更要通過融入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的實踐。如果失去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那么將可能導致大學生價值觀的崩塌或精神信仰的缺失。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豐富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其不斷提升文化素養,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例如從我國傳統禮儀文化中可以涵養尊長愛幼、謙讓寬容、崇德尚義等高貴品質。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教育是一個知、情、意、行逐漸影響的過程,只有先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才能夠最終形成正確的行為實踐[1]。
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培育的關聯性分析
(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培育有機互促
意識形態教育能夠提升大學生對外界事物的理解與領悟能力,主要受到個體思維能力、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因子,能更好地形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培育的有機互促。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途徑,要做好新時期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應充分借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從目前的教育發展現狀來看,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與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之間呈現出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我國近代史的發展,眾多革命先輩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相融合,最終探究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因此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培育之間能夠形成良好的促進關系,它們相生相伴,有機互促[2]。
(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培育目標一致
高校人才培養本質上是要培養符合當今乃至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建設者,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高校明確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以及怎樣培養的問題,意識形態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在根本上具有方向的一致性,例如在高校思政課堂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提取和展示民族氣質和文化精髓,觸及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的內核和靈魂,熔鑄成社會主流價值觀,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使學生終身受益。此外,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在某種程度上包含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例如“家國情懷”“傳統利義觀”等都對新時期的大學生解決發展中的困惑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三、大學生牢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的現實境遇
(一)學校教育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碎片化、淺層化傳承
伴隨現代性的強勢植入,現代文明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著強有力的解構。面對強勢文化的自我渺小感、對自身文化母體中優秀文化元素的無視與自棄以及學校教育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碎片化、淺層化的傳承,成為民族傳統文化不和諧乃至現實沖突的“潛在誘因”,或隱或顯地沖擊或消解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穩定與發展。教育一直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教育使族群文化及其精神內核——文化基因得以在代際間傳遞。
學校教育培養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培育。據調研,大多數大學在課程建設、教育體系形成、教學內容的設置等方面缺少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培養的融入性和深入性,導致當代大學生在對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和學習時總是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無法通過自覺性的思考過程形成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從教師群體方面來看,部分教師還不具備將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的內容充分融入到日常教學工作中的意識和能力,缺乏足夠的重視。同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應用中未能接受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價值的培訓與指導,缺乏根據不同教材或不同階段教材的特點,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意識形態培育的針對性設計與課程思政教育[3]。
(二)西方文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強有力的沖擊
20世紀中葉以來席卷全球的現代化浪潮不僅僅帶來全球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西方化的狀況,同時也極大地壓縮了傳統的時間與空間的閾限,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被納入到世界體系之中。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溝通方式的變化,使得各種文化接觸、交融的渠道增多,文化碰撞、沖突與交融的現象日趨激烈。原有文化傳統的相對獨立性被打破,原本在一個系統內具有相對的自主獨立性的意義系統被全球化的文化場景取代,各種相異的文化價值系統被帶到了一個共時性的空間中,形成文化多樣性和同一性的巨大張力乃至矛盾。一方面有助于擴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世界各國多樣豐富的文化也有助于滿足本國人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強有力沖擊,這在某種程度削弱了大學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根基,甚至動搖了大學生群體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賡續。首先,由于傳統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普遍性,容易導致大學生在文化上的“審美疲勞”,西方文化對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群體來說頗具吸引力,例如題材豐富的日本動漫以及好萊塢的商業大片等。其次,西方所倡導的現代文化價值觀念,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堅守本民族傳統文化意識,導致當代大學生文化心理失衡,開始懷疑和摒棄民族傳統文化。
(三)大學生牢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薄弱
大多數大學生尚未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知,在之前的教育學習過程中缺乏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系統化與層次化教育,主要表現為:一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相關內容缺乏文化自信,對傳統文化的載體,如傳統書籍、傳統戲劇、傳統觀念等無法做到充分認識和正確理解,更有甚者對民族文化產生了某些厭倦和抵觸的心理。有的學生受社會進化學說的影響,對傳統文化持簡單暴力的“一刀切”觀念,認為新時代的必然勝過傳統的。學校開設關于傳統文化教學的課程時,聽課的學生也是寥寥無幾。二是部分學生在賡續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念等方面出現了斷層,同學之間產生矛盾時不懂得寬容忍讓,在與教師的交往中也缺乏對老師的尊重,這些都為新時期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教育增添了許多難度[4]。
四、大學生牢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的實踐路徑
(一)豐富學校場域中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生意識形態培育的有效途徑。身處于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其道德水準和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受到校園文化熏染。重視大學生群體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訴求,深度挖掘其價值,與新時代精神深度融合,涵養大學生倫理道德,向社會傳遞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擔當,身體力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社會。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各種途徑和手段,擴大傳統文化的覆蓋范圍,例如通過校園廣播、校報、標語、宣傳欄等平臺,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學生課堂內外都能夠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同時,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拓展中華民族文化的話語空間,與新時代精神相融合,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創新課堂教學,提升大學生主體的文化自覺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從民族傳統文化中剝離出優秀文化基因,認識其優點與不足,對其進行揚棄與重組,為民族文化優秀基因傳承提供現實基礎與生命力[5]。高校首先應該對傳統教學體系進行有針對性地創新和優化,積極引導廣大師生形成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內容的正確看法,改變傳統文化教育可有可無的老舊觀念。結合學校實際,可以適度開設融合地方性知識與區域民族傳統文化的課程并設置一定的學分,學生須完成規定課時的學習并通過考試后方能取得學分,逐步改善專業課體系中傳統文化教學較為缺失的現象。在教學內容設置方面,鼓勵引導學生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檢索工具自助搜集有關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課件,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資源,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元載體,結合時代特定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進行合理闡釋,提升大學生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正確認識。拓展性課程設置也可增加傳統經典文化的內容,如儒學經典、中國通史、傳統禮儀文化等,進一步拓展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面和學習空間[6]。教師可以結合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性知識對教材的再次解讀,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課程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整合與深度融合,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觀與學習觀,提升大學生學習、傳承與賡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能力,不斷增強其民族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三)家校合作合力牢鑄大學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
在當前形勢下,牢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僅依靠學校教育是難以奏效的,還需要家庭、社區以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家庭是早期文化傳遞與積累的主要場所,也是賦予個體早期文化經驗的發源地。在牢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意識過程中,應凸顯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大學生家長應加強對子女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意識,要認識到現階段青少年傳統文化意識培養的緊迫性和關鍵性。不同教育階段要設置專門負責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構或部門,并形成專業的傳統文化教育信息庫,學生會也應成立相關團體,組織學生會成員輔助教師搭建起學校和家庭兩方面的溝通橋梁,提高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延續性和持久性。學校所建立的線上服務平臺也應開辟專門的板塊用于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也可利用各種宣傳平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樹典型,爭先進,用典型案例發揮引領作用 [7]。
五、結語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伴隨現代文明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著強有力的解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發現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意識薄弱現象。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到大學生意識形態培育的各個環節,有助于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消解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層層阻隔,同心聚力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從而實現民族團結進步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周凱,曹興平,吉利.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探索[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2):117-119.
[2]黃丹丹.論大學生傳統文化意識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5(19):63-64.
[3]吳平.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培育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J].科技視界,2014(32):153-364.
[4]張浩.深化中華文化認同 牢鑄中華民族共同體[J].山西青年,2019(6):153-154.
[5]李明,么加利.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危機與應對——基于文化基因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8(7):67-71.
[6]葉進,雷丹丹.文化自信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4):117-119.
[7]聶夢陽.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加強文化自信的路徑探析[J].漢字文化,2021(2):150-153.
作者簡介:相虹(1984-),女,傣族,云南普洱人,碩士,普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
396450190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