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祥潔

女兒今年六歲,與之前的乖巧相比,現(xiàn)在儼然變成了令人頭疼的小怪獸。上周六,我們母女倆又因為意見不合吵了一架,女兒生氣地摔門進了臥室并反鎖了門。過了個把小時,又跟沒事人似的出來跟二寶玩游戲,那個開心樣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過。
晚上跟老公聊起白天的事,老公先是被女兒的行為逗得哈哈笑,繼而幸災樂禍地說:我現(xiàn)在終于知道為啥你小時候老挨打了,閨女現(xiàn)在不就是跟你小時候一個樣嗎?
回頭想想,發(fā)現(xiàn)女兒的脾氣還真是跟我小時候一模一樣,而我現(xiàn)在的做法和我媽當年也如出一轍。如果把女兒當作兒時的我,我會希望得到媽媽怎樣的對待呢?
我媽性格比較強勢,家里所有成員都要聽她的。很多時候我想跟媽媽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大多時候被批得體無完膚,所以,漸漸地我不再表達,只是把想法和感受埋藏在心底。有了孩子以后,盡管我一直告訴自己絕對不要像我媽那樣居高臨下地命令孩子,但還是多多少少繼承了我媽的育兒之道——沒耐心、強勢。
自打記事以來,我所有事情都是被安排好了的,在家聽媽媽安排,在學校聽老師安排,我?guī)缀鯖]有自主權。以致長大成年后,在沒有他人派事給我做時,我就會不安和焦慮。前幾年女兒還沒有上幼兒園時,我把我們母女倆每天要干什么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不允許中間有任何插曲發(fā)生,否則就會不安。現(xiàn)在想想,這樣死板的生活方式,壓縮了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她失去了很多自由。
有一天,我?guī)畠涸跇窍峦妫信l(fā)雪糕的車過來,于是我買了幾十根。走進小區(qū)正好碰到媽媽,見我買了很多冰棍,就說:你買這么多,今天小區(qū)停電,那不得化沒了,趕緊退回去。我說:還有半個小時就來電了,應該沒事,到時候凍上也能吃。媽媽堅持讓我去退,還當著那么多人數(shù)落我,讓我很難堪。
雖然是小事,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還是沒辦法忍受被當眾批評,隨意被打壓自尊心。
媽媽很敏感,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會惹她生氣。當你還在一頭霧水,她就已經(jīng)開始歷數(shù)你的各種罪狀,然后再訴說為了撫養(yǎng)你長大所付出的努力、吃過的苦,瞬時又讓你的怒火熄滅,反而從中生出愧疚來。
其實,有時候看女兒反抗,我會反復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的付出去綁架孩子,讓她迫于對你的愧疚和依賴而順從你的意愿,那樣只會讓孩子的心離你越來越遠。
想到此,我慢慢減少對女兒的管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我成長上。當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斷覺察和看清每一次憤怒、焦慮背后的原因,耐心傾聽女兒每一次的哭鬧或訴求,我們的母女關系竟然不再劍拔弩張了。
一天我給二寶買了一雙鞋,女兒立馬哭鬧:為什么不給我買?如果是以前,我會不耐煩地說“前幾天不是也給你買了嗎?你別沒事找事啊”。
但這次我沒有沖她大吼,而是等她情緒平復一下告訴她:“我知道你現(xiàn)在可能有一點不開心,覺得媽媽沒有送你禮物。但其實不是的,媽媽愛你們,會給你們買不同的禮物,只不過你們收到禮物的時間不一樣。前幾天你也收到媽媽給你買的新鞋子了,是不是?”
女兒看看自己的新鞋子,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心理學者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里說: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父母不要試圖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探索的自由,那樣即便幼小的孩子也一樣是一個“成為自己”的人。
父母不要一邊喊著給予孩子愛、尊重與自由,一邊又用愛綁架孩子順從我們的心愿。我們要先孩子一步成長起來,去了解自己、愛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見證自己成長的同時,給予孩子最想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