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麥26、鄭麥366 是汝州市優質小麥生產的主導品種。本文根據品種特征特性,開展播量試驗示范,以期找出優質小麥最佳播量,為培育健壯個體, 構建合理群體,實現節本增效、優質、高產、高效奠定基礎。
參試優質小麥品種有鄭麥366、新麥26。
試驗于2019 年在溫泉鎮園欣軒家庭農場進行,前茬作物為玉米,供試土壤質地為砂姜黑土,土壤肥力中上等,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為2.03%,全氮為0.92 g/kg,有效磷為18.23 mg/kg,速效鉀為167 mg/kg,土壤pH 為7.9。
優質小麥播量優化試驗選擇鄭麥366 與新麥26兩個品種,播量設置3 個處理,處理1:每667 m2播種量10 kg(低播種量);處理2:每667 m2播種量12.25 kg(中播種量);處理3:每667 m2播種量15 kg(高播種量)。每個處理占地0.89 hm2,共5.34 hm2。
2019 年10 月27 日播種,播前統一用苯甲·吡蟲啉進行拌種,機械化播種,每667 m2施復合肥50 kg(15-15-15),氮肥13 kg,除草劑為雙氟·唑草酮,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當地大田相同,2020 年6 月5 日進行測產。
2019—2020 年度,小麥播種期至收獲期平均降水量184 mm,較2018—2019 年度多76 mm,尤其是返青期至拔節期,土壤墑情充足,對苗情轉化十分有利,5月7—8 日的中到大雨,降雨量12.4~31.5 mm,為小麥灌漿增加粒質量打下良好基礎。小麥生育期平均氣溫10 ℃,較2018—2019 年度高1.5 ℃;日照1 154.3 h,較2018—2019 年度多130 h,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小麥晚播冬前苗情發育不足的問題,小麥返青和拔節期都比往年提前近5 d 左右。
數據處理分析采用EXCEL2003 軟件,處理間差異顯著性檢驗采用新復極差法,顯著性分析水平為0.05和0.01。
由表1 和表2 可知,在增加播種量的情況下,新麥26 及鄭麥366 的畝穗數均有所增加,穗粒數和千粒質量減少。

表1 不同播種量對新麥26 成產三因素的影響

表2 不同播種量對鄭麥366 成產三因素的影響
高播種量和中播種量的畝穗數差異不顯著,與低播種量的畝穗數差異顯著,其中,新麥26 的高播種量畝穗數比低播種量多4.3 萬株,增長11.76%,比中播種量多1.49 萬株,增長3.78%;鄭麥366 高播種量畝穗數比低播種量多3.45 萬株,增長9.17%,比中播種量多1.39 萬株,增長3.5%。
不同播種量之間的穗粒數無顯著差異,但是隨著播種量增加,穗粒呈遞減趨勢,其中,新麥26 的高播種量穗粒數比低播種量少0.67 粒,降低1.79%,中播種量穗粒數比低播種量少0.41 粒,降低1.09%;鄭麥366 的高播種量穗粒數比低播種量少1.46 粒,降低3.9%,中播種量穗粒數比低播種量少0.97 粒,降低2.6%。
不同播種量之間的千粒質量差異顯著,新麥26的高播種量、中播種量千粒質量分別比低播種量降低4.22%和2.2%,鄭麥366 的高播種量、中播種量千粒質量分別比低播種量降低4.01%和2.05%。
由表3 和表4 可知,高播種量和中播種量的每667 m2產量之間差異不顯著,與低播種量的每667 m2產量差異顯著,而且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兩個品種產量產量逐漸遞增。其中,新麥26 的高播種量產量比低播種量產量多23.06 kg,增長5.19%,高播種量產量比中播種量產量多4.73 kg,增長1.02%,中播種量產量比低播種量產量多18.33 kg,增長4.12%;鄭麥366 的高播種量產量比低播種量產量多20.46 kg,增長4.1%,高播種量產量比中播種量產量多4.4 kg,增長0.85%,中播種量產量比低播種量產量多16.06 kg,增長3.22%。

表3 不同播種量對新麥26 產量的影響

表4 不同播種量對鄭麥366 產量的影響
綜合考慮優質小麥高產、高效和投入成本等因素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播種量12.25 kg(中播量)為優質小麥3 個播種量中的最佳播種量。
播量是小麥群體數量大小的關鍵因素,直接關系著群體大小,影響著小麥成產三要素,制約著產量的形成。適宜的播種量能夠合理構建小麥群體,利于田間的通風透光,減輕病蟲草害的發生,實現小麥優質、高產、高效。研究適宜的播量對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試驗主要研究了通過控制播量觀察小麥的成產三因素和實際產量,以期探究出汝州市種植優質小麥的最佳播量。
在低播量的情況下,小麥畝群體少,田間通風透光好,營養物質充足,群體競爭小,有利于小麥形成大穗。隨著播量的增加,小麥畝群體增多,通風透光性變差,不利于小麥葉片的光合作用,加之群體之間競爭激烈,對小麥形成小穗產生不利影響。此外,還影響籽粒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在籽粒灌漿時期有部分小麥灌漿不足,最終造成小麥穗粒數和千粒質量呈現不同程度的降低趨勢。因此,在小麥生產上,要選取適宜的播種量,構建合理的群體,最終達到小麥高產、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