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漯河市認真落實各項惠農強農政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創新,完善糧食生產經營體系,提高生產服務能力,深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糧食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糧食產量保持了穩步發展的勢頭。
2020 年,漯河市全年糧食總面積27.29 萬hm2,比2019 年的27.11 萬hm2增加0.18 萬hm2,增長0.67%;糧食總產量190.65萬t,比2019年的187.38萬t增加3.27萬t,增長1.75%;平均單產465.73kg,比2019 年的460.81 kg 增加4.92kg,增長1.07%。單產居全省第三。
2020 年,漯河市新增高標準農田1.09 萬hm2,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84 萬hm2。集中打造了臨潁縣和郾城區的2 萬hm2、舞陽縣泥河洼1.07 萬hm2兩個核心區。項目建成區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連、路相通、旱能澆、澇能排”的農業生產格局,農田基礎建設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全市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區加大了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全省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物聯網平臺漯河示范區項目,26 個農業物聯網數據采集試點,16 個智能水肥一體化應用示范基地建成投用。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產能普遍提高。
2020 年,漯河市配方肥技術推廣面積達31.37 萬hm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165%。2020 年,全市新建監測點1 個,總數達32 個,已實現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推廣全覆蓋。全市充分利用秸稈資源豐富和畜牧業發達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全年秸稈還田面積達28.23 萬hm2。通過定位監測、調整施肥結構,漯河市耕地質量等級穩步提升,全市耕地質量由2019 年的4.101 等級提高到2020 年的3.886 等級,耕地質量等級提升了0.215。
漯河市強力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多形式開展信息服務,重點在高標準糧田示范方集成關鍵技術,實施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農機作業等,集成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種植、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機農藝、農業氣象、水肥一體化和農業物聯網等適用新技術和現代農業科技,切實提高核心片區糧食生產的科技支撐能力,帶動全市糧食生產技術水平大幅提高。2020 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基本實現全覆蓋,秸稈還田比例達96.1%,良種覆蓋率達100%。
漯河市深入開展優質小麥示范縣建設,每個縣建設優質專用小麥示范區0.67 萬hm2,在示范區開展單品種連片種植、標準化生產和訂單生產,示范帶動全市優質專用小麥“四化”發展。實行訂單生產,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提升了全市優質小麥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2020 年,全市種植優質小麥7.96 萬hm2,占小麥播種面積的50.7%,比2019 年增長8.5%,占比居全省第一。90%以上實現了規模化連片種植,優質小麥訂單實現了全覆蓋。
漯河市大力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服務農戶達到14 萬戶,服務面積達12.13 萬hm2。大力推廣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3%,其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100%,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7.7%。
漯河市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13 個,數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到5 家,省級32 家,市級84 家,居全省前列。全市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總數量達到192 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26 個、綠色食品64 個、有機農產品1 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 個。全市供應鏈更加完善。漯河市加大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力度,省級聯合體總數量達20 個,居全省第二。
一是嚴格執行上級糧食補貼政策,按規定及時、足額發放糧食補貼。2020 年,全市按照國家規定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共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24 959 萬元,有效地保護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民增收。二是統籌財政資金支持糧食生產,整合農田建設、救災、現代農業發展、農業轉移支付、農田灌溉等項目資金,大力扶持培育糧食產業聯合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糧食生產經營的比較效益。2020 年全市共投入資金69 485.2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