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是奪取小麥豐產的重要措施。但在實際生產中,存在播種量偏大的現象,不但增加了小麥生產成本,而且易導致小麥旺長、發生凍害、倒伏等。為了找出浚縣不同土壤類型、不同肥力水平下的最佳播種量,培育健壯個體,構建合理群體,實現小麥生產節本增效、優質高效,特進行此試驗。
試驗地點選在浚縣2 萬hm2高產示范方內的衛溪街道辦事處付莊村,試驗田交通便利,水利設施齊全,地勢平整,土壤肥力均勻一致。
供試品種為鄭麥158。
試驗示范設5 個處理,3 次重復。處理1:每667 m2播種量10.5 kg;處理2:每667 m2播種量14 kg;處理3:每667 m2播種量17.5 kg;處理4:每667 m2播種量21 kg;處理5:每667 m2播種量24.5 kg。隨機排列。
前茬玉米收獲后,機械耕作整地后采用寬幅勻播機播種,播幅8 cm,行距25 cm。每個小區長10 m,寬3.1 m。
試驗田2019 年10 月18 日旋耕整地,每667 m2用配方肥(18-19-6)50 kg,畦寬3.1 m。21 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21 kg,統一用畢格賽(30%噻蟲胺·吡唑醚菌酯·咯菌腈懸浮種衣劑)包衣(每60 g 用種子20 kg)。29 日出苗。11 月15 日澆水促苗。2020 年3月16 日打除草劑,加入殺蟲劑和殺菌劑。3 月23 日每667 m2追施15 kg 尿素并澆水。4 月24 日噴打戊唑醇和高效氯氰菊酯、磷酸二氫鉀等防病治蟲。

表1 生育期調查

表2 莖蘗動態調查

表3 成熟期調查與產量結果
由表3 可知,隨著播種量的增加,畝群體隨之增加,畝穗數達到一定值后不再增加。處理4 每667 m2播種量21 kg,畝穗數最大。隨著播種量的增加,株高增加,加大了倒伏風險。隨著播種量的增加,畝穗數增多,但穗粒數下降,適量播種產量最高。處理4 每667 m2播種量21 kg,產量最高。其次是處理3,每667 m2播種量17.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