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艷
武漢市第一醫院老年病科,湖北 武漢 430033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在慢性呼吸道疾病中較為常見,有數據顯示近年來,該病患者發病率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1]。其臨床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是由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逐步發展而來,并非獨立存在,具有發病時間長、病程長的特點,該疾病不僅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消極影響[2]。本研究進一步探究呼吸功能訓練結合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老年患者生活質量及肺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武漢市第一醫院在2019年4月—2019年11月就診的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老年患者共10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雙盲信封法將其分為傳統組(n=50)和受試組(n=50)。其中,傳統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5~86歲,中位年齡(69.54±2.82)歲;受試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65~88歲,中位年齡(68.62±2.75)歲。兩組受試者在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上均衡性較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均符合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聯合修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3];且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者;(2)微型營養評估量表(MNA)首次評估評分≤17分者;(3)年齡均≥65周歲;(4)已簽署同意書,知情本研究者。
(1)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其他慢性疾病者;(2)合并消化道潰瘍、慢性胃炎或胃大部切除術者;(3)合并精神障礙、老年癡呆、厭食癥、抑郁癥或意識模糊者;(4)因缺乏葉酸、鐵劑而引發的營養不良性貧血者;(5)合并高血壓、心臟病以及泌尿系統障礙者;(6)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惡病體質者;(7)不配合治療者。
傳統組給予傳統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在患者進行抗感染、排痰治療、內平衡調節、抗炎癥治療、吸氧等治療的同時,給予其最適宜的臨床環境,嚴格按照醫師叮囑進行用藥護理干預、健康宣教等。具體護理干預如下:(1)健康宣講: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向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老年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注意事項等等,提高患者對該病的理解程度和治療依從性;(2)叮囑患者戒煙戒酒,避免吸入粉塵,改善患者的生活環境;(3)加強與患者的心理溝通,時刻疏導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4)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采取適度的咳嗽促進患者的排痰;(5)對患者進行早期進食的護理,促進患者胃腸恢復。在護理過程中,指導患者按照醫生的囑咐服用藥物,患者不能隨意增減藥物。患者日常的飲食要合理規劃,禁止暴飲暴食,日常飲食要以清淡為主,選擇高蛋白以及高鈣的食物,控制熱量以及脂肪的攝入。
受試組在傳統組基礎上給予呼吸功能訓練干預,呼吸訓練:(1)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取半臥位、平臥位,身體完全放松將手放置于腹部以及前胸,用鼻腔慢慢呼吸,讓膈肌保持松弛,10~15 min/次,3~4次/d;(2)縮唇呼吸訓練:患者采用鼻腔呼吸,使口唇呈現吹口哨的形狀,進行呼吸并收腹,將胸部稍稍前傾,進行緩慢呼吸,呼氣時間與吸氣時間的比例為2∶1,10~15 min/次,3~4次/d;(3)人工阻力呼吸訓練:運用800 ml的容量氣球,在患者深吸氣的狀態下,含住氣球,并將呼出的所有氣體進入到氣球當中,3~5 min/次,3~4次/d,在訓練過程當中,要根據患者的耐受量對訓練強度進行及時調整。以上所有呼吸訓練方案周期為7 d。
應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研究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相關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百分比(FEV1%)、第1秒呼氣容積同肺活量(FVC)之間的比值(FEV1/FVC)以及6 min步行試驗(6MWT)等。并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干預前及護理3個月后使用36條目健康量表(SF-36)進行評估,主要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以及認知功能等方面,每個方面的滿分100為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0.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無顯著區別(P>0.05),干預后受試組FEV1、FEV1%、FEV1%/FVC以及6MWT等指標均顯著高于傳統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對比(±s)
注:組內比較a P<0.05;組間比較b P<0.05
組別傳統組受試組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FEV1(L)1.44±0.35 1.93±0.45a 1.53±0.26 2.64±0.37ab FEV1%34.86±6.27 38.53±6.44a 33.96±6.17 40.15±5.82ab FEV1%/FVC(%)51.66±8.43 58.41±8.56a 52.35±8.16 69.32±7.67ab 6MWT(m)258.44±33.85 279.65±38.16a 262.56±31.97 305.97±40.35ab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社會、軀體、角色、認知功能各領域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社會、軀體、角色、認知功能各領域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受試組患者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s) 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s) 分
注:組內比較a P<0.05;組間比較b P<0.05
組別傳統組受試組時間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社會功能66.35±5.16 74.26±4.84a 67.14±4.66 80.57±4.85ab軀體功能63.25±3.57 71.26±3.35a 62.27±4.38 80.36±3.85ab角色功能64.18±4.24 71.64±3.83a 63.95±4.86 81.57±5.19ab認知功能64.33±3.17 74.38±3.59a 62.92±4.26 80.67±4.88ab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普遍不高,病人活動耐力受損對患者影響最大,此外還包括心理障礙及能力受損,造成病人喪失勞動能力[4-5]。相關文獻顯示[6],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產生與患者的年齡、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等密切相關,由于該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且較難治愈的特點,在臨床上給予其個性化的呼吸訓練以及護理干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7-9]。在本項研究當中發現,受試組的肺功能顯著好于傳統組,由此可知,呼吸訓練顯著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儲備力、肌肉強度以及動力水平,減弱了氣道阻塞的程度。同時,呼吸訓練可以顯著增加患者氣道的內部壓力,有助于患者的肺部氣體及時呼出,改善其肺通氣情況。同時,本項研究顯示,受試組的生活質量顯著好于傳統組,通過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顯著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屬對該疾病的認知水平,有效減輕其內心的焦慮情緒,使得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上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適性、滿意度、安全性以及治療性,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為患者健康的恢復提供了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老年患者采用呼吸訓練聯合護理干預的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有效促進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復,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