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嬋娟 古盈盈 關翠萍 菜丹嬿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廣東 廣州510220)
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腦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殘障生存率有所提高,據報道腦出血術后患者約有70%~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造成家庭和社會巨大的經濟負擔[1-3]。研究證實[4],術后早期進行有效的康復鍛煉能夠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然而在臨床中發現患者對康復鍛煉認知不足,鍛煉依從性較低,康復效果較差[5]。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導患者正確進行早期康復鍛煉,是提高腦出血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重要方法。ADOPT模式由“態度(Attitude,A)、定義(Definition,D)、開放思維(Open mind,O)、計劃(Planning,P)、實施(Try it out,T)”組成的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干預方式[6]。 目前已有學者將ADOPT模式應用于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后患者[7]及永久植入起搏器術后患者[8]的康復護理中,研究結果顯示,ADOPT模式能夠提高術后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心理社會適應水平,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本研究將ADOPT模式應用于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康復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取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2月至10月在廣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的99例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CT或MRI確診為腦出血且為首次發病者;②術后病情平穩,意識清楚,能進行正常交流;③術后存在肢體運動障礙;④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的內外科疾病;②既往有其他腦血管疾病和(或)伴肢體功能障礙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9例和觀察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腦出血圍術期常規護理,待術后病情穩定后進行早期康復鍛煉,主要內容包括良肢位擺放、主被動關節活動、坐起訓練、坐站訓練等。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康復狀況循序漸進安排鍛煉強度和進度。由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指導并進行床旁示范,鼓勵家屬參與對患者進行督促。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ADOPT模式進行康復鍛煉指導,具體措施如下。
1.2.1 成立ADOPT管理小組 組長為科護士長,負責小組成員調控、統籌指揮;組員包括3名神經外科醫生(負責與責任護士共同制定患者的康復鍛煉方案和健康指導內容)和8名責任護士(負責實施康復鍛煉指導及健康宣教)。
1.2.2 實施ADOPT模式干預 自患者病情穩定48 h后實施干預,每2~3天干預1次,每次20~30 min,每次干預均遵循ADOPT模式的5個步驟。
1.2.2.1 態度(Attitude,A) 患者的態度與其行動的結果緊密相關。醫生、責任護士采取面對面訪談的方式評估腦出血術后患者對早期康復鍛煉的態度,通過開放式提問引導患者主動傾訴,并根據患者的反饋進行針對性的康復鍛煉知識指導,強化患者對早期康復鍛煉重要性的認識。邀請術后康復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分享早期康復鍛煉的心得和體會,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幫助患者建立康復鍛煉的信心,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
1.2.2.2 定義(Definition,D) 協助患者明確其完成早期康復鍛煉的主要障礙。醫生、責任護士與患者共同討論,探究影響患者早期康復鍛煉的主要問題,如缺乏正確的鍛煉方法,害怕運動鍛煉加重病情、情緒低落等。根據患者反饋給予針對性健康指導,強化患者對早期康復鍛煉方法的掌握,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鼓勵患者宣泄不良情緒,并給予安撫和疏導。
1.2.2.3 開放思維(Open mind,O)引導患者主動參與早期康復目標的制定。根據患者定義的問題,鼓勵患者開放思維,積極參與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并制定解決問題的目標,如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等。目標制定過程中,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強化患者的積極心態。
1.2.2.4 計劃(Planning,P) 根據康復目標制定相應的計劃。醫生、責任護士與患者共同進行康復鍛煉計劃的制定,如術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康復訓練計劃,包括功能鍛煉的內容、時間、頻率等,制定過程中以患者為中心,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并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幫助和支持,醫生、責任護士從專業角度給予患者適當的建議和協助。
1.2.2.5 實施(Try it out,T) 在醫生和責任護士的指導下實施康復鍛煉計劃,解決患者現存的主要問題。責任護士每日對患者的康復鍛煉情況進行評價并給予患者反饋,對于順利完成的康復目標,對患者加以鼓勵,對于沒有達成的康復目標,與患者共同分析其原因,尋找解決方案,并對康復鍛煉計劃進行適當調整。
1.3 評價指標
1.3.1 康復鍛煉知識掌握情況 采用自制的康復鍛煉知識問卷于患者干預前和出院前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康復鍛煉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等,共15個條目,均為“是”或“否”的判斷題,答對12題及以上為“合格”,其余為“不合格”。
1.3.2 康復鍛煉依從性 出院前對患者進行評估,分為依從和不依從兩個級別,其中患者每天能完全按規定完成鍛煉為“依從”,不能完全完成為“不依從”。
1.3.3 肢體運動功能 干預前和出院前分別用FMA量表[9]評定其肢體運動功能。該量表共有50個條目,分為上肢功能評估(33個條目)和下肢功能評估(17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2分,總分為0~100分,總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康復鍛煉知識掌握情況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康復鍛煉知識掌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干預后,出院前觀察組患者的康復鍛煉知識掌握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康復鍛煉知識掌握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鍛煉依從性對比 實施干預后,出院前觀察組患者康復鍛煉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鍛煉依從性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干預后,出院前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得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得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出院前對照組 49 29.83±9.64 41.36±7.48觀察組 50 30.46±8.30 46.44±7.29 t 0.349 3.422 P 0.728 0.001
3.1 ADOPT模式能夠促進腦出血患者對康復鍛煉知識的掌握 知識缺乏是影響患者康復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0]。常規健康宣教模式是以醫護人員灌輸式、填鴨式輸出,患者被動接受為主,醫患間缺乏有效溝通,使得健康宣教缺乏針對性,因而效果不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對康復鍛煉知識的掌握程度較對照組好,表明ADOPT模式能夠促進腦出血患者對康復鍛煉知識的掌握,這與張雙等[7]對結腸造口患者的研究結果一致。ADOPT模式與常規健康宣教相比,充分調動了患者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術后早期康復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激發患者有針對性地學習康復鍛煉相關知識,也使醫護人員的健康宣教更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因而患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掌握。
3.2 ADOPT模式能夠提高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康復鍛煉依從性 腦出血患者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主要受康復鍛煉認知、康復鍛煉技能、社會支持等影響[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表明ADOPT模式能夠提高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康復鍛煉依從性,這與田麗等[12]對冠脈介入術后患者的研究結果一致。常規術后康復指導缺乏個體化,在康復鍛煉方案制定中忽視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因而患者依從性較差。通過ADOPT模式對患者實施康復指導,使康復鍛煉技能指導更具系統性,康復鍛煉計劃和目標更具針對性和可持續性,變患者被動接受為全程積極參與,從而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
3.3 ADOPT模式能夠改善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肢體運動功能 術后待患者生命體征和神經系統體征平穩后,應盡早進行康復鍛煉,而康復鍛煉的規范性是影響康復效果的重要因素[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出院前肢體運動功能得分高于對照組,表明ADOPT模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術后早期肢體功能康復效果,與高鳳英等[15]對居家老年人健康行為的研究結果一致。通過實施ADOPT模式的康復指導,提高了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性和對康復鍛煉的正確認知;在ADOPT模式實施中,醫護人員定期對患者鍛煉情況進行評估、反饋,及時修訂康復方案,減少了患者在康復鍛煉中的盲目性,也使康復訓練更具規范性,從而有效改善了患者術后早期肢體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ADOPT模式在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康復的應用中,有效促進了患者對康復鍛煉知識的掌握,提高了患者的鍛煉依從性,進而改善了肢體運動功能。該模式使得醫護人員對患者早期康復的護理干預更具規范性和動態性,充分調動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