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莉
(天津市口腔醫院,天津300041)
瓷貼面(porcelain veneer)是用于改善牙體缺損、變色等缺陷的一種修復手段,它是利用粘結技術將口外加工成型的瓷修復體粘貼在患牙表面。瓷貼面的優點是能夠保存牙髓活性、減少磨牙量或者基本不需要磨除牙體,并且利于牙周組織的健康。由于瓷貼面的固位力非常微弱,完全依賴粘接劑固位,所以在粘接過程中不可出現任何差錯,否則極易形成瓷貼面脫落的現象。而瓷貼面的粘接過程較為復雜,有嚴格的操作時間,而在限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貼面修復,離不開護士熟練的護理配合,醫、護、患三者之間的有效配合是獲得滿意修復效果的重要保障。現就瓷貼面粘接護理配合的經驗總結如下。
本組患者68例(瓷貼面138個),均為前牙牙體缺損,男36例(瓷貼面72個),女32例(瓷貼面66個),年齡18~46歲。瓷貼面修復后即刻、半年及一年復診,除3例患者的5個瓷貼面分別于修復后半年和1年發生瓷面的局部崩裂或整體脫落外,其余65例患者均對瓷貼面修復效果滿意,瓷貼面修復體舒適美觀,達到預期效果。
2.1 心理護理 修復前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對患者的美容修復期望及認知進行評估,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加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1],向患者講解瓷貼面粘接的相關知識,治療過程、治療效果及配合方法,在患者對其治療過程和預后效果有充分的了解后,告知患者簽知情同意書。瓷貼面的試戴及粘接過程全程大概需要30~60分鐘,在此期間,護士需通過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分析其心理感受和評判其治療配合程度,采取相應措施。本組有5例患者由護士進行治療前的溝通時,表現得異常緊張,并對即將的治療過程產生了恐懼感。我們通過一邊播放舒緩音樂、一邊通過語言對患者進行安撫,并及時將減壓玩具放置在患者手中來消除或者減輕其緊張、焦慮情緒,以保證治療過程的順利完成。
2.2 用物準備
2.2.1 貼面粘接用物 常規口腔治療盤(內有口鏡、探針、鑷子)、三用搶頭、吸唾管、棉球及棉卷、75%酒精棉球、95%酒精、排齦刀、排齦線、牙線、潔治器、金剛砂條、調頜及拋光用車針、拋光杯、拋光膏、咬合紙、低速手機、光固化燈、醫用手套、護目鏡。
2.2.2 瓷貼面粘接系統用物37%磷酸、4.5%氫氟酸凝膠、硅烷偶聯劑、Syntac前處理劑、Syntac粘接劑、Heliobond粘接劑、光固化樹脂粘接材料、試色糊劑、避光盒、毛刷柄、毛刷頭。
2.3 術中護理配合
2.3.1 瓷貼面試戴 護士準備好低速手機、車針、拋光膏、咬合紙等,協助醫生在患者口腔內試戴瓷貼面,經過醫生調改組織面,然后選擇試色糊劑。提供給醫生基牙的比色顏色,由醫護兩人共同確認無誤后,將試色糊劑均勻涂在瓷貼面的組織面,再交給醫生完成試戴過程。輔助醫生核驗瓷貼面的顏色及試戴效果,詢問患者的滿意度及感受。本組有1例患者對瓷貼面的顏色不滿意,醫護患共同重新試色,待患者確定后,由護士配送至技工室,技工修改顏色后,患者再次試戴,結果滿意。另有2例患者對瓷貼面的形態不滿意,醫生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經過相應的調改,達到患者滿意并確認,護士將牙面和瓷貼面徹底沖洗、吹干后交由醫生操作。瓷貼面經過拋光后即可進行粘接。
2.3.2 瓷貼面粘接
2.3.2.1 瓷貼面預處理 護士先戴一次性手套,瓷貼面經75%酒精消毒后用一次性氣槍吹干,4.5%氫氟酸酸蝕組織面20 s,加壓沖洗15 s,將其吹干,酸蝕合格后的組織面呈白堊色;將氫氟酸酸蝕過的瓷貼面放入盛有95%酒精的容器內,用超聲波振蕩器震蕩180 s;護士在操作過程中因手套已沾染氫氟酸,故重新更換手套,將震蕩后的瓷貼面用氣槍吹干,在組織面上涂布硅烷偶聯劑,約60 s,再次吹干后均勻涂Heliobond粘接劑。按醫生要求的粘接順序將瓷貼面排列好,放置于避光盒內備用。整個操作過程注意瓷貼面不被污染。
2.3.2.2 牙面預處理 取低速直機、拋光杯、拋光膏傳遞給醫生,協助醫生清潔牙面并吹干;協助醫生將棉卷置于患者前庭溝,將吸唾器置于患者口腔內,傳遞排齦刀、排齦線排齦;傳遞37%的磷酸酸蝕基牙唇面15~30 s后加壓沖洗20 s并吹干,此操作護士要配合醫生用強力吸唾器吸凈患者口腔內的水及酸蝕劑,直到牙面呈現白堊色才顯示酸蝕達標;護士擠一滴Syntac前處理劑于避光盒內,用小毛刷蘸取后遞予醫生,處理牙面15 s,吹干;擠一滴Syntac粘接劑于避光盒內,用小毛刷蘸取后遞予醫生,處理牙面10 s,吹干;擠一滴Heliobond粘接劑于避光盒內,用小毛刷蘸取后遞予醫生,處理牙面,吹勻。整個操作過程護士要嚴格遵守操作時間,及時傳遞器械和材料。此外,吸唾要及時,注意配合醫生做好有效隔濕,避免污染牙面;同時保護患者的軟組織不要被酸蝕劑觸碰。本組患者未有因沖洗液外露或者噴濺操作而引起的損傷。
2.3.2.3 粘接與固化 護士將與醫生所需顏色匹配的樹脂類粘接劑涂布于瓷貼面組織面,若發現有空缺或氣泡則需及時去除。將瓷貼面按醫生方便拿取的方向擺放在手心遞予醫生,醫生接過后略施力按壓,準確就位;將光固化機遞予醫生,采用分區光固化法逐步進行固化,各區照射2~3 s,使瓷貼面初步固化;將潔治器遞予醫生,清除邊緣區及各面多余樹脂粘接劑;將鑷子、探針遞予醫生取出排齦線,進一步去除齦緣多余的粘接材料;將牙線遞予醫生清除鄰面多余樹脂粘接材料;將金剛砂條遞予醫生拋光鄰面;將光固化機遞予醫生,最后完全固化各部位40 s。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如果涉及到多個瓷貼面修復體進行粘接時,護士應與醫生多次校對瓷貼面的粘接數量、位置及顏色,確保無誤。
2.3.2.4 調頜拋光 將咬合紙、低速直機、調頜及拋光用車針、拋光膏遞予醫生進行調頜、拋光。
2.4 健康宣教 修復治療結束后,囑患者注意口腔衛生,正確的刷牙方法,堅持使用牙線[2];忌用瓷貼面修復體啃咬過硬食物,一旦出現崩裂等情況,須來院處理,并定期復查。
瓷貼面的粘接過程比較復雜,臨床操作步驟繁瑣,涉及的材料種類多,小器械多,并有嚴格的操作時間。護士必須要全面掌握瓷貼面粘接的全部過程,知曉醫生每步的操作流程,熟悉酸蝕和粘接材料的性能、特點、禁忌事項、使用方法,以及多項口腔護理的配合操作,包括傳遞器械、隔濕吸唾、防控感染、酸蝕粘接、護患溝通及口腔宣教等,才能熟練地進行護理配合,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有效提升患者整個診療過程中的舒適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