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陽 羅旭霞 黃露芹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 杭州310000)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作為血液腫瘤患者輸注化療藥、血制品、營養支持的安全、有效、無痛性靜脈通路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1]。患者治療期間PICC導管需要長時間留置在體內,可能會發生靜脈炎、感染、穿刺部位滲血、血栓、導管異位、脫出及斷裂等并發癥[2]。初發的血液腫瘤患者化療間隙期需院外帶管生活,如能掌握PICC相關知識,正確有效地進行功能鍛煉,按期行導管護理,可以維持導管功能,對延長導管使用時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健康宣教對此類患者尤為重要。傳統的健康教育模式是向患者單向信息的傳遞,填鴨式的灌輸,不夠重視患者理解力和信息掌握的程度[3]。Teach-back方法是醫護人員進行健康教育后,讓患者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健康教育信息的理解,及時評估,加強理解鞏固信息,確保患者正確理解所傳遞的健康教育內容[4]。本研究將Teach-back健康教育法用在初發血液腫瘤PICC置管患者中,取得良好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臨床病理學首次確診為血液腫瘤;②年齡≥18周歲;③首次行PICC置管;④預期治療時間≥3個月;⑤意識清楚,具備溝通能力;⑥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告知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靜脈血栓史;②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③合并全身感染或嚴重心肝腎其功能不全者。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倫理認證,并符合倫理要求。選取2019年2月至9月浙江省某三甲醫院血液科一、二病區行PICC置管的初發血液腫瘤患者,用投硬幣法將兩病區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8例。其中觀察組3例死亡,2例放棄治療,3例轉院。對照組排除4例死亡,4例放棄治療。最終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完成研究,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本研究患者均采用單腔耐高壓聚氨酯PICC導管,型號為4Fr,在靜脈置管中心由靜療專科護士B超引導下穿刺置管。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模式,即患者置管后責任護士采用書面和口頭教育方式,根據科室制定的宣傳教育手冊向患者宣教PICC相關知識。包括置管后的維護,并發癥的觀察及預防,置管側行握球運動的必要性和正確方法,攜管期間日常生活的相關注意事項。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運用Teach-back法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兩組患者在實施宣教后追蹤導管使用情況3個月。
1.2.1 成立Teach-back健康小組 共5名小組成員,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另有1名靜脈質控護士和3名高年資N3層級的護士。小組成員在實施健康教育前,統一接受Teach-back相關知識培訓,學習Teach-back的教育理念、教育實施和實施技巧。
1.2.2 Teach-back健康教育實施 患者置管后,Teach-back健康教育小組評估患者Teach-back方法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合理安排教育訓練內容,每一輪健康教育中設計的信息量不宜過多,維持在3~5個,教育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以內,確保健康教育實施的效果。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當該輪健康教育完成后再進入新一輪的健康教育。
1.2.2.1 傳遞信息 置管當日Teach-back健康教育小組分階段向患者宣教,每次不超過半小時,宣教PICC相關知識,包括置管后的維護,并發癥的觀察及預防;攜管期間日常生活的相關注意事項;置管后2 h向患者演示置管側握球運動的正確方法,說明行握球運動的必要性。
1.2.2.2 復述信息 根據對患者健康宣教的內容,和藹地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要點的提問,鼓勵患者盡量用自己理解的語言復述或演示出來。如:①您好,xxx(尊稱),現在我想了解下剛才我說的內容您是否都聽明白,您能否用自己的話講一下(根據教育內容進行提問)。②您知道為什么要做握拳運動,輸液時能不能做握拳運動?③握球運動時要注意什么,1天要做多少次,分解下來,一天做幾組,平均每組做多少個?您能不能演示一組給我看一下?④PICC置管后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您知道可以從事哪些一般生活勞動,有哪些又不能做呢?⑤PICC導管護理包括哪些內容,多久維護1次?⑥PICC置管后出現什么況下,應及時去醫院就診處理。
1.2.2.3 評價效果Teach-back健康教育小組評價患者所復述或演示的內容,評價該關鍵信息是否正確,確認患者對傳遞信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若患者復述或演示無誤,則此輪健康教育結束。如有不能理解的或錯誤的,則予以糾正,重新進行,更換教育方式或更換教育者,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復述準確。提問:①不好意思,xxx(尊稱),我剛才可能沒有把……講(演示)清楚,(更換教育表達方式)……;②現在您能不能再跟我說(演示)一下……?③當患者掌握健康信息后,最后開放式提問,再次評價患者的健康信息掌握程度。如:您還有什么問題嗎?或者您還有哪里不明白的嗎?
1.3 評價指標
1.3.1 宣教內容知曉率 根據健康教育內容通過“頭腦風暴法”及查閱相關文獻自制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知識調查問卷,該問卷均為選擇題,內容涉及4個維度,包括維護知識、相關并發癥及預防、握球運動、日常注意事項,共20題,每題5分,總分100分。患者于出院時接受現場或微信問卷調查,80分判為宣教知識知曉,未達到80分者判為宣教知識不知曉。
1.3.2 握拳運動依從性 干預1周開始追蹤1個月,每周用統一提問方式通過現場、微信或電話進行隨訪,詢問患者本周握拳運動情況。若每周握球運動達到標準要求的80%及以上者判為依從,未達到80%者判為不依從。
1.3.3 握球運動的正確性 干預后于出院當日觀察患者連續握球運動5次,依據本研究健康教育內容,患者用置管側手握住握力球,將其捏小至1/2左右,該力量保持10 s,后松開10 s為1次握球運動,連續5次均符合要求視為正確,否則判為不正確。
1.3.4 健康宣教護理服務滿意程度 干預后于出院時接受現場或微信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健康宣教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
1.3.5 并發癥發生率 置管后3個月內,通過現場、微信或電話進行隨訪,記錄有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如果有陽性結果,統一再由靜脈質控護士判定,并統計機械性靜脈炎、感染、穿刺點滲血滲液、深靜脈血栓、導管堵塞、皮膚過敏(如紅斑、瘙癢、濕疹等)、導管脫出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健康宣教內容知曉率、握球運動的依從性、正確性比較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健康宣教內容知曉率、握拳運動依從率、正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宣教內容知曉率及功能鍛煉的依從率和正確率比較[n(%)]
2.2 兩組健康宣教護理服務滿意程度比較 觀察組健康教育護理服務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健康宣教護理服務滿意程度比較(例)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置管后3個月內,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導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3.1 Teach-back健康教育法有利于患者更好的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并提高患者對健康宣教的滿意程度。有研究顯示,患者在接受健康宣教后,40%~80%的信息會被不同程度的忘記,且記住的信息中約50%是錯誤的,無法有效實現健康教育的目的[5]。臨床常規健康教育的不足在于其信息傳遞為單項輸出,且形式單一、內容也枯燥。而Teach-back方法的健康教育模式為雙向信息傳遞的模式,采用分段式健康教育,實施健康教育后讓受教者用自己理解的語言對學習到的健康信息進行復述或演示,在臨床中,能夠檢查護理人員對患者解釋的相關健康概念是否清楚,方便護理人員更好地評價患者對健康信息的理解與記憶程度,及時糾正患者理解錯誤或未理解的信息,對患者遺忘的信息進行補充,有效地將健康信息進行傳遞,使患者更易于掌握疾病健康知識,進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6-7]。本研究結果顯示:Teach-back健康教育法在初發血液腫瘤PICC置管健康宣教中的應用,提高了患者對宣教內容的知曉率,提高患者對健康宣教的滿意程度。
3.2 Teach-back健康教育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握球運動的依從性和正確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血液腫瘤患者需要長時間留置PICC有效的輔助化療。PICC是一種侵入性操作,若使用期間維護不當,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進而影響導管使用以及患者的治療[8]。Campagna等[9]觀察了2 477例PICC置管患者,PICC相關的不良事件如導管堵塞、感染或癥狀性血栓形成等發生率為16.9%。PICC導管在血液腫瘤患者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留置期間如果得不到較好的護理,易導致感染、靜脈炎、導管堵塞、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增加患者疾病的風險。因此,讓PICC置管患者更好地掌握PICC相關知識,實施必要的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10]。相關系統評價表明,將Teach-back方法運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健康教育時,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水平,不僅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還能提高患者自我照護技能以及自我效能感[11]。有研究[12]報道,Teach-back健康教育能減少患者再入院,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增加對醫護人員彼此的信任。本研究結果顯示:Teach-back健康教育不僅增加患者握球運動的依從性,而且能提高其握球運動的正確性,發揮了患者在并發癥預防中的積極作用,從而減少患者在導管留置期間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這與初發血液腫瘤患者較好的掌握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認識到握拳運動及日常維護的重要性,進而表現出較好的依從性密切相關。有效地減少PICC并發癥的發生,確保治療順利完成。
Teach-back法指健康教育者對健康教育信息解釋說明后,讓被教育者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描述健康教育信息,教育者再進行評估,對理解錯誤或不全的信息再次澄清,確保被教育者真正掌握教育內容[13]。本研究結果顯示Teach-back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不僅可以檢查醫護人員對健康宣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也可以監測患者記憶力、理解力。在反復的“評估—教育—評估—再教育”中,患者也能充分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14]。有助于患者和家屬更好地參與PICC管理,掌握相關知識,使患者更好地掌握留置期間日常觀察的重點,正確地開展日常活動,定期做好導管的維護,合理安排攜管期間的運動,避免異常情況的發生,有效降低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程度。本次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偏少,樣本選擇較局限,觀察時間短,下一步將聯合多中心擴大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進一步驗證結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