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 徐鳳生 章環宇 梁旭 李晨光
1.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金屬及化學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71
隨著既有線提速和重載運輸的發展,許多普速鐵路尤其是縱平面條件較差的山區鐵路(如昆明局的貴昆線、南昆線,成都局的成渝線,蘭州局的蘭新線等)小半徑曲線上股鋼軌鋪設使用后不久就出現了疲勞傷損,嚴重影響鋼軌的使用壽命甚至危及行車安全[1]。
我國普速鐵路線路運行多種車型,車輪型面主要有JM3、LM、LMA,鋼軌主要有60、60N 兩種軌頭廓形,輪軌匹配關系十分復雜。在不能統一車輪型面又無法改變軌底坡設置的情況下,鋼軌軌頭廓形打磨可以有效改善輪軌匹配關系。通過鋼軌打磨形成適合車輪型面的軌頭廓形,人為地加快輪軌磨合,使輪軌匹配達到理想狀態,從而減小輪軌作用力,延長輪軌的使用壽命[2-6]。
通常小半徑曲線上股鋼軌更換下道的主要原因是側磨超限。不同于以側磨為主的傷損形式,這種疲勞傷損特征為:①從軌頭廓形來看,軌距角處明顯凸出,存在輾邊;②車輪輪緣未接觸鋼軌軌頭側面,未形成軌距角側磨;③鋼軌軌距角處存在過多的機車潤滑脂,出現明顯的魚鱗紋、剝離掉塊等疲勞傷損。
為了提高列車的曲線通過性能,小半徑曲線地段設置成欠超高,同時機車輪緣潤滑過多降低了鋼軌軌距角的摩擦因數。曲線上股鋼軌長期無磨耗,輪軌難以磨合,輪軌接觸關系不良,導致曲線上股鋼軌軌距角處長期承受很大的接觸應力,是造成曲線上股鋼軌出現魚鱗紋、剝離掉塊等疲勞傷損的主要原因[7]。
理想的輪軌型面匹配狀態能有效地降低接觸應力和磨耗,提高直線運行時列車蛇行失穩的臨界速度,同時改善列車曲線通過性能[8]。考慮到車輛運營一定里程后會進行車輪鏇修恢復車輪原始標準型面,故以普通客貨車標準LM 車輪型面為基礎,依據輪軌接觸幾何學和輪軌接觸力學等理論,針對小半徑曲線上股鋼軌疲勞傷損的情況進行軌頭廓形優化設計,提出了上股鋼軌打磨目標廓形60N?S,下股鋼軌工作邊按照60N 廓形進行打磨,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上下股鋼軌均重點優化了內側軌距角,該位置長期承受較大的輪軌接觸應力,容易引起鋼軌塑性變形和疲勞傷損。

圖1 鋼軌實測廓形及設計廓形與LM車輪匹配
廓形優化設計后,上股鋼軌與車輪發生兩點接觸(一點為軌頂面與車輪踏面接觸,另一點為軌內側與車輪輪緣接觸),輪對以軌頂面接觸點為滾動中心,輪緣接觸點處必然產生滑動,加快輪緣和鋼軌內側磨耗,有利于上股鋼軌盡快形成側磨,從而顯著減小內側軌距角的輪軌接觸應力,可以有效緩解或抑制軌距角出現魚鱗紋、剝離掉塊等疲勞傷損。下股鋼軌與車輪在軌頭踏面中心和車輪踏面中心發生接觸,具有輪軌接觸應力最小、橫向蠕滑率及蠕滑力很小的特點,可以避免早期鋼軌疲勞傷損的出現。
按照優化設計的鋼軌打磨廓形,通過非對稱打磨實現上下股鋼軌不同廓形,可以有效改善輪軌接觸關系,加大內外軌車輪滾動圓半徑差,提高列車曲線通過能力,降低輪軌縱向滑動,減少輪軌接觸應力,抑制或減緩鋼軌疲勞傷損、波磨、肥邊等病害的發生與發展,從而延長鋼軌的使用壽命[7]。
打磨前軌頭廓形及軌面狀態見圖2。可知:上股鋼軌與60N?S 廓形差異較大,內側軌距角處最大廓形偏差約為0.80 mm;下股鋼軌與60N 廓形差異較大,內側軌距角處最大廓形偏差約為0.70 mm;上股鋼軌軌距角無側磨,存在嚴重的魚鱗紋及剝離掉塊;下股鋼軌軌面狀態良好,未見明顯表面病害。

圖2 打磨前軌頭廓形及軌面狀態
打磨6個月后軌頭廓形及軌面狀態見圖3。可知:上股鋼軌與60N?S 廓形差異較大,內側軌距角處最大廓形偏差約為1.30 mm;下股鋼軌與60N 廓形差異較大,內側軌距角處最大廓形偏差約為0.80 mm;上股鋼軌內側軌距角形成了明顯側磨,并伴有輕微魚鱗紋(打磨前魚鱗紋較深未能完全消除);下股鋼軌軌面狀態良好,未見明顯表面病害。

圖3 打磨6個月后軌頭廓形及軌面狀態
打磨前后實測廓形與LM 車輪型面匹配時的輪軌接觸點分布情況見圖4。可知:打磨前上下股輪軌接觸點分布較分散且偏向工作邊一側;打磨后上下股輪軌接觸點分布趨于集中且基本位于軌頂中心附近。

圖4 打磨前后輪軌接觸點分布情況對比
為評估鋼軌軌頭磨耗性能和接觸疲勞性能,計算了打磨前后實測廓形對應的輪軌磨耗指數及輪軌接觸應力,結果見表1。可知:按設計廓形打磨后,曲線下股鋼軌磨耗指數增加了3.1%,接觸應力減小了5.4%;曲線上股鋼軌磨耗指數增加了159.7%,接觸應力減小了39.3%。這表明設計廓形打磨加速了曲線上股鋼軌側磨,有利于緩解曲線上股鋼軌疲勞傷損。

表1 打磨前后輪軌接觸特性指標對比
打磨前實測廓形對應的輪重減載率為0.703,打磨后為0.615,降低了12.5%;打磨前實測廓形對應的脫軌系數為0.399,打磨后為0.375,降低了6.0%。打磨前后輪重減載率和脫軌系數均小于安全限值0.8。可見,采用設計廓形進行鋼軌打磨作業可以保障列車運行安全,且對列車運行安全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機車輪緣過度潤滑,輪軌難以磨合,曲線上股鋼軌軌距角處長期承受很大的接觸應力,造成曲線上股鋼軌出現魚鱗紋、剝離掉塊等疲勞傷損。
2)按設計廓形打磨后,輪軌接觸點分布相對集中且位于軌頂中心附近,曲線上股鋼軌磨耗指數明顯增大,接觸應力明顯減小,加速了曲線上股鋼軌側磨,有效緩解了曲線上股鋼軌疲勞傷損。
3)打磨后輪重減載率和脫軌系數分別降低了12.5%和6.0%,對列車運行安全性有一定改善作用,可以保障列車運行安全。
4)鋼軌打磨加速了曲線上股鋼軌側磨,改善了鋼軌疲勞傷損情況。如果側磨過于嚴重,建議采取科學合理的潤滑措施控制鋼軌側磨發展,避免因鋼軌側磨過快而更換下道,影響鋼軌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