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獻偉
坐落在河南鞏義市的康百萬莊園,又稱“河洛康家”,與山西晉中喬家大院、河南安陽馬氏莊園并稱“中原三大官宅”。它跨越明、清和民國三個時代,共計400余年,不僅被稱為中原古建筑典范,更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
在莊園眾多的歷史和人文景觀中,楹聯和銘文俯拾皆是,其中不少是以家風為主題,顯示出康氏家族對家風傳承的重視。歷史也證明,正是得益于良好家風的代代傳續,康氏家族才長盛不衰,享譽中原、蜚聲全國。
中國楹聯文化源遠流長。康氏家族的楹聯,多書于廳堂、書房等顯著之處,以利康家子孫時時舉目、刻刻縈懷。諸多楹聯之中,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有這樣一副:“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于子孫。”語言通俗易懂、平白無奇,但擲地有聲、振聾發聵。前一句,強調人性之善,內在修為;后一句,強調榜樣之力,外在垂范。“人心動一念,天地竟相知。”如此“內外兼修”之家風建設,意在教導子孫要時刻注意自身品德和言行,這無疑是康家能夠代代燭火相傳、燃燈前行的精神密碼。
如果說以上這副楹聯給人以反躬自省之警策,那么,如下這段銘文則給人醍醐灌頂之解悟,發人深思。銘文鐫刻在康家一處吃飯的石案之上,其中前四句寫道:“頑然一塊石,誰道有精神;豈知經鏤刻,還能見天真。”這是多么別開生面、富有理趣之言!就猶如一把鋤頭,在我們的傳統認知和思想荒地上進行了深鋤,給了我們一個別樣的視角和思路——家風的傳續,不僅僅有賴于先天的教育,而且也得益于后天的雕琢;不僅僅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無聲濡染,而且也是“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十年期”的淬火歷練。
筆者讀過不少關于家風的故事,但基本上如出一轍的因果邏輯是,好的家風之下必然“一好百好”。這未免把家風建設簡單化、絕對化。現實就讓我們遇到諸多尷尬。有些腐敗墮落的貪官,他們的父輩祖輩也都是淳樸善良的農民,造就了彌足珍貴的農家家風;但貪官們的所作所為,最終還是辱沒了這樣的家風、門風。因此,從《石案銘》中,我們讀出的是家風建設的另一方面:家風固然要有潛移默化、直抵人心的力量,但有時更要有洞若觀火的強大“糾錯”“雕琢”功能。單純的言傳身教,還不足以確保家風純良不失本色;只有時時加以警醒歷練,采取客觀理性的態度,對后代品性去蕪存菁、去偽存真,繼而精雕細琢,那么,縱然是一塊頑劣不化的石頭,也或將有顯現赤足“本真”之時!
家風傳承不僅只是代際關系中的無聲影響,也是具有鏤刻式“技術含量”的治家策略。故此,《石案銘》中的“家風”文字,不僅體現了康氏家族可敬、可貴的治家理念,也為我們如何讀懂真正的家風、怎樣做好家風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路徑。
390950190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