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秀珍
(福建省尤溪縣林業局 福建 尤溪 365100)
細柄阿丁楓(Altingia gracilipes Hemsl),又稱細柄蕈樹、齒葉蕈樹、細齒蕈樹,福建尤溪人稱其為“香蘭”,屬金縷梅科植物。雄花序球形,直徑0.5 ~0.6 cm,常多個組成圓錐狀,長達6 cm,苞片4 ~5 片,卵狀披針形,長約0.8 cm,膜質,被柔毛,雌花序梗長約2 cm。
細柄阿丁楓在國內分布范圍不廣,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廣東東部和江西南部,是本區地帶性植被建群種之一。福建省境內的分布范圍最廣,尤溪、永安、南平、建甌、順昌、政和、邵武、武平、上杭等地均有分布,在天然闊葉林中常見與櫧栲類等混生成為共生群落。人工林較少,在閩西北的村前、水尾、溪邊河岸常見幾百年生大樹[1]。
細柄阿丁楓是優秀的園林綠化林木,是尤溪縣優良的鄉土樹種。為了探析園林綠化工作中細柄阿丁楓移栽經驗,2018~2020 年每年對圃地中的細柄阿丁楓綠化大苗按照不同年度進行移栽裝袋,培育成袋裝苗,并于2020 年春進行袋裝苗林下栽植對比試驗,為細柄阿丁楓樹種截根后移栽袋裝苗探尋適宜的苗圃管護時間,積累林下栽植經驗,同時也為細柄阿丁楓的山地造林及四旁綠化提供借鑒。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尤溪縣坂面鎮青坑村的山地中,地處福建省中部閩江西南側,戴云山脈北段西坡。海拔490~610 m。受東南季風氣候影響,雨熱同期。全縣植被豐富,樹種多樣。原有林分為馬尾松成熟林。山地土壤為花崗巖發育的紅壤,立地質量等級中等,坡向東北向,坡度25°~32°[2]。
3.1 實生綠化苗來源。供試細柄阿丁楓實生綠化大苗來自于尤溪縣坂面鎮,采于2013 年在棄耕拋荒的農地上人工培育的實生苗細柄阿丁楓綠化苗圃地。
3.2 移栽裝袋方法。于2017 年2 月、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分別選出圃地中直徑3~5 cm 細柄阿丁楓苗900 株做袋裝苗。挖取苗木時均帶土球,直徑約18 cm,裝入直徑25 cm、高20 cm 的無紡布袋,填入紅壤土及腐殖質土配成的營養土,培育成袋裝苗。
3.3 試驗設計
3.3.1 試驗處理。試驗采取完全隨機化單因子設計,依據袋裝苗不同移植時間設置4 個處理,6 個重復。處理1:3 年袋裝苗栽植(即細柄阿丁楓實生綠化大苗移植裝袋3 年后栽植);處理2:2 年袋裝苗栽植;處理3:1 年袋裝苗栽植;處理4(CK):未移栽裝袋栽植,即實生綠化大苗直接應用土球苗林下栽植。每個處理種植900 株,分6 次重復,即每小區種植150 株,株行距2 m×2 m[2]。每小區面積20 m×30 m,共24個小區[3]。
3.3.2 栽植方法。2020 年2 月進行不同時間移栽袋裝苗林下栽植試驗,分別對3 年袋裝苗、2 年袋裝苗、1年袋裝苗、未移栽裝袋土球苗(CK)進行林下栽植。
3.4 調查與統計。2021 年1 月,對不同時間移栽袋裝苗林下栽植效果進行詳細調查,每個試驗小區的苗木栽植成活率見表1。

表1 各處理林下栽植成活率調查表

表2 細柄阿丁楓各處理平均成活率計算表
4.1 平均成活率。根據試驗地調查結果進行數據整理統計,得出成活率(%),如表2。由表2 可知,不同時間移栽的袋裝苗林下栽植成活率均高于未移栽裝袋的土球苗[2]。
4.2 平均成活率方差分析。根據調查統計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由表3 可見,4 個處理間成活率差異為極顯著。

表3 不同處理平均成活率方差分析表
4.3 Duncan 多范圍檢驗多重比較。采取Duncan 多范圍檢驗法對試驗各處理間進行多重比較,檢驗各處理兩兩之間差異是否顯著,結果見表4。結果顯示,圃地中細柄阿丁楓大苗進行林下栽植,3 年袋裝苗栽植與未移栽裝袋栽植、3 年袋裝苗栽植與1 年袋裝苗栽植、2 年袋裝苗栽植與未移栽裝袋栽植、2 年袋裝苗栽植與1 年袋裝苗栽植、1 年袋裝苗栽植與未移栽裝袋栽植兩兩之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細柄阿丁楓大苗3 年袋裝苗栽植與2 年袋裝苗栽植之間差異不顯著。
Duncan 多范圍檢驗不同處理間平均數的差比較的臨界值如下:R0.05(4,20)=5.84;R0.01(4,20)=7.95;R0.05(3,20)=5.70;R0.01(3,20)=7.75;R0.05(2,20)=5.42;R0.01(2,20)=7.39。**極顯著差異;*顯著差異。

表4 Duncan 多范圍檢驗多重比較表
在進行細柄阿丁楓大苗移植時,袋裝苗對比未移栽裝的土球苗,林下栽植成活率可以顯著提高。因此,在圃地中進行細柄阿丁楓大苗的林下栽植,最好選擇已培育成的袋裝苗,可促使細柄阿丁楓側根系繁育。山地林下栽植,為了提高不同時間移栽袋裝苗林下栽植成活率和保證苗圃地利用率,最好選擇移栽裝袋2 年的綠化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