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彬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天津 30035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 中指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這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不僅要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觀。這就要求高校體育的教育模式、手段、內容要全面升級,在進行一些常規體育項目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更多思想、精神、道德等層面的教育內容。在這一大趨勢下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就逐漸成熟起來。
1.1 體育和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學生獨立自主進行“自我教育”。隨著意識形態的不斷豐富,思政教育必須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來才能發揮其自身的固有價值。而對高校來說,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是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重要外部力量。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體育課是將思政課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有效載體,有助于學生將自己變為教育和受教育的主體。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能讓學生自主、自發、自覺地參與健身性、挑戰性、能動性、娛樂性的體育活動,不但適應高等教育總體目標的要求,更是有助于學生獨立自主進行“自我教育”。

1.2 體育和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開展“素質教育”。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內容涵蓋較廣,廣義的素質主要包含了科學文化素質、思想政治素質、身體素質、道德素質、職業素質、心理素質、信息技術素質、社會適應素質等。體育教育教學過程所包含的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團結協作精神、頑強拼博精神、公平競爭意識、堅強心理素質、道德情操等教育內容,與高等教育素質教育總體目標和思政教育大方向相吻合、相一致。這就充分說明了體育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點和德育載體,既是有益的,也是必然的。
1.3 體育和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學生個體“成人成才”。體育思政課能夠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高尚的道德素質、強健的身體素質,這是促進他們融入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認識自我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學生群體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在活動中增加了他們與社會、與他人、與環境的適應與溝通能力,真正懂得集體目標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和意義。而反過來,學生的自我認知、發展、完善,也逐漸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這也是體育課思政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2.1 教學內容的融合。體育思政課是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顯著成效的重要體現。可以在體育課教學與訓練準備階段利用3~5 分鐘開展思政教育,重點強調學生在課程中要注意的重點事項,例如心理準備、安全預防、身體準備、團結協作等。
傳統的體育教學都是線下教育,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要重視線上教育。線上教學的優點就在于教學時間和空間的便利,以及教學內容的豐富和教學形式的靈活多樣,通過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讓體育成為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比如:可以適當引入體現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集體凝聚力等內容的體育活動視頻、賽事視頻,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入體會和深刻理解體育思政課的教育內涵。
在線下體育課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場地條件和學生實際,開創一些新的體育項目,適當增加集體性的項目,發揮體育的溝通、交流、協作、互助、心理疏通等作用,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和適應體育課,在愉悅、輕松的教學過程中有效完成思政教育的內容。
2.2 教學形式的創新。高校的體育教育逐漸融入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賦予了體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教育任務。為了滿足時代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培育體育思政第二課堂,大力發展學校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校隊訓練隊建設,通過體育思政第二課堂廣泛開展宣傳和主題體育思政活動,努力構建和諧、積極、團結、拼搏、進取的體育思政校園文化,并融入更多體育與思政結合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資源,積極發展和培育學生獨立、自主、自愿、自覺的學習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也為將來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3 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互聯網基于即時性、互動性、開放性等特點,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如微信、微博等信息平臺,能夠及時、有效的發布和傳遞社會公眾事件和熱點、焦點問題,讓每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評論者”。但信息平臺帶來的影響是雙向的,即有利也有弊。因此,教師要做好大學生文明使用互聯網的宣傳監督工作,讓互聯網成為進行體育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首先需要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其次需要堅持正確的的輿論導向,防止負面現象對大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最后還要利用好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師生的交流互動,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和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