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衛閣,王慶路,王 偉
(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楊村煤礦,山東 濟寧272118)
楊村煤礦323 工作面軌道順槽沿空側煤柱4m,回采期間超前支承壓力影響范圍30m,巷道頂底板移近量500~1 200mm,兩幫移近量500~800mm,超前支護支設兩排單體,支設距離30m。工作面推至477m 后,沿空側煤柱23.3m,超前支承壓力影響范圍減少,通過研究超前323 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顯現和巷道圍巖變形特征,對采煤工作面巷道支護和設備選型具有重要的意義。
323 工作面北靠322 工作面,南臨TD302 工作面,東至304 工作面采空區,以西為三煤運輸集中巷。323 工作面所采煤層為山西組3 層煤,煤層結構簡單,穩定可采,煤層厚度變化為5.80~9.10m,平均8.32m,煤層普氏系數(f)一般在1.91 左右,為軟~中等硬度煤層。煤層可采性指數為1.0,變異系數5.09%。煤層起伏不大,煤層傾角1°~7°,平均4°。
323 工作面軌道順槽沿空布置,工作面推至477m 時,沿空側煤柱寬度由原來4m,過渡至23.3m。323 軌順超前支護的方式為:支設2 排超前支護,柱距1.0m。距離工作面側煤壁0.5m 和巷中各支設1 排單體液壓支柱,溜尾最后1 組支架與巷幫大于0.7m 時, 距離巷幫0.5m 支設1 排單體液壓支柱,2 排的支護距離均為30m。

圖1 323 工作面平面布置圖
理論上,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影響范圍包括塑性區與彈性區,計算方法如下。
2.1.1 塑性區
塑性區內支承壓力為σy,根據錢鳴高、石平五等有關圍巖極限平衡和支承壓力分布基于“孔”模型的求解,在工作面前方極限平衡區內支承壓力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式中:f為煤層與頂底板間摩擦因數;φ為煤體內摩擦角;x為塑性區內任一點到煤壁的距離,m;M為煤層厚度,m;N0為煤幫的支撐能力,MPa。
為求出超前應力峰值點位置x0,令塑性區支承壓力達到最大壓應力值σy=KγH,則

式中:K為應力集中系數;H為煤層埋深,m;γ為上覆巖層平均容重,kN/m3。
2.1.2 彈性區[3]
由超前支承壓力峰值向煤體深處,應力值逐漸過渡到接近原巖應力值,此區域煤巖體保持較好完整性,屬于彈性區范疇。
根據彈性力學理論,超前支承壓力分布表達式為:

式中:β為側壓系數,取值2.02。
設彈性區范圍為x1,當x= x0+ x1時,σy=γH,即為原巖應力值,代入式(3)得

2.1.3 支承壓力影響范圍及峰值
以323 工作面為例,M取值8m,f 取值0.25,內摩擦角取值20°,H取值273m,得到塑性區寬度為12m,彈性區寬度9m,因此323 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影響范圍為21m,峰值位于距離工作面12m 位置處。
2.2.1 觀測點布置
8 月11 日在323 工作面軌道順槽布置了3 個礦壓觀測點,測量每個觀測點位置的巷道頂低高度和寬度,1#點距離工作面132m,2#點距離工作面92m,3#點 距 離 工 作 面72m,1#點 與2#點 間 距40m,2#點與3#點間距20m,3#點與工作面的距離72m,如圖2 所示。

圖2 觀測點布置示意圖
2.2.2 觀測點數據對照
安排礦壓觀測工,每隔4-5 天測量1 次巷道頂底、兩幫的寬度,將7 次觀測數據進行匯總,并繪制圍巖移近量曲線(見圖3、圖4)。根據曲線圖分析總結圍巖移近量變化趨勢,并且根據變化量,劃分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影響區域。
2.2.3 觀測點數據分析與范圍確定
由圖3 可知,2# 觀測點距離工作面大于20m時,巷道高度和兩幫距離逐漸減小,變化趨勢緩慢;距離工作面在20m 范圍內時,巷道高度和兩幫距離同樣減小,但變化趨勢較大。

圖3 軌順2 點變化折線圖
由圖4 可知,3#觀測點距離工作面大于17m時,巷道高度和兩幫距離逐漸減小,變化趨勢緩慢;距離工作面在17m 范圍內時,巷道高度和兩幫距離同樣減小,但變化趨勢較大。

圖4 軌順3 點變化折線圖
由此可知軌順巷道超前收斂變化影響區域小于20m。
通過彈性力學理論計算,323 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影響范圍為21m;通過巷道收斂觀測分析,超前壓力影響距離在20m。結合2 種方法研究,可以確定323 軌順超前壓力影響距離為20~21m。
根據323 工作面現場條件,工作面推至大煤柱區域時,可減少超前支護距離,為此通過觀測超前支護區域巷道圍巖變化量的定量現場試驗,優化單體支設距離。
試驗方法:在原軌順超前支護方式基礎上,通過分階段逐漸減少單體支設數量方式,每階段進行3~4d,觀測巷道頂底高度和兩幫寬度變化量。根據現場經驗,7 天內巷道頂底、兩幫移近量小于500mm時,對工作面正常回采影響較小。分階段進行優化(見圖5),323 軌順布置收斂觀測點,測量巷道高度和兩幫變化量,距工作面煤壁10m、15m、20m、25m、30m 分別布置1 組。工作面每推過一組點時,需補充布置1 組。

圖5 超前支護優化階段示意圖
3.2.1 階段一和階段二
1)階段一(2 月19 日-2 月22 日):軌順超前支護,巷道中間排單體支護距離不變仍為30m,巷道工作面側單體支護距離減少10m,改為20m。
2)階段二(2 月22 日-2 月25 日):軌順超前支護,巷道中間排單體支護距離減少10m,改為30m,巷道工作面側單體支護距離不變,仍為20m。

表1 2 月19 日-2 月25 日觀測數據變化量
由表1 可知,超前壓力影響區域巷道頂底板移近量最大點為2#點,變化了330mm,頂底板移近量最小點為5#點,變化了50mm,平均移近量152mm;巷道兩幫移近量最大為1#點,變化了430mm,巷道兩幫移近量最小為4#點,變化了30mm,平均移近量140mm。
通過分析得出,階段一、階段二超前區域巷道圍巖移近量較小,對工作面安全生產無影響。
3.2.2 階段三和階段四
1)階段三(2 月26 日-3 月1 日):軌順超前支護,巷道中間排單體支護距離不變仍為20m,巷道工作面側單體支護距離減少10m,改為10m。
2)階段四(3 月1 日-3 月7 日):軌順超前支護,巷道中間排單體支護距離不變仍為20m,巷道工作面側單體全撤掉。

表2 2 月26 日-3 月7 日頂底板觀測數據
由表2 可知,頂底板移近量最大為7#點,變化量為430mm,頂底板移近量最小為2#點,變化了30mm,平均移近量252mm;巷道兩幫移近量最大為6#點,變化了320mm,巷道兩幫移近量最小為2#點,變化了50mm,平均移近量192mm。
通過分析,階段三、階段四超前區域巷道圍巖移近量較小,對工作面安全生產影響較小。
通過四階段收斂觀測,超前支護距離減至20m,超前支護單體支柱使用數量減少了40 棵,滿足工作面安全回采需求。
1)通過力學計算,得到323 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影響范圍為21m,峰值位于距離工作面12m 位置處。
2)經過323 軌道巷道圍巖收斂觀測分析,可知軌順巷道超前支承壓力影響區域小于20m。
3)依據超前支承壓力分析結論,優化了超前支護距離,減少單體支柱使用數量40 棵。
4)為工作面礦壓研究和超前支承壓力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