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
(江蘇省運河中學 221300)
在以往的教學中,對于化學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嚴肅有余趣味不足,課堂氣氛十分沉悶,難以真正融入,以致于課堂效率低下.針對這一問題,就要創新引導,以“趣”為先,將學生從“嚴肅”的課堂中解救出來,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習.這樣一來,原本復雜、抽象的知識點就變得生動、活潑,學生更容易接受,下面從不同方面談談筆者對“趣味導學”思考和做法.
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抽象復雜,學生理解時存在一定困難,對此就可借助情境,將原本生澀難懂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且生動的內容,一方面吸引學生,讓其快速融入教學;另一方面加深理解,并在直觀領悟中產生學習興趣,為后續學習提供動力.在設計教學時,可結合實際,運用學生經驗,創設逼真的情境,將所學理論形象化、具體化,促進學生感知,讓其在興趣的驅動下充分了解,有效掌握.

借助這一設計,就能將知識點從繁化簡,由難變易,給原本枯燥的課堂注入活力,吸引學生探究,讓其接觸的每一個化學元素都變得生動,因而更好地理解、掌握.長此以往,就能提高學生認知能力,使其在化學學習中感悟到認知樂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踐操作是學生知識探索的最有效的途徑.意識到這點,在設計教學時,就有必要強化實驗,將理論學習置于實驗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從直接經驗中獲知,加深知識印象的同時提高學習興趣.
在傳統課堂上,大部分教師習慣講解,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一度忽略了實驗的作用,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缺乏經驗,興趣低下.針對這一問題,就可借助實驗改善,鼓勵學生實踐操作,在活動中探究,在知識的引領下不斷深入,收獲樂趣.以“溴碘的性質”這一節為例,就可設計一個趣味實驗:先在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碘,之后加入鎂粉,充分混合,引導學生觀察.在這一環節,學生就會疑惑:為什么仔細觀察后,仍然沒有明顯現象?這時,就可進一步操作:在之前混合物中滴入幾滴水,隨即就會產生大量紫煙.看到這一現象,學生都驚呼“美景”!隨后,就可借助這一現象展開突破,引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大量的紫煙是什么?水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該反應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帶著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逐漸理解了神奇現象后的科學道理并設計實驗證明紫煙是反應放熱產生的碘蒸氣.這樣一來,不僅能促進認知,解決問題,還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讓其在課堂上有更多體驗機會,逐漸改變對學科的刻板印象,在趣味實驗的引導下融入到課堂中.
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將其落實到課堂中,不僅能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學生興趣,還能活躍思維,促進學生探究.長此以往,就能借助實驗優化教學,培養學生實驗思維,借助實踐解決問題,由此深化理論學習,促進能力提升.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教學離不開疑惑和思考,高中化學教學亦是如此.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問題啟發學生,鼓勵學生質疑,將心中疑惑表達出來,借助集體的力量解決,以此激發探究興趣,不斷深入,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升.
問題是貫穿教學的線索,也是思維的起點,借助問題啟發學生,就能由淺入深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從最簡單的化學用語到復雜的化學反應、原理,逐步深入,層層遞進.以“氯氣的性質”教學為例,就可借助質疑引導探究,讓學生在不但深入中體悟到探索的樂趣,因而產生長久的學習興趣.首先,借助提問導入:你了解氯氣嗎?氯氣有什么物理性質?性質上有哪些特點?.通過簡單的觀察交流,就喚醒了學生舊知經驗,這時就可導入新課——氯氣的化學性質,在這一環節可采取“質疑—假設—實驗—論證—釋疑”的步驟展開探究.首先,借助質疑激活學生思維:根據氯原子的結構特點推測氯氣具備哪些化學性質?假設灼熱的鐵絲與氯氣反應,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換成灼熱的銅絲與氯氣反應呢?氫氣可以在氧氣中燃燒,那氫氣在氯氣中會不會燃燒,燃燒必須有氧氣參加嗎?由此,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對所學內容充滿好奇,這時就可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在實驗中尋求答案,并根據實驗現象和生成物推得出化學方程式分別為:



這樣一來,就能為學生自主探究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其在問題的推動下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進而調動思維,讓課堂活躍起來.在這一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根據其探究反饋及時引導,提供切實的幫助,以推動教學,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
一直以來,探究活動都深受學生喜愛,能讓其跳出“理論”的圈子,在實踐中探索知識的樂趣.因此,在設計教學時,就要借助充分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其從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識與技能,開啟全新的學習之旅.
在設計探究活動時,可構建“討論—實施—分享—反思”的活動模式,鼓勵學生參與,讓其在操作、觀察、思考中解決問題,逐步提升學科素養.在學完高聚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性質后,考慮到學生對這部分內容較感興趣,并為了促進其理解,筆者就設計了相關的活動——如何優選保鮮袋.具體開展時,將學生分組,讓其合作調查,走訪附近的超市、賣場、菜場等,對各地的保鮮袋進行調查,并搜集樣品.隨后,對搜集到的塑料袋進行實驗鑒定,分析其中成分,驗證它們的優劣.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參與了活動,親身體驗“采訪、抽樣、實驗、觀察”等過程,充分了解鑒別優劣保鮮袋的方法.整個活動結束后,可邀請小組代表總結,發表活動心得,像“鑒別優劣保鮮袋的關鍵在于成分的不同”、“聚乙烯做成的保鮮膜無毒無害,可放心使用”、“聚氯乙烯構成的保膜含有氯成分,對人體有害”等,這樣一來,便能加深學生知識印象,讓其對這一學習要點充分了解,扎實掌握.
在這一次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深刻體會到學科與生活的聯系,無形中豐富了情感體驗.長此以往,就能激發學生化學的興趣,在逐步深入中提升學科素養.
總之,化學課堂不應是枯燥的,而是要充滿活力與樂趣,吸引學生參與,并且在問題的驅動下不斷深入,充分體悟到知識的內涵、學科的魅力.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引導,靈活啟發,確保“教學有法”,讓學生暢游在浩瀚的知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