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珊 (漳州市風景園林中心,福建 漳州 363000)
為加快推進漳州市區“間綠透綠、顯山露水”城市園林綠化改造提升工作,根據2019年福建省園林綠化建設管理工作培訓會議精神,結合漳州市區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管理實際,布置組織全市各縣(市、區)依照“間綠透綠、顯山露水”的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管理思路,全面開展摸排工作,經過各地主管部門現場實地摸排,全市確定改造項目25個。
部分道路的苗木種植時未能綜合考慮氣候、土壤、光照等條件,盲目引進新品種,致使苗木長勢不好,景觀達不到預期效果。如杜英、銀杏、紅楓等。而有些綠化滿足一時的景觀效果,在建植初期采用了過大的種植密度,加大煩瑣的疏苗、維護等工作,稍有管理不善,極易變得擁擠且病蟲害現象較為嚴重。還有一些圍繞常綠高大喬木做多層次的種植設計,不考慮灌木地被正常生長的光照、雨露需要,后期下層植物大多長勢不良,凌亂不堪甚至裸露現象嚴重[1]。
部分道路綠化建成年代久遠,植物養護管理不善,植物老化及病蟲害現象較為嚴重,未及時更新,影響綠化美觀。在一些人流聚集的路段,綠化帶沒有加裝隔離欄或種植分隔綠籬,行人車輛踐踏破壞的情況時有發生,致使綠化帶黃土裸露現象嚴重。
2.1.1 協調考慮近期與遠期景觀效果
作為南方城市的漳州,在綠地植物設計中常用的基調樹種以常綠的香樟、重陽木為主,這些樹種長勢良好,冠大蔭濃,若干年后其下層的灌木地被一般長勢較弱。建議后續綠地建設或提升改造時應注意選擇適地生長的落葉樹種,并加大其比例,這樣既能夠豐富季相色彩,又能滿足多層次植物生長的光照、雨露需要。
選擇樹種應中遠期結合,嚴控種植間距,注重日常修剪、疏苗等養護措施,形成景觀可持續發展(如行道樹的骨干樹種應當持久,下層植被可適當調整、疏植,喬、灌、草比例要合理搭配等)。
2.1.2 強化鄉土植物的應用
漳州市氣候條件優越,植物資源豐富,約有2480 種。其中果樹有47種,330多個品種,花卉品種1200多種,如水仙花、大麗菊、扶桑、三角梅、七里香等等,舉不勝舉。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 多種。這些園林植物均能很好地適應漳州市園林的環境條件和栽培條件,在漳州地區的分布范圍廣、栽植數量多,園林造景時被廣泛應用,有較深的文化內涵,能體現本土的人文積淀和精神風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具有較高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如芒果、龍眼、蓮霧、玉蘭及榕樹等枝繁葉茂,郁郁蔥蔥,遮陰效果和景觀效果較好,作為行道樹均可取得較好的效果。香樟、鳳凰木、玉蘭樹等高大喬木樹種,都是作為道路兩旁綠化的首選樹種。
“間綠透綠”哪里要間、哪里要透是宏觀層面,應從立體、空間、景觀等方面對綠地建設進行規劃控制和指引,更為直觀、翔實地指導綠地建設工作。怎么間、怎么透是微觀具體層面,需制定統一的標準來規范綠化種植設計、施工、后期養護等環節,
由整體到細部,由理論到實踐,全面推進“間綠透綠”形成特色鮮明、立體生態、色彩豐富、四時有花、疏密有間的高顏值綠化景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從“綠起來”過渡到“美起來”,在園林綠化中追求富有內涵的多層次景觀,開花植物和彩葉植物在其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漳州市地處福建省最南端, 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四季如春,不僅有大量常綠植物作為園林綠化植物,而且還有許多開花植物、彩葉植物在園林綠化中得到廣泛應用。開花植物與彩葉植物、常綠植物等一起搭配應用,對提高城市園林綠化質量、提升城市花化彩化效果,打造優美宜居城市園林景觀,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統計,漳州市城市園林綠化常用開花植物有50 種,常用彩葉植物有34種[3]。
而城區道路綠化用地有限,推廣垂直綠化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漳州在城市更新中持續植綠增綠,也逐步注重因地制宜推廣立體綠化,例如高架橋綠化、垂直綠化、擋土墻綠化等。通過增加豎向上的綠化空間,能增加道路的綠量,豐富植物景觀的空間層次感,并提高道路綠化的景觀效果和視覺觀賞性。
完善精細化養護管理措施,科學地對植物進行養護和管理。
2.4.1 切實做好苗木的修剪工作
精細化管理理念下,針對園藝的修剪應當在滿足植物生長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提升園林綠化的整體美感。具體來說,必須要基于園林綠化植物的實際生產需求,充分結合地區環境、氣候,針對枝干進行合理的設計,同時優化植被整體的生長結構,從而有效保障滿足植被生產需求,降低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率,保障植被生產、視覺美感的有效協調。
2.4.2 切實做好植物的施肥、土壤改良工作
為保證植物長勢良好,應依據樹木生長需要、生長季節、樹木大小、肥料種類和土壤肥力等實際情況,做好相應的施肥方案。保證用量合理,并充分粉碎、撒施均勻和澆水及時,避免發生肥料裸露的問題。
2.4.3 切實加強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充分利用有利時機,提早安排,提早實施,科學地、有針對性進行植物病蟲害防治管理。
2.4.4 定期更換衰老的灌木和地被植物
擬定定期更換衰老的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計劃,并根據由于喬木成長而改變的環境條件來制定灌木及地被植物品種的更換。
本文從已完成“間綠透綠、顯山露水”改造提升項目的景觀效果出發,擇優整理出3處改造效果良好的道路綠化景觀,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發揮示范作用,讓更多的市民可以享受“間綠透綠、顯山露水”帶來的美好生活。
將之前體量較大的綠化改成單株綠植搭配草坪的方式,增加安全島的通透性,從根源上徹底解決安全隱患,并且在安全島中間種植常綠喬木,即不影響通行也不遮擋交通信號燈,還能夠為行人提供舒適的樹蔭,使安全島更加人性化。

改造前
依據植物生長客觀規律,刪減過于茂密的地被,對老化的灌木植被進行品種更換,保留原有長勢較好的大樹,結合林下休閑小廣場,營造疏朗通透、疏密有致的園林綠化空間,達到間綠透綠的綠化景觀效果,有機結合景觀功能與休閑功能,使群眾可以更好地賞綠享綠。
浦頭港綠地建成多年,植被生長茂密,雖經過多次修剪,但長年以來整體綠地植被堆積,空間通透性差,白天光線不充足,晚上蚊蟲多,群眾少有到此散步。此次結合浦頭港綠道項目建設,通過實施建設綠道1797m,公共廣場1.16萬m2、綠化3.9萬m2(其中地被花卉和草皮約2.5萬m2),以“疏林草地”的設計理念,上層保留原有長勢較好大喬木,下層以草地為主體,為人們游憩提供了開闊的活動空間,將傳統植物配置風格和現代草坪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景觀打造一個視線通透、疏密有致的生態人居環境,同時采用下沉式綠地,在道路兩側適當位置下沉式綠地,通過局部下凹的微地形收集周邊路面或綠地的雨水,踐行海綿城市理念[5]。

改造前

改造后
綠色生態、宜居宜業一直是漳州市最寶貴的形象和品牌,下階段,漳州市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繼續圍繞“田園都市、生態之 城”及“綠城、花城、水城、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建設發展定位,持續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工作,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園林綠化管養水平,切實提高城市園林綠化品位和檔次,為加快漳州市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努力。
收稿日期: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