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穎,郭鳳領,周潔,符家平,徐志超,吳金平
(1.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武漢,430064;2.鄂州市同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山藥(Dioscorea oppositifolia)是一種藥食功能兼具的特色蔬菜,其根狀莖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還具有強腎固精、健脾養胃和生津潤肺等藥用價值[1]。山藥一般以莖段、栽子作種薯,但需種量大,667 m2約需300 kg,且莖段、栽子因多年無性繁殖,種性退化,病害嚴重。組織培養可以解決以上問題,但一方面需要一定的實驗條件,另一方面成本較高,難以在生產中大面積應用[2]。扦插是無性繁殖中應用最廣的一種方式,具有簡單易行、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數高、成本低等優點[3]。為將扦插技術應用于山藥生產,特開展山藥枝條扦插快繁技術研究,旨在探索高效快捷的山藥繁殖技術,為其規模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參試材料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提供,分別為十堰田薯(SY)、廣州田薯(GZ);濟農牌生根劑由陜西鼎天濟農腐殖酸制品有限公司提供,α-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由北京百奧萊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于2019年6月下旬在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蔬菜試驗地進行。選取當年生的半木質化山藥枝條,剪成帶2個莖節、長約20 cm的插穗(兩端距莖節均3 cm),每個插穗留1片葉,將其下端浸泡在處理液中2 min。處理液分別為A:生根劑(200倍 液);B:NAA 50 mg/L;C:NAA 500 mg/L;D:NAA 1 000 mg/L;E:IBA 50 mg/L;F:IBA 500 mg/L;G:IBA 1 000 mg/L,以水為空白對照(CK),晾干后備用。每個處理60條插穗,重復3次。
試驗前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試驗田耕作層土樣采集并化驗,土壤含有機質5.66 g/kg、全氮61.83 g/kg、有效磷260.75 mg/kg、速效鉀178.2 mg/kg,pH值5.44。扦插前將試驗用地作成15 cm寬的小高壟,將處理好的插穗下端扦插于苗床上,插至莖節處。扦插后澆1次透水,用遮陽網遮蔭保濕防止失水,每天8:00、17:00各澆水1次,保持土壤濕潤。
扦插后每天觀察插穗生長情況,30 d后揭掉遮陽網,統計生根插穗數、每穗生根數等。多重比較采用LSD法。

表1 不同處理對山藥插穗生根的影響
生根率(%)=生根插穗數/插穗數×100,平均根長=總根長/總根數(總根長為每處理的所有主根與分根長之和)。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處理下SY插穗生根率差異極顯著,其中50 mg/L IBA處理的生根率最高,達83.33%,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平均每穗生根3.13條,平均根長6.62 cm。50 mg/L NAA處理的生根率居第2位,達73.33%,平均每穗生根3.88條,平均根長4.66 cm,生根率與生根劑(200倍液)處理無顯著差異,但極顯著高于對照、NAA 500 mg/L、IBA 500 mg/L、NAA 1 000 mg/L、IBA 1 000 mg/L處理。另外可以看出,同一種激素處理,隨濃度的增加,生根率呈下降趨勢。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處理下GZ插穗生根率存在極顯著差異,其中NAA 50 mg/L處理的生根率最高,達70.00%,平均每穗生根3.68條,平均根長7.67 cm。IBA 50 mg/L處理的生根率其次,為66.67%,平均每穗生根4.40條,平均根長8.59 cm。還可看出,生根率隨激素濃度的增加而下降。
山藥按栽培類型可以分為普通山藥(D.oppositaThunb.)和田薯(D.alataL.)2種[4],普通山藥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田薯主要在南方地區栽培,如本試驗中的試驗材料就是田薯,無零余子。因此,扦插技術的研究對其新品種快速規模化生產具有現實意義。本試驗選取的2個田薯品種中,GZ直鏈淀粉含量為5.18%,SY直鏈淀粉23.72%,具有代表性[5]。
將扦插技術應用于山藥生產的報道很多,如黃艷寧等[6]研究了不同生根劑對山藥扦插生根效果的影響,認為桂淮2號和北淮用放心牌促根壯苗劑處理效果較好,桂淮5號用強力牌生根粉處理效果好等。韋民政等[7]試驗表明,不同濃度的生根劑處理均能提高山藥插穗的生根率,其中以10 g/L根旺溶液處理效果最好。由于生根粉的成分含量不明確,難以證明哪種成分能促進山藥枝條生根,因此本試驗在用生根劑的同時,開展了生長調節劑NAA、IBA對山藥扦插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激素對不同山藥插穗生根效果不一樣,IBA適于誘導SY生根,而NAA適于誘導GZ生根;山藥插穗的生根率、成活率、根長等各項數據隨著NAA和IBA溶液濃度的降低而升高,與蘇櫻楠等[8]研究結果一致。通過探索NAA、IBA和生根劑對山藥扦插生根的影響,為山藥規模化生產及發展特色農業提供技術儲備,有利于加快山藥新品種推廣應用和規模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