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濤 屈辰 何偉 農冠斌 盧羨婷 朱麗莉

黃文秀
她的一生,定格在芳華綻放的30歲。
她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革命老區百色;她選擇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把雙腳扎進泥土,為脫貧攻堅事業殫精竭慮;她忍痛告別重病臥床的父親,連夜冒雨奔向受災群眾,面對危險堅定前行,不幸遭遇突如其來的山洪,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她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
每當進入雨季,廣西百色大石山區時常遭受洪澇、塌方、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侵襲。2019年6月16日晚,電閃雷鳴、暴雨傾盆,一條從百色市通往樂業縣的山路被突如其來的山洪淹沒。黃文秀在駕車返回樂業縣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
車前風擋玻璃上的雨刮器高頻地刮動,卻看不清車燈下前行的路,只有滾滾洪水從眼前涌過……從黃文秀最后用手機拍下的畫面,可以看到當時的情景是何等危險。
在單位的工作群里,同事們紛紛給黃文秀留言:“太危險,趕快掉頭!”“注意安全!”“不要走夜路……”然而,凌晨1點以后,群里再也沒有了黃文秀的回復,她的電話也打不通……
救援一直在緊張地進行,等待的時間令人煎熬,黃文秀的家人、同事、朋友的內心仍然抱有希望。然而,6月18日傳來的卻是噩耗。
同事們的勸阻、父親的挽留,都沒能留住黃文秀。
黃文秀利用周末回家看望做完第二次肝癌手術的父親,看著天氣突變,于6月16日急著返回百坭村。病床上的父親非常擔心,說:“天氣預報說晚上有暴雨,現在開車回村里不安全,明早再回吧。”
“正因為有暴雨,我更得趕回去,怕村里受災,我得馬上走了。”面對父親的挽留,黃文秀叮囑了一句“按時吃藥”,便啟程回村。誰也沒想到,這竟成了黃文秀留給父親的最后一句話。
一路上,她不斷與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干部聯系,詢問當地雨勢和災情,特別叮囑要關注幾個重點村屯,要立即組織群眾防災救災。
回憶起當晚的情況,村黨支部書記周昌戰幾度哽咽:“在那么危險的情況下,她想著的卻是村里的災情……”
1989年出生的黃文秀性格開朗、活潑。同學們對她的印象是:愛美,喜歡穿裙子,會彈古箏,寫得一手好字,有一點空閑時間就專心致志地學畫畫。她身上總是散發著一種熱情陽光的感染力。
時間來到2016年的畢業季。位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少同學都在為找一份不錯的工作而操心。黃文秀也有許多選擇,但她沒有留戀都市的繁華,毅然回到革命老區百色,作為優秀選調生進入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
百色位于廣西西部,自然條件較差,是廣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2018年3月26日,黃文秀響應黨組織的號召,到偏遠的樂業縣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
有同學問過她,為什么要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偏偏回到貧窮的家鄉?她回答:“很多人從農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是要有人回去的,我就是要回去的人。”
了解黃文秀的人都說,她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由于父母親身體不好,家境貧寒,黃文秀通過國家的助學政策完成了學業。上大學后,她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并以自己品學兼優的表現,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黃文秀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黨的理想,理想才會更遠大。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
黃文秀的父親理解女兒,也支持女兒的選擇:“你入了黨,就要為黨工作,回到家鄉做一名干干凈凈的人民公仆。”
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472戶中有195戶貧困戶,11個自然屯很分散,最遠的屯距村部13公里,好幾個屯和村部的距離都在10公里以上。初到村里,黃文秀就碰了釘子。
“我們這里窮了那么多年,真的能脫貧嗎?”“你一個女娃,能行嗎?”一些村民議論紛紛。黃文秀一開口就是普通話,敲貧困戶的家門時甚至會吃閉門羹。好不容易進去了,打開筆記本,群眾卻不愿多說。
脫貧攻堅時不我待,必須盡快打開工作局面,黃文秀急得哭鼻子,晚上回到宿舍整夜睡不著。
要取得群眾的信任,就要從內心把群眾當親人,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真正和他們打成一片。黃文秀請教有駐村經驗的同事和村里的老支書,悟出了這些道理。她改變了工作方法,到貧困戶家不再拿著本子問東問西,而是脫下外套幫助他們掃院子、干農活;貧困戶家里沒人,她就去田里,幫他們摘砂糖橘、種油茶,一邊干活,一邊嘮家常;她不說普通話了,學著說方言……
53歲的貧困戶韋乃情回憶起黃文秀,淚水在眼眶里打轉。老韋清楚地記得,黃文秀往他家跑了12次,細心了解他家的實際困難,分析貧困原因,商量對策,幫他申請扶貧貼息貸款。韋乃情種植了20畝油茶,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她一心一意幫我,像我的女兒一樣!”韋乃情說。

黃文秀寫于2018年9月11日的日記
黃文秀周末經常不回家。她走訪了全村所有的貧困戶,還繪制了村里的“貧困戶分布圖”,每一戶的住址、家庭情況、致貧原因等,都一一標注在筆記本中。
群眾從開始接納黃文秀,到打心眼兒里喜歡她、敬重她。一些人開玩笑說:“你這個女娃娃還真是‘難纏得很哩!”
山路太遠,黃文秀還要不時去鎮里、縣城開會,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將私家車開到村里當工作車用。到2019年3月26日駐村滿一年,汽車儀表盤上顯示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2.5萬公里,當天她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
黃文秀曾對朋友說:“長征中,戰士死都不怕,在扶貧路上,這點困難怎么能阻止我前行?”“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扶貧之路充滿艱辛。黃文秀白天走村串戶訪問貧困戶,分析致貧原因,晚上與村“兩委”研究脫貧對策,制訂工作方案并全力推進落實。夜深了,她一個人孤零零地住在村部一間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她給村里的扶貧工作群取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百坭村鄉村振興地表超強戰隊。
沒有脫貧產業就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了解決山里的產業短缺問題,黃文秀帶領村干部和群眾學經驗、找路子,立足當地資源,大力發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產業,請技術專家現場指導,挨家挨戶宣傳發動,鼓勵黨員帶頭示范。
讓農產品能夠對接市場是實現貧困群眾增收的關鍵環節。百坭村的砂糖橘種植從500多畝發展到2000畝,為打通銷路,黃文秀多方聯系,把客商邀請到村里來,還在微信朋友圈發銷售信息。云南、貴州等外省果商來到村里,一次性收購幾萬斤砂糖橘。大卡車一輛接一輛地開進來,把村里的道路塞得滿滿當當。
黃文秀的奔忙帶來了她渴望的收獲,昔日的貧困山村發生了變化。2018年,百坭村8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下降到2.71%。
2019年6月14日,黃文秀穿著印有“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紅色馬褂,雙手撐在黃土上,爬到河溝邊查看被暴雨沖毀的水利設施,當晚就組織村干部制訂了搶修方案。她計劃回村后立即實施,避免影響群眾生產。
這是她在村里留下的最后背影。
2019年6月22日上午,百色市殯儀館,黃文秀的骨灰被安放在鮮花翠柏叢中,上面覆蓋著鮮艷的中國共產黨黨旗。告別的人群中,一位瘦弱的老人久久地凝視著上方的遺像,老淚縱橫。他是黃文秀的父親黃忠杰。
在生前發的最后一條朋友圈消息中,黃文秀展示了她買給父親的營養品。身患癌癥的父親明白,除了脫貧大事,女兒最惦念的就是他的身體。
經過兩次手術的黃忠杰吞咽困難,但他說自己一定會堅強:“我現在每天都努力吃東西。雖然很難吃下去,但為了讓文秀放心,我也要拼命吞下去……”
父親曾這樣對女兒說:“沒有共產黨,我們家不可能脫貧。”黃文秀選擇回到家鄉工作,他很欣慰,常常叮囑她認真為黨工作,為群眾辦事。
望著手腕上的銀手鐲,黃文秀年過六旬的母親悲痛不已。2019年的婦女節,黃文秀給媽媽買了這個禮物,手鐲內側刻著4個字——女兒愛你。
黃文秀的同事、同學、朋友們都知道,這個懂事的姑娘深深地愛著她的親人。但是,作為第一書記,她心里始終裝著村里的貧困群眾,為了群眾,她常常顧不上親情。
“文秀的生命正值芳華卻戛然而止,令人無比傷痛。她堅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對信仰的無比忠誠,無愧于‘時代楷模的稱號。”黃文秀的好友、曾經在百色市凌云縣上蒙村擔任第一書記的路艷說,“她是我們青年的榜樣,將激勵我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勇于擔當作為。”
“芳華雖短,但燦爛地綻放過,馨香永存!”黃文秀去世后,她的朋友李黎看著文秀的畫作,忍不住淚流滿面。黃文秀留下的兩幅畫,一幅是父親背著小女兒的素描,溫馨動人;另一幅水彩畫上,金黃的向日葵正迎著陽光綻放。
(仰 岳摘自新華網,本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