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拉德威爾寫過一篇文章叫《失敗的藝術》。他把導致失常的情況分成兩種:第一種是驚慌失措,第二種是緊張失常。
什么是驚慌失措呢?就是當一個人遇到緊急的狀況時,只能憑借本能行事,而不是憑借理智。
有些車禍就是因為司機驚慌失措造成的。驚慌失措導致的失敗,可以通過更多的練習和積累更多的經驗來避免。
什么是緊張失常呢?如果你愛看體育比賽的話,經常會聽到解說員很惋惜地說,某某今天的發揮實在是太失常了。這就是緊張失常。一個運動員,辛苦訓練了一年,但就是臨場發揮不好,完全沒有表現出自己應有的水平。
為什么會出現緊張失常這種情況呢?心理學家說,這是因為人類在學習某件事的時候,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叫“顯性學習”。舉個例子,打籃球時的投籃,你要一步一步拆解動作,每個動作都要做標準,在教練的指導下,甚至通過回看錄像的方式,來不斷練習,這就是顯性學習。另一種模式叫“隱性學習”。你在練習了幾次之后,動作越來越快,不假思索地出手,然后球進了。
看NBA的籃球比賽,高水平的運動員在場上的表現如行云流水。像庫里這樣的高手,可以做到運球到前場,急停跳投,或者接到球之后馬上起跳出手。這都是隱性學習模式在發揮作用。
但是,在壓力非常大的時候,有些運動員會從隱性學習模式回調到顯性學習模式。這時候,他們每做一個動作,都要稍稍思考一下,然后,就會失誤頻頻。
簡單而言,驚慌失措是在壓力狀況下,你的反應沒過腦子導致的;緊張失常是在壓力狀況下,你想太多了導致的。
問題來了,為什么有些頂級運動員會在比賽時緊張失常呢?
在體育比賽里,有一些經典的對手,比如李宗偉,似乎陷入一種魔咒,總是要敗在林丹手下。李宗偉的球技真的就要比林丹差嗎?
西班牙網球名將納達爾說過一句話,世界排名前一百的網球運動員在訓練時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如果你只看他們的訓練,沒有辦法判斷誰能贏得比賽。頂尖高手們的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擁有很好的運動天賦、出眾的身體素質,訓練也都非常刻苦。只有比賽時的發揮,才把冠軍、亞軍、季軍區分開來。
美國社會學家丹·錢布利斯研究了包括美國奧運會代表隊隊員在內的游泳選手。他希望發現,為什么有些人進了決賽、半決賽,但最后輸掉了比賽。
他們的差別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差別不在訓練的刻苦程度上。既然能成為高手,這些人其實都非常努力,冠軍和亞軍、季軍以及代表隊里面的其他人一樣,都在努力訓練,而且,冠軍在泳池里的訓練時間,其實并不一定比其他人更多。
不同之處在于:
第一,越是頂尖的高手,越是技術流,越重視細節。
冠軍水平的選手會非常注重細節。比如劃水時,會刻意使手指保持一定的角度;在折返時,他們希望能夠準確觸碰到泳池的池壁。這些人在訓練中更注意這些看上去沒那么重要的細節。
錢布利斯說:“這些細節不僅僅是細節,在他們看來,這些細節是成敗的關鍵。外行往往會認為細節毫無意義,或者根本就看不到細節。這就是絕大多數人是外行的原因所在。”通過對細節的訓練,形成肌肉記憶,然后,在肌肉記憶之上,選手做到身心合一。
第二,越是頂尖的高手,越享受訓練。
對冠軍級別的選手而言,訓練對于他們不是什么苦差事。他們不需要不斷給自己灌心靈雞湯,告訴自己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勝利,“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相反,他們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這也能解釋為什么他們會不厭其煩地去摳各種細節。這些細節對其他人來說是枯燥乏味的,但是他們樂在其中,享受著細微的改進帶來的樂趣。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你一說努力,我就知道你輸了。”因為你下意識地要努力,頂尖高手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在努力,而是在享受。
第三,比賽時,他們能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上。
他們并不認為所做之事有什么特殊。在他們的理解中,只要做好一件又一件事,自然就會有結果。“在獲勝者看來,成功意味著去做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并且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極致。”
他們身上有一種自信,那就是“我知道該怎么做”。這種自信來自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很擅長而且會得到正反饋的事情。他們是專家,如庖丁解牛,如賣油翁打油。
錢布利斯發現,很多失敗者對勝利者感到困惑,因為他們理解不了,為什么一個并不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決心的人,總是能打敗自己。所以,他們認為這其中一定有某種魔力存在。
相反,冠軍級別的選手不會去想這些問題。他們只是保持自己最冷靜、最專注的狀態,把注意力集中在做好一件又一件在訓練中做過無數遍的事情,而不是集中在對手、魔力或者可能犯的錯誤上。這是一種情緒控制。“獲勝與技巧以及情感支配有關,你需要足夠冷靜來使用自己的技巧。它們都很重要,只不過這二者相比,情緒控制更有全局性影響力。”
有些優秀的運動員會在比賽中發揮失常,就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情緒控制的能力,開始過于關注對手,開始迷信,開始思考自己的一舉一動會不會出錯。
(遠 流摘自微信公眾號“李翔李翔”,辛 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