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濤

每個國家都是地理的囚徒,它如何發展、機遇何在、成就如何,最終都與它的自然地理特征相關。
我沒有電腦軟件,只能用常識和想象力推測: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不列顛群島在地理上與歐洲大陸相連,那么,英國將完全不是今天的模樣,英國將不再是英國。
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中緯度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仍將主導英國的氣候,但出名的島國霧氣可能會變少。倫敦將不再是“霧都”,英國的天氣也不會那么善變,英國人可能不再愛聊天氣。
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英國可能和法國這樣的歐洲大陸國家一樣,因為陸地邊界防御的需要,發展出強大的陸軍、借助于軍隊統治的強大國王,以及滿足隨時調集軍隊、抵御入侵的專制制度。這樣它就很難產生始終與國王實力相當的貴族,無法在王權與議會漫長的博弈與妥協過程中產生出確認“王在法下”的1215年《大憲章》,也難以發生確立憲政制度的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可能不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化國家,個人自由無法得到促進,古老君主制與現代民主制度也無法像今天這樣緊密結合。
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可能也不會有主導國際事務長達一個世紀的大英帝國。正是因為英國和歐洲大陸分離,所以,它既關注歐洲事務,同時也面向海洋發展。在自由貿易、艦隊和槍炮的幫助下,英國最終從島國發展為以貿易立國、靠海外掠奪強盛的帝國。
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英國將失去對歐洲大陸的天然屏障,拿破侖和希特勒的軍隊可能早已征服不列顛,世界歷史將被徹底改寫。
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英國人可以更方便、更頻繁地開車去法國度假,在汽車后備廂里裝幾瓶便宜的波爾多紅酒帶回家。英格蘭東南部在過去幾十年里瘋漲的房價,也可能因為大面積建筑用地的產生而得以平抑。
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失去了“島國情結”的英國人還能否寫出《魯濱孫漂流記》《金銀島》《烏托邦》和《新大西島》這樣的“海島文學”,不得而知。
全是因為那條海峽,英國才成了今天的英國。
(楓林晚摘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英國:優雅衰落》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