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摘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新的莊嚴承諾。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開始轉向以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為戰略重點的“橄欖型”社會建設,中華民族將迎來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大跨越。要堅持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弘揚勤勞致富精神,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為實現共同富裕夯實基礎、筑牢根基。
【關鍵詞】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等收入群體
【中圖分類號】D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4.00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是《建議》的一個突出亮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就《建議》的說明中特別指出:“建議稿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也是實事求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兼顧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積極穩妥把握,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可以說,“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新的莊嚴承諾,意味著以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主要標志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開始轉向以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為戰略重點的“橄欖型”社會建設。
兌現全面脫貧承諾為作出新承諾奠定堅實基礎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奮斗目標。在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堅持言必行、行必果,慎重對待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在這一點上,中國共產黨與西方國家的政黨是不同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方國家實行多黨制,各政黨代表不同利益集團,在社會政策上難以形成共識,為了選票什么都可以承諾,最后往往是一紙空文。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就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應該更好統一認識,在社會政策上把握好基調。”[1]中國共產黨要實現長期執政,就要做到一諾千金,取信于民。不作過多過高的承諾,但一旦承諾就要兌現,否則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進而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以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標志性指標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必須實現,而且必須全面實現,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不能到了時候我們說還實現不了,再干幾年。也不能到了時候我們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以下。如果是那樣,必然會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社會的滿意度和國際社會對全面小康社會的認可度,也必然會影響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和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2]
“小康”的概念由鄧小平同志提出,并以其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之初,他指出,在本世紀(20世紀)末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是“開了大口”,應改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3]即小康水平。他曾對日本客人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狀態。”[4]實現小康水平,首先需要解決貧困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5]為此,他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按照這一戰略部署,我國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1994年的8000萬人。
為了解決剩余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我國從1994年起開始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1994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提出:從1994年到2000年,力爭用七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目前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同時,明確解決貧困人口溫飽的標準,即按1990年不變價格,絕大多數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0元以上。經過五年的努力,到1999年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4200萬。1999年6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指出:“到2000年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我們黨和政府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并向世界作了宣告。這個戰略目標必須實現,也完全有條件實現。”[6]鑒于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農村貧困人口中,有2000多萬人是不適合參加生產勞動的殘疾人和社會保障對象,以及一部分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極度貧困人口,會議決定:今后兩年,每年要力爭解決1000萬左右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2001年5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宣布: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1978年的30.7%降為2000年的3%左右。至此,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已基本完成,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在上個世紀(20世紀)末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戰略目標已基本實現。隨后,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提出今后十年我國扶貧開發的奮斗目標:盡快解決少數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落后狀態,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經過十年的努力,到2010年底,按1274元的扶貧標準計算,全國貧困人口下降到268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2.8%,提前五年實現了貧困人口減半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