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
[摘? 要]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不僅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建新要求的重要體現,也是解決當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現實難題的重要舉措。當前,長三角地區形成了毗鄰黨建等區域黨建一體化實踐形態,這些創新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推進過程中面臨紅色資源和黨建力量分布不均、區域黨建一體化規劃仍不完善等困境。對此,通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長三角區域黨建聯動;統籌長三角紅色資源,調動長三角區域黨建力量等路徑,推動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從而帶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毗鄰黨建;區域化黨建
[中圖分類號]? D262?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009-928X(2021)01-0076-05
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中國社會空間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為有效推動區域社會治理,防止區域分化為“片段甚至原子”,需要積極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作為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在其推進過程中,面臨地區發展差異和行政壁壘難題,區域黨建一體化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思路。由此,出現了“毗鄰一體化黨建綜合體”“區域化黨建”和“一體化黨建”等零散術語,基于這些術語,可以進一步提煉出“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概念,以更好地發揮黨建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一、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實踐探索
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是指以保留長三角各地區原有的黨建組織為前提,通過黨建聯建,實現黨對長三角一體化的全面領導和統籌協調,減少跨區域行政壁壘,推動長三角跨區域事務性聯動而形成的黨建共同體形態。當前,長三角地區已開展毗鄰黨建等區域黨建一體化的實踐探索。
(一)南北山塘毗鄰黨建先行實踐。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山塘村和浙江省嘉興市廣陳鎮山塘村僅一橋之隔,具有地域毗鄰和要素毗鄰優勢,跨省聯親走親傳統悠久,經濟文化交流密切。2016年,上海市金山區在已有跨省毗鄰區域協同治理基礎上,首次正式提出“毗鄰黨建”概念。毗鄰黨建是指通過黨建引領和黨建聯建,發揮黨組織的紐帶作用,以此打破區域壁壘,突破行政區劃,實現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從而推動區域協同治理的黨建形態。在最初探索階段,兩地成立南北山塘聯合支部。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2017年,“中共滬浙山塘聯合支部委員會”在橋頭堡正式成立。在隊伍建設上,兩地成立以黨員骨干為主的發展先鋒隊、文化骨干為主的宣傳隊和青年為主的服務民生勤務隊,村黨總支部和村兩委成員相互掛職,兩個村的黨總支書記兼任聯合支部委員會輪值書記,每季度輪值一次。每月舉行一次工作會議,每個季度舉行一次主題黨日活動。在活動安排上,兩地以“一橋兩山塘,黨建一家親”為內容,推動構建“黨建+產業”“黨建+文化”和“黨建+環境”,搭架“紅色加油站、紅色星期天、紅色朋友圈、紅色產業帶”黨建品牌,推動村莊布局規劃、村落風貌提升、田園風光打造和特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山塘古鎮,助力解決兩地重難點問題。
(二)毗鄰黨建“一帶一廊”聯動發展。2018年,金山區被確立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金山區通過黨建先行,架起了溝通橋梁。同一年,金山區、平湖市和嘉善縣簽署了“毗鄰黨建”引領區域聯動發展合作框架協議,金山區委組織部與嘉興市委組織部聯合簽發《關于深化“毗鄰黨建”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工作的意見(試行)》,形成了“毗鄰黨建”引領區域聯動發展的新機制。此機制以“一帶一廊”為引領,以“六聯”為工作機制,以四個毗鄰地區為實踐點,形成了“1+6+4”合作框架。按照合作框架,“一帶”是毗鄰黨建七彩示范帶,以紅、橙、黃、綠、青、藍和紫七種顏色為象征,推動“黨建+紅色”“黨建+發展”“黨建+惠農”“黨建+人才”“黨建+生態”“黨建+治理”和“黨建+文化”示范建設。“六聯”是指圍繞經濟、民生、平安、生態、文化和人才六個方面,推動形成黨建聯心、文化聯姻、發展聯動、民生聯建、平安聯防和人才聯育機制。“四區”為四個毗鄰地區,重點圍繞楓涇鎮、金山衛鎮、廊下鎮和呂巷鎮毗鄰地區深化合作,通過這四個毗鄰地區,逐步擴大毗鄰黨建實踐空間。這些地區借助毗鄰黨建形態,在毗鄰市、區、鎮和村等層面,通過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和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深化拓展區域化黨建范圍,通過黨建聯建帶動事務性合作,推動毗鄰區域農業升級、工業轉型、文化培育、姻親聯動、生態維護、人才融合和民生服務,降低跨行政區事務協商成本,示范帶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三)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其它實踐。除了以上黨建共建實踐形式,長三角地區以下實踐形態同樣值得關注:第一,以嘉定、昆山、太倉和溫州為代表的長三角區域城市基層黨群共建聯席會議。通過黨建共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規劃對接、戰略協同和專題合作,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第二,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黨建共建。2018年,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聯席會議在上海市青浦區舉行。青浦區、嘉善縣、昆山市和吳江區四地共同簽訂了專項合作協議,推動區域化黨建、水域保潔一體化和氣象部門戰略協同發展等領域合作。第三,長三角城市“兩新”組織——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基層黨建合作共建。2018年,長三角城市“兩新”組織基層黨建合作共建協議在江蘇昆山簽署,通過黨建引領,推動跨省聯動發展,深化長三角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等領域合作。第四,G60科創走廊黨建共建。2018年,中共上海市松江區委和中共浙江省嘉興市委、杭州市委、金華市委等單位共同簽署《G60科創走廊黨建共建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九城市將充分發揮各方黨建優勢,通過黨建引領,深化“雙服雙創”黨建工作新機制,推動產業集群布局和協同創新,整合社會科創資源。“在黨建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融合中凸顯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使G60科創走廊各級黨組織建設更加堅強有力。
二、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發展
面臨的現實困境
基于以上探索,發現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實踐中仍面臨不少困境,主要體現為:長三角不同區域紅色資源和黨建力量分布不均、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規劃仍不完善、上海在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方面的示范作用發揮仍需提升、長三角區域基層黨建一體化力量不足。
(一)長三角不同區域紅色資源和黨建力量分布不均。長三角不同省份、同一省份的不同區域可利用紅色資源不同,再加上現實發展差異,不同區域在紅色資源繼承上有所不同,紅色資源開發整合上存在差異,影響了長三角紅色資源整體布局。比如,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具有濃厚的紅色底蘊,浙江嘉興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發源地之一,這些地區無論在紅色資源的享有還是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均優于長三角諸多地區。就長三角各地黨建力量分布而言,一些地區的社區與駐區單位黨建共建獲得了一定的推進,但駐區單位黨組織服務地方建設的程度不同。同時,伴隨著大量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出現,這些組織的黨建工作提上了日程,由于建設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區域新型黨組織“建而不聯和聯而不合”的情況仍然存在。
(二)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規劃仍不完善。受行政分割影響,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規劃面臨困境。在主體實踐方面,各區域黨建水平有所差異,服務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能力同樣存有差異。一些區域甚至未有效建立起黨建一體化共識,基于地方現實利益考量,未能充分推進黨建一體化,而在已有區域黨建一體化實踐中,可推廣和可借鑒的創新實踐較少,現有的一體化黨建實踐推廣面臨一定障礙。比如,毗鄰黨建主要在上海金山區與浙江平湖、嘉善三地的鄉鎮、村級層面展開,更高層次和更寬領域的合作受到一定束縛,此種毗鄰黨建形態是否適合向長三角其它區域推廣仍有待檢驗,這些問題影響著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規劃。
(三)上海在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方面的示范作用發揮仍需提升。上海擁有十分豐富的紅色資源和黨建資源,一批批革命先行者和建設者在此留下了足跡,共同鑄造了上海的紅色基因。多年來,上海組織相關力量,對全市紅色資源和黨建資源進行了整理,形成了系列鏈式成果。但是,上海當地紅色資源和黨建資源的整合仍面臨一些障礙,新時代青少年紅色文化傳承這一重點工作有待進一步推進。在區域黨建一體化方面,上海在全國較早進行區域化黨建實踐。近年來,上海部分區域與長三角其他地區展開了跨區域黨建一體化協作,但是,受行政壁壘等因素影響,導致上海一些地區在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方面的示范作用發揮仍不夠充分。
(四)長三角區域基層黨建一體化力量不足。近年來,基層治理問題備受關注,這一工作的有效推進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參與。當前,長三角部分地區的基層工作仍然缺乏一定的主動性,未充分利用基層黨組織優勢推動地方建設。部分基層黨組織以相關會議精神傳達和文件學習為主要活動,與地方發展存在一定的脫鉤。同時,某些基層黨建活動空間范圍相對固定。社區、農村黨組織與附近科研院所、學校和企業黨建共建不足,區域一體化黨建空間有待進一步開拓。更為棘手的是,隨著城鎮化發展和不同地區人員的流動,社區居民成員愈加復雜,社區黨組織成員既要處理日常事務,又要協調處理與其它組織共建工作和流動居民的日常事務,工作難度大,而流動黨員參與地方志愿活動的意識不夠充分,這些因素導致長三角區域基層黨建一體化力量不足。
三、推動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發展的路徑
黨建引領,首先體現為把方向。區域黨建一體化創新發展,推動著長三角“發展機制、動力和效率發生深刻變革”。其不僅創新了黨建形態,而且推動了區域協調發展。基于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現實難題,需要繼續在以下方面優化完善: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長三角區域黨建聯動。當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受到了長三角三省一市行政區隔束縛,不同行政隸屬區在進行合作時可能基于本地區利益而選擇性推進一體化。實現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需要打破跨省(直轄市)各種行政區隔和政策差異,從省(直轄市)層面到市(區)等層面,基于融合發展思路,超越單一地區的局部利益,優化長三角整體布局,推進跨行政區共建共享。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指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要堅持和加強黨對區域協調發展工作的領導。在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實踐中,黨建“不僅僅起到方向引領的作用,而且在整體上要通過黨的建設發揮思想領導、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作用”。通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好地總攬全局和協調各方,推動形成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的一體化發展機制。在具體落實中,各地黨組織要統一思想,提高站位,基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求,引領各類社會組織明確職責,增強黨委總攬地方全局的能力,發揮黨組織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統籌地方發展的作用。借助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推動各級黨群組織發揮好各自作用,推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二)統籌長三角紅色資源,調動長三角區域黨建力量。長三角三省一市具有悠久的紅色文化傳統,至今仍保留著眾多紅色遺址遺跡。長三角三省一市需要繼續系統梳理紅色資源,同時,基于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意識,推動長三角黨建一體化規劃,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協同保護好區域紅色革命文化遺跡,整合好長三角紅色資源。在黨建形態方面,結合毗鄰黨建、G60科創走廊黨建和“兩新”黨建等已有的黨建一體化方式,對長三角現有的實踐形態進行總結,形成可供推廣的區域一體化黨建形態。在智庫資源建設方面,以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發展為主題,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力量,組織相關專家開展相關學術研究。目前,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等院校已經參與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區域黨建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經落地轉化。今后,相關部門可設立專項委托課題,通過專家聯絡方式,強化智庫建設,服務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建設。在人力資源建設方面,整合長三角地區培訓資源,依托黨校和高校等單位,整合優秀師資力量,結合長三角各地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打造紅色課堂,創新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合創新黨員教育路徑。通過開展長三角一體化區域黨員干部培訓,強化黨員干部的一體化意識,加強黨政人才、科技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激發這些主體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其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業務能力。此外,引導年輕一代了解長三角紅色文化,守護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學習一代代仁人志士不怕吃苦和敢于直面挑戰的精神,以此提高年輕一代服務國家和地方建設的能力,從而為新時代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凝聚力量。
(三)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助推長三角區域黨建高質量一體化。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和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在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構建中,上海同樣需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示范引領長三角相鄰省份的黨建協同工作。具體包括:第一,海納百川,包容大氣。進一步破除單邊作戰的思維束縛,以更為包容、更為主動的姿態與長三角其它地區加強合作,充分利用上海黨建先進經驗和黨建一體化成果,加強與長三角其它地區的黨建交流合作。第二,與時俱進,承繼發展。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具有深厚的紅色印記。同時,上海作為全國金融中心,充滿現代氣息,國際化程度高,古今中外元素匯集于此。在此情況下,需要正確處理好紅色傳統與現代文化、紅色文化與海派文化、紅色文化與外來文化、紅色遺跡與現代建筑之間的復雜關系。在面向世界和加強對外交流的過程中,堅守紅色傳統,立足中國大地,積極利用現代技術,結合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助推紅色文化在繼承中創新發展,發揮好表率作用。第三,整合資源,凝聚力量。充分發揮好上海各類組織和各方力量在推動長三角紅色文化傳承與一體化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發揮長三角地區事業單位黨組織的作用,加強長三角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黨組織建設,推動地方事業單位黨組織與企業黨組織共建。以G60科創走廊建設為契機,推動黨建、行政組織、企業和技術等要素協同整合,服務地方發展。同時,積極創造條件,為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創建良好的環境,發揮“兩新”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更好地推動地區產業融合、文化教育、生態保護和人才培育等工作。第四,共享共建,協同發展。通過黨建一體化框架協定、部門組織聯合、人才合作互育和技術資源共享,示范引領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結合自身區位優勢和發展優勢,加強與相關地區的黨建一體化共建,借助組織力量,積極推廣上海市毗鄰黨建等區域黨建一體化創新實踐。
(四)提高服務群眾能力,推動長三角基層黨建一體化成果轉化。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基層治理是關鍵,特別是基層交界區域,成為了長三角一體化推進的難點。由于行政級別限制,長三角基層交界區域難以有效展開高層次跨區域合作。對此,需要繼續發揮基層黨組織力量,通過黨建聯建,引領長三角基層區域聯動發展。在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省際交界處,通過基層黨組織合作,搭建區域黨組織聯動平臺,街道、村(社區)多方聯動,相互學習毗鄰區域的先進經驗,深化毗鄰地區的融合。此種融合不僅僅是地理空間意義上的毗鄰融合,而且是多領域、多部門和多要素的縱深毗鄰融合。通過在不屬于同一行政隸屬關系的毗鄰地區的黨建引領,為跨區域黨建聯動和跨界溝通提供組織支撐和平臺支持,從而“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在具體推進中,結合長三角各地區產業和項目特點,圍繞基層區域一體化推進中的難點問題,通過“黨建+服務”方式,推動基層組織共建和干部人才共育。利用各地比較優勢,深化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治理和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合作,因地制宜開展對接,實現黨建工作和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在鄉村振興方面,借助黨建引領,推進以城帶鄉,確定基層結對共建項目清單,示范帶動基層項目對接。通過網狀延伸,進一步優化形成組織鏈、活動鏈和服務鏈,推動農旅產業聯建,將城市“高度集聚的功能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人才優勢”不僅輻射擴散到長三角同一行政區的農村地區,而且輻射擴散到不同行政區的鄰近農村地區,推動這些地區切實獲得一體化發展帶來的優質資源,縮小長三角城鄉發展差距。通過“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難題”,提升群眾獲得感,確保基層黨建一體化服務精準化、專業化、高效化和常態化,更好地服務群眾需要,筑牢民生改善力量,使人民群眾更為實際地感受到區域聯動發展和長三角區域黨建一體化建設帶來的實惠,推動區域一體化黨建獲得更強生命力。
本文系復旦大學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項課題“中國共產黨科技現代化思想和實踐的百年演進研究(1921-2021)”(20WZZX3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丁? 達)
孫立平:《轉型與斷裂 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2頁。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3頁。
李鴻淵:《構建引領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鏈式黨建新機制》,《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程必定:《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論》,《學術界》2019年第11期。
丁曉強:《黨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實踐與思考》,《上海黨史與黨建》2020年第1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71頁。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3頁。
王振:《長三角協同發展戰略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年,第2頁。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第3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