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申

第一條北京地鐵線路已經竣工50多年了。當年修建地鐵,是有很深刻的時代背景。為什么要邊修地鐵邊拆城墻?為什么地鐵最初的主要作用并非是出行?其中原委現代人恐怕很難想象得到。下面我就給你講一講。
1965年2月,以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為組長的北京地鐵領導小組成立。到了當年的7月1日,位于玉泉路西側的兩棵大銀杏樹下(而今樹木尚在),北京市的彭真市長主持了北京地鐵的開工儀式。
此時正趕上國民經濟初步恢復的時期。然而,投入大量經費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跟深刻的國際背景是分不開的。那時候中蘇關系的逐步惡化,中國方面不得不加緊進行戰備工程的建設。由此,中央決定:要在北京、沈陽和上海三地規劃“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地鐵線路,而北京的地鐵建設更可謂重中之重。由此,一條能夠達到防范核武器水平的全水泥隧道,便開始建設。其所采取的施工方式,是先挖開地面、待隧道施工完成后再進行填埋。作為一項重要的國防工程,地鐵建設不僅需要保密,而且需要防爆。如何來防爆,按照當時的做法便是:在幾層油氈防水層以上,還要增加厚達一米的鋼筋混凝土防爆層。而進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敵方所進行的地毯式轟炸。
在計劃建設的地鐵路線中,能夠確定的是“一環兩線”。當然,為了能盡量降低成本、減少對居民的影響,同時也能找尋到最為堅實的掩體,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老城墻沿線,便成為了修筑地鐵的“最佳線路”。從如今人們的觀念出發,這是對北京文物古跡的一種令人痛惜的嚴重破壞。然而對于當年的人們,卻沒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感受。地鐵第一期工程中,拆除了包括宣武門、崇文門在內的北京內城南側城墻;地鐵第二期工程中,則拆除了北京站經建國門、東直門、安定門、西直門、復興門沿線的城墻、城門及附屬建筑,徐悲鴻紀念館亦被遷移。這條線路采用明挖填埋法施工。從西山至北京站的所有地鐵站中,西山至蘋果園之間的4個車站屬于軍隊內部使用。這條地鐵據說是中國大陸最早的地鐵線路,而且也早于香港、首爾、新加坡、舊金山、華盛頓等東西方重要城市。
時值1969年的初秋,北京地下鐵道第一期工程全面竣工。
據說,那時去“使用地鐵”,并不是為了出行需要,而是一項政治任務。當時參觀地鐵沒有散票,只有單位開具介紹信方可購買團體票,一毛錢一張。當然,在京的外國人也可以參觀地鐵,只是乘車要限制在玉泉路站以東。此外,來華訪問的外國領導人,有時也被安排參觀地鐵。及至1972年以后,個人才被允許不拿工作證購票。
大約到了1974年前后,地鐵最終成為北京市民的日常交通工具。盡管如此,作為備戰需要而建的北京地鐵,依然要把軍事防御性任務放在首位。就在1971至1975年間,出于執行任務的需要,北京地鐵曾三次全線停運,其累計時間長達39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