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雨
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線路誕生于1863年,誕生地是以工業化發展而著稱的英國,為當時“現代化”的標志。100多年后的1965年,中國的第一條地鐵線路在北京運行,它很快就成為了北京人眼中的新鮮事物。當時的地鐵所用的設施裝備,著實可以用現如今的新名詞“高大上”來定義。
首先說說令人嘆為觀止的水磨石地面、臺階,為此我還特意請教了廠里的師傅,腳下這顏色各異、質地堅硬,還散發著光澤的地磚是如何制作的?原來,水磨石地面蘊含著勞動者“花小錢辦大事”的智慧。
1960年代,新中國正處在百廢待興的階段,尤其是北京,各項重大工程紛紛上馬,而物質卻并不富裕。北京地鐵的建設裝飾,如果參照地上“十大建筑”所廣泛應用的天然石材,成本自不必說,因為特殊的施工環境,搬運也成為了問題。所以工人師傅們便首先將細沙水泥進行攪拌,將混凝土作為基礎層,待到混凝土堅硬后,通過找平,填入花崗石大理石等碎料與粘合劑進行混合固化,最后對地面進行打磨、拋光……這樣的一種“似石非石”的地磚至今還在為北京地鐵服役,可見其質量過硬。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地鐵較早使用了自動扶梯,這樣的“稀罕物”讓當時的不少頑童有了新去處。后來,北京地鐵5 號線的換乘站還投入使用了一種平面滾動的特殊扶梯,這也讓我開了眼界,剛嘗試時還多了不少緊張。
正如那不斷滾動的扶梯,北京地鐵的裝備家族不斷擴容、不斷更新,這也為我們的生活增加了不少“大姑娘上轎,頭一回”的體驗。
記得有一次,我們用輪椅推著摔傷的同事去醫院看病,前往醫院最快的方式就是乘坐地鐵。然而,地鐵中的諸多樓梯讓行動不便的同事犯了難,當我們幾位女同事決定以抬輪椅的方式前行之時,熱心的站臺工作人員伸出了援手。原來,樓梯旁早已安裝了現代化的升降設備,就當電動平板放下之后,輪椅伴隨著臺階旁的軌道緩緩下降,這讓我們一行人大開了眼界……
科技為生活送去了便利,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包括買票這件小事。自打北京公交推行了IC卡,地鐵運營也誕生了自動售票機。然而,這對于早已習慣了在窗口換月票或充值的我又是一個全新的事物。一日,我仍舊習慣性地來到地鐵服務窗口為IC卡充值,當得知該地鐵站改為“無人售票”車站時,立馬犯了愁。在志愿者的引導下,我與自動售票機算有了第一次接觸。選擇、點擊、塞入紙幣、確認……簡單的操作讓我從“現代生活”中再次掌握了新技能。
除了提升便利度,地鐵中應用的科技還為我們的生命提供了更多保障。最近在西單地鐵站,我突然發現一臺嶄新的設備,它的身材不大,上邊的AED標志卻吸引了我的注意。據介紹,它可以經過內置電腦分析,確定發病者是否需要電除顫。一旦進入除顫程序,AED的語音提示和屏幕顯示使操作更為簡便易行。
坐在地鐵上,我仍舊回想著剛才因為AED而引發的感慨與憶舊,這飛速的地鐵或許正如我們的生活,不斷前行、不斷變化,每個乘坐者也在感受著、學習著、變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