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羿翯

小時候我是害怕坐地鐵的。
站臺燈火通明,可隧道里黑洞洞的,一眼望不到頭,像是隱匿著一個未知的世界。不敢看隧道,又忍不住好奇,覺得少了被黑暗震懾的樂趣,再說怎么也要看看車來了沒有啊。那時候地鐵沒有屏蔽門,總怕會掉下去。家長帶著我坐地鐵,不但囑咐別亂跑,還要緊緊拉著我的手。等到一團漆黑的隧道不再黑,漸漸地出現一點亮光,光亮越來越強,最后變成了兩道粗粗的光柱。車來了,呼嘯著,帶著強風,方頭方腦的車頭上大大的燈泡像猛獸兩只巨大的眼睛,一點不可愛,看著我就害怕,心里發毛。所以,我小時候是害怕坐地鐵的。每次列車進站,我就躲到家長身后,一是為了避風,二是躲避可怕的列車頭。
其實,過去坐地鐵是件奢侈的事情。20世紀80年代末期,1號線及環線地鐵票價分別是兩角錢,連續乘坐1號線及環線兩條線是3角錢。1991年與1996年,北京地鐵再次漲價,分別調至5角和2元,任意換乘。一張票要兩塊錢,比地面上的公交車貴不少。家長帶我坐次地鐵就得四塊錢,要是往返就得八塊。這八塊錢,在20多年前,簡直是一筆巨款。
我是幸運的。小時候出門路遠的時候,還能有地鐵坐。特別是夏天,地面上酷暑難耐,太陽曬得柏油馬路上像是冒了油。原本要坐公交車的,姑姑說,我們還是坐地鐵吧,又快又涼快。的確,只要剛剛進了地鐵樓梯口就涼快了,再沿著樓梯往下走,風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涼爽。所以,我和地鐵妥協了。怕也坐吧,大不了還往家長身后躲。
大學畢業后,學校才通了地鐵,這樣上學時間就能縮短將近1個小時。這讓我悵然,不免對學弟學妹們嫉妒半天。
后來工作中,我采訪了5號線的開通。5號線是北京第一條貫穿北京城南北的大動脈:它串起了天通苑一帶北部地區新城,又跨越二環三環北京老城區,一直延伸到南部地區,帶動京南的發展。
當年,我采訪了住天通苑在東單上班的白領,他激動地說,以后上班就方便了。還有住在和平西橋的北京老兩口,他們領著我到他們家的陽臺看,就在他們腳下,熙來攘往的三環路下,5號線靜靜地載著忙碌的人們出行。在東四站,一位住在胡同里的大學生也自豪地說,沒想到,老城區也通了地鐵。還有一位在劉家窯遛鳥的大爺說,他們盼望著南城更發達。
當年5號線的終點站是宋家莊站,后來這里又成為了亦莊線的換乘站。周圍已經與5號線開通時截然不同,完全看不出當年的樣子。
我隨著辦公地點的變化,從13號線改成了10號線。奶奶家門口,也通了地鐵。地鐵線網發達,出行快捷。頤和園、天壇、十三陵這些北京的文化遺產通了地鐵,中國美術館也通了地鐵。
再說現在,車廂里冬暖夏涼,車站也寬敞明亮了。車牌的字體和樣子也變換了,換乘站更多了。過去是薄薄的窄小的、印著藍字軌道和字樣的紙質票?,F在刷卡、刷碼乘車都非常方便。我相信,北京的地鐵路網會更發達,我們的出行會更順暢和便利。我們和地鐵的接觸會更頻繁,它留給我們的記憶也會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