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尚

10年前,我每天上下班,必乘地鐵。在平平常常的乘車過程中,遇到過一件令人難忘的事情。
那時我剛接手《北京紀事》雜志社的發行工作。雖然此前做過商業刊物發行,但做文化雜志發行,還是第一次。所以我想方設法拓展發行渠道,可是傳統渠道就那么一種——征訂。正愁的時候,一名數據平臺的女員工打來電話,說可以為雜志做網上數字化發行。這事我是第一回聽說,將信將疑。后來我和這位員工在電話里又反復討論多次,最終確定合作。2011年初夏的一天,這位平臺員工告訴我,她會在我下班前帶著合同趕過來。
對方快到的時候,我倆說好在地鐵里交接。為了方便對方認出我,我當時手里特意拿了一本《北京紀事》。
約好6點半在地鐵站內見。對方把打好的合同交給我,這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既平常,又普通。不過,當時肚子有那么一點餓了。說來也巧,平常包里面總是裝著兩包無糖餅干,以備不時之需,防止血糖過低。可是偏偏當天包里面的餅干吃完了,頭天晚上又忘了補充。
進了地鐵后不久,聽到背后有一個清脆的聲音喊“李老師”。這聲音在電話里聽到過,在地鐵這個人來人往的通道中,再次聽到時,仿佛比電話里真切了很多。我轉過身,只見她一臉孩子氣,笑起來更像一個學生。為了合作事宜,我們在qq里、在電話里溝通過很多次,但此前從來沒有見過面。她舉起手里的東西對我說:“老師,對不起,耽誤您吃晚飯了。給您買的無糖面包。看見您手里的雜志,就知道一定是您。”
沒想到她首先給我的不是合同,而是面包。更讓我意外的是,她知道我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在這之前,我在公司業務部干過,第一次聽業務課,就知道做業務,第一要先會做人。可是具體情景之下,如何做才叫會做人。人們的理解是很不一樣的,老師也講不清楚。
一路上,我們都是往北京站方向坐。她對我關于數字化發行的種種疑問,不厭其煩地解答著。對于這個新事物(當時對我來說算是新事物),我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很多,很多問題可能人家聽了,會覺得很小兒科,但她一一為我解答。
她跟我說,最好能把過往的雜志給她們一部分,這樣合同簽完之前,可以提前把雜志制作成pdf文檔,合同生效立刻就可以發行已出版的雜志。
這的確是好主意。我說:“過期雜志,現在能找到的就這兩年的,更早的還沒有整理。”她安慰著說:“沒關系,有多少算多少,只要整年的就行。”最后我倆敲定了相關細節。這種本來是我著急要做的事情,發行的硬核就是發得越多越好。作者們挑燈夜戰伏案疾書,編輯們費盡心思校改文章,都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看到雜志的好文章。人家這么主動幫我們推廣,助我們發行,求之不得。
由于聊得太入神,我本來應該在北京站下車,結果不知不覺坐到東直門站。
那會兒在《北京紀事》工作,得以接觸到這位年輕得像學生一般的業務員,她讓我理解了做事先做人,合作先做朋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