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菲菲



老月份牌畫,融中國傳統年畫、日歷、商品廣告于一體,在民國時期隨著洋商經濟進入中國社會而逐步發展流行。20世紀初期的上海,是中國近代商品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也是商品廣告業的中心。集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身的月份牌,作為商品廣告業的精華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翔實記錄了百年商業文化歷程,還再現了十里洋場老上海灘特殊的時代風貌。
早期的月份牌是外資商人為了促銷商品攜帶而來,其內容多以西方宗教、文化、建筑、風景、美人等為主,對于傳統中國人而言,新奇有余,效果卻微乎其微;后來外商學會將廣告與中國傳統年畫形式相結合,逐漸被大眾接受;在“西學東漸”的思想風潮、“易服制、剪辮放足”的政府推令、婦女解放運動以及洋貨經濟活動的促進下,月份牌在20世紀20—40年代的發展達到鼎盛,從上海輻射到全國甚至東南亞地區。這一時期,女性形象在月份牌中明顯增多,名媛閨秀、都市麗人們穿著靚麗時尚的服裝:旗袍、禮服、皮草等;做著精致時髦的造型:卷發、美甲、美妝等;用著最新潮的物品:電話、小提琴、唱片等;玩著最時髦的消遣:游泳、騎馬、抽煙等。這些場景設置、服飾搭配等都體現出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既保留中國傳統文化、風俗,又吸收了西方生活方式和審美風格。從老月份牌中民國女性的服飾和造型,可感受這種獨特的中西融合時尚文化。
月份牌中的女性服裝
服裝最初的作用是遮羞,后來有了實用性,繼而更注重美觀性,滿足人們精神上美的享受。老月份牌中的美女形象,讓女性穿搭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關注,也定義了大眾的審美潮流和審美標準。老月份牌中的女性服裝變化,不僅記錄了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時代風貌的變化,也體現了女性思想的轉變和地位的提高。
旗袍是月份牌中最為常見的女性服裝之一,始于清朝滿族的婦女裝束。而現代意義的旗袍,則誕生于20世紀初葉的上海。受到西方審美的影響以及縫紉技術的提升,旗袍于20世紀30年代達到頂峰狀態,很快風靡全國,成為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這一時期,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發展為體現女性曼妙的身材,旗袍的長度大多至小腿下方及至腳踝,婀娜體態若隱若現,更具誘惑;領口扣結多樣,有單排、雙排甚至三排等,修飾臉形;袖長不定,大多為無袖或包住肩頭,更顯手臂白皙纖長;袖口變窄,腰部收緊,更顯玲瓏有致;開衩的設計,更顯身材高挑、性感動人。旗袍市場的繁榮、流行趨勢的變化,使旗袍徹底擺脫了固有風格,展現中國女性優雅、溫婉、莊重、清麗的獨特風韻,成為中華女性的“國服”。如金梅生的作品《雙義同鳳》(圖1),畫面中美女身著粉紅色印花旗袍,皮膚白皙,身姿曼妙;倪耕野的作品《航空小姐》(圖2),畫面中美女身著藍色印花旗袍,優雅清麗,形容嬌俏;都將中國女性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甲午戰爭之后,洋貨大幅侵卷國內市場,尤其是上海,洋人遍布、洋貨堆積,給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重要影響,同時也改變了當時的流行趨勢與審美理念:西式服裝逐漸被接受,甚至流行開來。人們不僅能接受、甚至樂于購買洋禮服、洋西裝、洋風衣等等。摩登女郎將其當做一種潮流追逐,在月份牌中,這種形象也非常多見。如杭穉英的作品《海上交際花》(圖3),畫面中美女身著粉紅色西式曳地長裙,雙手扶膝,斜坐于梳妝臺前,可謂是舊上海灘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而在他另一個作品《問菊圖》(圖4),畫面中美女內穿乳白色低胸吊帶短裙,腳穿膚色高筒襪,外披粉紅色開口長衫,舉手投足,盡顯萬種風情。
此外,旗袍與西式服裝的搭配,也顯示出別樣的潮流風尚。在月份牌中,摩登女郎會將旗袍與西裝、風衣或各類大衣搭配疊穿。旗袍體現女性的柔美,而外套則彰顯女性的干練,內外搭配,使得整體風格典雅穩重、剛柔并濟。如倪耕野的作品《拈花美女圖》(圖5),畫面中美女內著淡藍色印花旗袍,外穿高領大撇領綠外套,時尚而冷艷、典雅而內斂。
月份牌中的女性飾品
飾品就是用來裝飾的物品,一般用于美化個人外表。精致合宜的飾品,是整個穿搭的點睛之筆。月份牌中引領時尚的摩登女郎們也深知飾品對于整體造型的重要性,除了身穿時尚合體的服裝外,她們身上都精心搭配著圍巾披肩、手套、項鏈、戒指、手表、高跟鞋等飾品,可謂是琳瑯滿目,盡顯風潮。
當時女性佩戴飾品可謂講究至極,尤其是耳飾、頸飾、手飾等均需配套,即款式、質地、色彩和諧統一,同時要與服裝相得益彰。如杭穉英的作品《支頤凝神圖》(圖6),畫面中美女身穿豎條紋藍色旗袍,耳戴珍珠鏈翡翠耳墜,手戴同色翡翠手鐲,與旗袍上的翠色盤扣成套裝飾,斜靠在欄桿上,清麗、優雅,托腮遠望。耳、頸、手裝飾統一,與服裝相輔相成。上世紀30年代后,女性腕間又流行佩戴手表,但由于價格昂貴,也只在家中富庶的女性中流行開來。如杭穉英的作品《陰丹士林小姐——陳云裳》(圖7),畫面中當紅女明星陳云裳身著藍色無袖旗袍,左手佩戴金色橢圓表盤石英表,坐在紅木繡墩上,嫵媚文雅,貴氣逼人。
此外,華麗的皮裘、精致的包包、秀美的手套、雅致的絲巾,都是搭配中必不可少的單品。除此之外,能襯托身材、增加美感的高跟鞋,更是受到這一時期女性的青睞。民國時期,禁纏足令,女性身體徹底得到解放。高跟鞋成為女性自由、性感的標志之一,女性著高跟鞋也得到普遍的發展,月份牌中的摩登女郎還會根據整體搭配選擇高跟鞋的顏色樣式。如胡伯翔的作品《在水之濱》(圖8),畫面中美女身著橘黃色旗袍,搭配金色高跟鞋,疊腿坐于竹椅上。高跟鞋與整體旗袍飾品色調一致,勾勒出女子優雅的身姿。
月份牌中的女性發型
發型是整個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長河中,關于發型的記錄不計其數。辛亥革命后,民風民俗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女性的發型也隨之變化、更加多元。月份牌中的女性發型,既有傳統的發髻,也有新潮的剪發、燙發,反映了這一時期發型的流行趨勢。
早期的月份牌中,女性的發型仍然以發髻為主。這一時期流行的發髻簡單立整,將長發盤于腦后,尤其是一字髻、元寶髻最為多見。年輕女性頭梳發髻外,還喜歡在額前留有劉海。劉海造型有斜劉海直至耳邊,有長劉海直至眉前,還有留一小綹至額間或兩小綹分開至兩側。如鄭曼陀的作品《清溪艷影》(圖9),畫面中美女頭梳元寶髻,圓角齊劉海長至眉前,倚于溪邊桃樹上,脈脈含情注視前方。在婦女解放運動和西方風潮的影響下,短直發成為摩登女郎的新寵,類似于現在的波波頭、學生頭發型。長度一般齊耳,分為有劉海、無劉海兩種,反映了女性的清爽與干練。如佚名的作品《折梅圖》(圖10),畫面中美女頭梳短直發,額前為齊劉海,但在一側分開,女子側首微笑、莊重大方。
20世紀30年代初,月份牌上則出現大量卷發美女。卷發“洋氣”時髦、變化豐富,通過鐵燙、木燙、水燙等方式,將女性的頭發固定為大卷或中卷。卷發可長可短、可中分可偏分、可有劉海可無劉海,不管是時尚摩登、嬌俏可愛還是嫵媚靚麗、端莊優雅,各種風格都可駕馭。
月份牌中的女性妝容
化妝是對人的面部、五官或是其他部位進行描畫、暈染,從而達到整理形容、表現神采的目的。妝容的魅力就在于錦上添花,古代女子脂粉黛澤,淡妝濃抹,增添了幾分溫婉、幾分嬌羞。直到民國初期,仍沿用古代的護膚方式,妝容也以晚清審美為導向,淡眉、細眼、櫻桃小嘴。直至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方化妝品大量涌入,西方化妝技法推廣開來,妝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一時期,整體妝容精致大方。眉形以柳葉眉為主。柳葉眉,因其兩頭尖,整體呈柳葉形而得名,襯托整體面部溫婉甜美。眼妝則以勾勒出大眼睛為美:用眼線膏在上眼皮睫毛根描繪細長的眼線,再加之翻翹的睫毛,眉目傳神、顧盼生姿。眼影則多為粉紅色或橘紅色,與腮紅顏色相搭配,使得面部看起來健康紅潤,又突出了輪廓感。古有胭脂點唇做櫻桃狀,當時則大膽地依照唇形進行描畫,使唇部更加飽滿。如杭穉英的作品《姊妹花》(圖11),畫面中心兩姐妹置身于花的世界,兩姐妹妝容精致,衣長及地,那如花的容顏、秀美的身姿,楚楚動人。
除了整體妝容之外,月份牌中的女性在微小的指甲上也精致講究。其實早在唐代,我國女性就已經出現染甲的風尚。所用的材料是鳳仙花,做法是取腐蝕性較強的鳳仙花的花和葉放在小缽中搗碎,加少量明礬,便可以用來浸染指甲。而20世紀30年代,指甲油作為“舶來品”傳入我國,進入大眾的視野,因其涂抹方便,不易脫落,迅速受到大眾喜愛。這一時期美甲顏色多以粉色、粉紅色、紅色等暖色調為主。在美甲的襯托下,更顯得手若柔荑、纖細潔白。
一段歷史、一個時代,一種文化、一方審美。老月份牌作為一門綜合藝術,詳盡地記錄了我國近代發展史、繪畫史,對廣告、服裝、美容等行業,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老月份牌在歷史發展中曾淡出人們的視線,可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持續熱絡,老月份牌又成為收藏家們追逐的對象。河北博物院民俗館在2005—2006年期間,多方征集了一批老月份牌廣告畫作品,其中不乏鄭曼陀、杭穉英、金梅生等名家的經典之作。那畫中的美女,也為我們研究民國女性服飾與造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