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張兵
在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春節前最后一期封面報道,編輯部策劃了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選題。采訪中,縣域經濟如何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引起了我的思考。
陜西省白水縣,素有“中國蘋果之鄉”的美譽,蘋果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來自蘋果。蘋果產業助力白水縣脫貧攻堅,是一個個案,但是,它背后所呈現的意義深遠。
因為自然資源稟賦,中國許多縣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如何借助當地的特色產業,留住人,依靠技術與管理,注入互聯網思維,延長產業鏈,適度規模化發展,是全國各地都應該好好思考的課題。
白水縣蘋果產業發展中心提供的材料顯示,白水蘋果產業存在六大問題,其中兩個關鍵問題是管理和技術。因粗放管理,白水蘋果一度產量雖高,但質量不佳,所謂“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價格自然上不去。另外,對矮化樹的管理方面,有的技術員根本就不懂,有的果園連技術員都沒有,果農都在看別人怎么做,自己跟著比劃,卻不知道到底要學什么。
我接觸過的采訪對象——穗康電商總經理吳阿東,也有同樣的感受。運營農村電商兩年后,他分享自己的體會說:中國個體農戶種植是粗放的,尤其是種植、采摘的管理相當粗放,如果能實現數字化管理,農民的種植采摘會更有效率,而一旦實現了數字化,農業就會有質的飛躍。
一個蘋果、一串葡萄、一根大蔥,這些看起來雖然小,但是管理與技術上去了,品質好了,市場就會越來越大。鄉村振興的希望,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