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寧市良慶區南曉鎮中心學校(以下簡稱南曉中心校),你會發現這里的民族氣息異常濃厚。瞧,排練室里有老師在教學生唱山歌,操場上有男孩子正玩著壯族香火球、花樣滾鐵環等民族體育運動。是不是感到很新鮮呢?走,小飛魚這就帶領大家去探索嘹啰山歌和壯族香火球這兩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嘹啰山歌
嘹啰山歌是壯族山歌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自2014年以來,南曉中心校積極開展嘹啰山歌發掘和傳承工作,大力打造校園文化品牌。
山歌揭秘
嘹啰山歌屬于二聲部山歌,有二人對唱、多人對唱等多種表演形式,因歌詞首、中、尾部都有“嘹”與“啰”的襯詞出現而得名。例如,在對山歌前,一方為了引起對方注意,要先喊“嘹”(同“瞭”),即叫對方看過來,向對方發出對歌邀請;對方受到邀請,就要回應一聲“啰”,即“知道了”的意思。
每逢節日、婚嫁、生日、慶典,壯族同胞們都會舉行“球絲歌會”,即興而歌。人們用山歌待人接物,表達自己的理想,以及審美觀念、道德觀念、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
山歌展播
因受到流行文化的沖擊,嘹啰山歌一度面臨失傳的危險。為避免嘹啰山歌斷根,南曉中心校的老師們不僅走進鄉村收集山歌,還通過重新譜曲、填詞創作了不少新作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嘹啰山歌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下面一起來看幾首嘹啰山歌的歌詞——
《復興中國夢必圓》:“屹立中華天地間,文明燦爛五千年。歷盡滄桑又崛起,國富民強看今天。十八盛會譜新篇,核心價值是箴言……”
《邁向輝煌的明天》:“樓宇相連良師手牽,這是我們學習的樂園,在這里茁壯成長,在這里快馬加鞭……”
《交通安全嘹啰歌》:“橫跨馬路要看清,綠燈能過紅燈停;一定要走斑馬線,交通規則齊執行。”
《南曉嘹啰迎客歌》:“唄(哈)儂(嘿),客到我村真高興(咧),心中情義比糖甜,唱首高歌來迎客,唄儂(嘿),我唱過去,你來和(啰)……”
傳唱心得
為了更好地傳承嘹啰山歌,南曉中心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山歌傳唱活動,校園成為歌聲的海洋。在學習的過程中,一些同學對嘹啰山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農穎:剛開始學唱嘹啰山歌的時候,我非常害羞。后來有一位老師告訴我:“如果你真的喜歡唱歌,就要有一顆勇敢且堅強的心,要大膽地唱出來。”于是我就勇敢地唱了出來。每次表演結束后,我們都能收獲觀眾熱烈的掌聲,這讓我特別感動。我真的很喜歡嘹啰山歌,我要把它傳承下去。
曾妙玲:登上舞臺表演是我的夢想,沒想到在小學就實現了,一切就跟做夢一樣。學好嘹啰山歌的訣竅很簡單,就是要多看歌詞、多聽原唱、多練發音,還要跟著伴奏多唱幾遍。
(二)壯族香火球
在傳承嘹啰山歌的同時,南曉中心校還啟動了“壯族香火球進體育課堂”項目,積極傳承民族體育運動。
壯族香火球揭秘·
壯族香火球起源于南寧市良慶區南曉鎮古元村,是壯族的一種傳統體育競技活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歷史原因,壯族香火球活動中斷了數十年,近幾年才在文化部門的大力挖掘下重現光彩,并先后成功入選市、自治區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香火球制作·
壯族香火球以雞毛、香、銅錢、竹筍殼、竹筒等材料制作,狀如羽毛球,又比羽毛球漂亮。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南曉中心校的同學們是怎樣制作壯族香火球的!
準備材料:雞毛、香、銅錢、竹筍殼、竹筒、膠水、針線等。
1.將竹筍殼重疊三至五張,壓緊并用膠水粘貼起來。將貼好的竹筍殼剪成圓板,用針線縫實。在圓板中間插入一截竹筒,在竹筒中套入兩枚銅錢。
2.將竹筒的一端破成8—10片,然后刮薄、弄彎,做成球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