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黃濤
天剛亮,杜老漢就去轉果園了。看枝條、對比長勢,這瞅瞅那看看,直到家人叫才想起該回家吃早飯了。
杜老漢全名叫杜景山,是白水縣堯禾鎮阿東村村民,曾是一名貧困戶。通過下功夫,他學會了科學種植蘋果和精細化管理,成了遠近聞名的蘋果種植大戶。
蘋果紅了、錢袋鼓了、村民笑了……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與杜老漢一樣,依靠科學種蘋果“脫貧摘帽”的果農還有許多。蘋果已成為白水縣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來自蘋果,紅彤彤的蘋果成了當地致富的“金蘋果”,一些“蘋果二代”返鄉留下來,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阿東村三面環溝,交通不便,杜景山家里種了6畝蘋果和4畝圣女果。前些年日子還湊合,但隨著市場發展,粗放式經營已不太適應需求,“老把式”也有點力不從心。農時不等人,務果關鍵時期忙不過來又請不起人,果樹病蟲害增多,一年辛苦勞作,效益卻不太美氣。
眼看兩個孩子一天天長大,農閑時他外出打零工,可即便如此,除去開銷家里幾乎不剩幾個錢。日子越過越難,2016年,杜景山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怎么辦?他好幾天愁得睡不著覺,當地政府送來了農資補助。救急還是長遠打算?家人也有不同意見。反復掂量合計以后,老杜拿著農資補助買樹苗、置化肥,全部改種蘋果樹,下定決心專心干起了老本行。
但這次跟以往單打獨斗不同。他加入了白水縣美華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半托”模式,將10畝果園托管給美華果業,不僅能享受到企業提供的農資購買優惠,還能得到企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指導和技術支持。一有空,他就到縣上參加各類蘋果種植技術專業培訓,抽空摸索、不懂就問,逐漸掌握了果樹田間管理和病蟲害科學防治的門道。農閑時,他到美華果業打工,就近上班領工資。“還是種蘋果,可現在是兩份收入。”
果樹灌溉、除草、施肥、打藥、套袋、采摘……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干加上科學的方法,果樹掛果率喜人。一年后,杜景山脫貧“摘帽”。脫貧后,他的干勁更足了,只要有空就去果園,有時一待一整天。2018年蘋果價格走高,果園收益11萬余元。2020年果子品質好商品率也高,毛收入不錯。
蘋果飄香,致富一方。白水縣蘋果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建信介紹了這樣一組數據:白水縣擁有55萬畝國家綠色蘋果生產基地,年均產量53萬噸,約占陜西全省總產量的20%,年均產值48億元,機制冷藏能力47萬噸;擁有規模化涉果企業11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個、省級18個、市級33個,23家企業取得進出口經營資格,年出口鮮果15萬噸。各類包裝生產資料經營企業72家,果業經紀人20000人,年蘋果加工銷售能力200余萬噸。
其中,“果園托管”帶貧模式解決了外出務工者的后顧之憂,農民可以“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更多“老把式”有了新希望。目前,全縣托管果園7.3萬畝,實現畝均增收1500元以上。
地處渭北高原的白水縣,是國內外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素有“中國蘋果之鄉”的美譽,白水蘋果是全國唯一以縣名注冊的蘋果商標。
另外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白水處于渭北平原與陜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區縣,縣域內溝壑眾多,基礎條件落后,貧困面廣且深,曾是國家級貧困縣、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
光照充足、日溫差較大、自然環境好、標準化程度高……就像說起當地特色美食——蕎面饸饹一樣,談起白水蘋果的發展歷史和優勢,趙建信幾乎不假思索,講述了產業基礎條件、生產布局、產業發展情況、機制創新及帶動農戶情況、政策支持、配套體系建設、投融資扶持情況、發展典型模式、產業存在的問題、發展意愿及思路等10個方面內容。
順應幾十萬白水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渴望,2016年白水縣委、縣政府確定打造“中國現代蘋果產業示范區”。優質蘋果首先得依靠技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首席專家趙政陽,和試驗站專家團隊幾乎到過白水縣每一個村莊。他們教果農“大改型、強拉枝、減密度、有機肥”四大果樹種植技術,又提出發展矮化種植技術,研制出更適合白水蘋果發展的新優品種“瑞陽”和“瑞雪”。
蘋果的產、供、銷,人才隊伍、科技研發、果園托管、技術服務……一個個困難被逐一解決,白水蘋果全產業鏈日漸清晰,開始向現代化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實現了產業發展、企業受益、貧困戶增收的共贏互利格局,貧困群眾、涉果企業利益共享的“果園托管”帶貧模式,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2020年年初,白水縣退出了貧困縣序列。
蘋果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白水縣秋林蘋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秋芳曾是貧困戶,靠在別人果園除草幫工掙生活費。她靠著一股子韌勁建起合作社發展蘋果,建起基地做苗木繁育和銷售,逐漸成為年收入過百萬、遠近聞名的女強人。白水美好家園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田龍原本在外地工作,積累資金后,看好老家蘋果產業,發展了千畝連片矮砧密植標準化果園、北方果樹類盆景、現代果樹苗木繁育等產業,還通過土地流轉、技術培新、勞務就業等,帶動4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2020年,白水多次舉辦產銷對接、直播帶貨、電商助農等活動且效果良好。白水縣副縣長秦奉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黨瑜博、縣蘋果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建信等,先后走進直播間推介白水蘋果,為白水蘋果代言。黨瑜博說,蘋果產業是白水自然稟賦綠色生態的福祉產業,更是全縣農民脫貧致富的富民產業,2021年要大力推動渭黃高速沿線白水段至蘋果小鎮引線沿路果園提升改造工作,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專業化采摘。
等了任智慧半小時他才匆匆趕到,他說既要陪客戶調研,又要準備直播有點忙。每年9月份一過,這位80后小伙就跟家人一起采摘蘋果、挑選、裝箱。他從小就跟家人一起種蘋果,施肥、套袋子、摘果、賣果。只要想干就有活,要從春天忙到初冬,從早忙到晚是常事。
除了自家種蘋果,他也開始參與蘋果現貨交易,成為白水振軒果品的負責人。他還帶隊到山東、西北等地方實地調研,熟悉蘋果的生長、氣候,以及物流運輸、消費習慣,熟知產、銷、存各環節,并受邀成為講師。

蘋果長勢喜人,果農樂開懷。
2021年1月中旬以來,任智慧忙著備課、做直播。“我最近經常講課。”談起今后的打算他嘿嘿一笑,“能有什么打算?我就是這個行業的人,打算一輩子做這個。”
80后小伙盧超以前在西安上班,因為看好白水蘋果產業發展就回老家發展。他家有10畝蘋果,種蘋果、賣蘋果,做水果貿易和電商。2019年,他到杭州學習互聯網和電商,希望幫助果農將蘋果質量分化,提升議價能力、網店運營能力。2021年,他計劃在種蘋果的基礎上往上游深挖,希望在上游種植端做點事情,用現代化的方式方法服務產業,帶動更多小農戶通過種植蘋果輕松致富。90后劉明曾經到外地打工,后來看到老家蘋果生意好,攢錢跟朋友一起買卡車搞運輸,打算未來成立一個車隊……
據了解,在白水縣和家卓村,通過蘋果主導產業的帶動,全村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8000多元發展到2019年人均收入11886元。村里還建起花卉大棚,已成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在白水,還有更多小鎮青年深度參與蘋果產業鏈,圍繞蘋果,路越走越寬。有的參與網絡批發零售平臺,有的參與網店建立專業電商團隊,有的整合快遞服務機構和電商物流資源,有的學習短視頻和直播平臺,聚集合力、發揮優勢。
白水蘋果產業聯合會副會長蘇銳返鄉創業近10年。他說,2020年是白水10年一遇的豐收之年,農民難得的豐收,不少果庫存滿了。白水蘋果個大酥脆,有水分,有價格競爭力和品相優勢,春節前是白水蘋果銷售的最佳時段,應該擴大電商、傳統商超以及社區電商的各種渠道來打通銷售。
有綠色發展、有產業融合,白水蘋果的發展底氣更足了。
趙建信和同事們有一個夢想,將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做好“結構優化、標準建設、品牌提升”三篇文章,希望支持建設百億級現代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縣,支持白水建設全國蘋果自主研發新品種示范推廣基地縣,支持白水建設全國蘋果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支持白水成立節水灌溉研究所、打造果園節水灌溉示范縣,支持白水建設國家級蘋果深加工研究實驗室、打造蘋果深加工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