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時期的文藝圈中出現了很多奇特的作品,人們創造“奇”,也樂于接受“奇”,于是“奇”便成為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并逐漸形成以“奇”為美的一股風潮。這一時期獨特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西方舶來品的流入和文藝界代表人物的倡導,都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尚“奇”美學思想的盛行。
關鍵詞:明末清初;“奇”;書法美學思想
明末清初尚“奇”美學思想盛行的原因探析
(一)動亂的政治環境
明末清初是政治動蕩、社會急劇變革的時期,封建制度已近晚期,統治階級政治腐敗。政局的不穩定正是明代衰亡的一大關鍵,政治腐敗和道德淪喪成為明末清初文人志士關注的一大焦點。尤其是萬歷后期,各皇子爭儲,明神宗荒于政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朝廷上下無作為。頻頻對士人施暴政,“上下交爭,構成了明代政治文化的特有景觀。”1
政治動蕩的環境使不愿侍清的文人志士將注意力轉移到文藝創作上來。在不穩定的政治環境中,文藝創作得到了發展的大好時機。動亂的政治環境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時機,也為這一時期尚“奇”美學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奢侈之風的出現與價值觀念的轉變
明末清初正處于經濟“全球化”的早期,中國在進出口貿易中份額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變化很大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江南各地出現大量典當鋪,僅南京一地即“不下數千百家”,顯然與人們的消費方式有關。2明末江南和東南沿海城市的發展,為城鎮居民提供了大量就業謀生的機會。他們以商賈為業,這為人們逐漸奢華的消費觀念提供了條件。為迎合這種現象,文藝創作的實踐者便熱衷于張揚個性,表現自我。
(三)西方舶來品的流入
“全球化”也表現在文化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督教向全世界包括中國的輸出。西方的思想、物質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進入中國。翻閱晚明士人生活的文獻,其中來自西域的舶來品在此類文獻中被屢次提起,西方舶來品在形成晚明尚“奇”的美學思想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應忽視。
隨著朝貢體系和海外貿易的展開,大量舶來品進入明帝國,成為明代士人生活中常見的器物。3明初就開始重新確立與邦國和地方部族的關系,重建外交政治秩序。明中葉,隆慶年間放寬海上貿易,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海上貿易興起,西方新鮮事物更多地流入中國,有“大率夷人入市中國,中國而商于夷,未有今日之伙者也”4之說。西方舶來品的流入刺激著時人的好奇心,“海外諸奇”在明末清初尚“奇”美學思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四)文化知識界的鼓吹倡導
為了穩固江山,鞏固統治,明太祖大力推行程朱理學。延續到明末清初,封建制度正統的程朱理學演變為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心學認為“理”在人內心之中,強調心內求真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觀,內心世界亦不雷同,理解的世界也不相同,這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李贄是晚明非常具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在心學的影響下,李贄鮮明地指出理學充滿虛偽,不過是“欺世盜名”而已。他也質疑孔孟儒學,認為孔孟只是凡人,不應被世人如此神話,不能唯孔孟為尊。李贄提出的“童心說”具有石破天驚的影響,他認為人本是純良的,天生便能理解道德。李贄主張關懷,認為一個人要忠于內心、表達最真實的自己。他認為“天下之止文”,做文章應當聽從自己的內心,應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表達真實的情感。
“公安派”三兄弟的袁宏道師從李贄,對后世影響較大。他說“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可理解為他對作文章的態度,即要符合自己的內心情感,這是佳作必備的一個要素。他還認為做文章應求“新”“趣”“奇”。他在《答李元善》中道:“文章新奇,無定格式,只要發人所不能發?!?文章應以奇為主,不師法古人,而師法自然?!皬淖约盒刂辛鞒觯苏嫘缕嬉病?,袁宏道這句話高度、巧妙地表達了心學和“奇”的直接關系。湯顯祖也有相似的言論:“予謂文章之妙,不在步趨形似之間。自然靈氣,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狀?!?李贄、湯顯祖、袁宏道三人的言論或理論雖看似激進,但還是符合儒家傳統文藝觀的。
明末清初尚“奇”美學思想的具體表現
明末清初的尚“奇”表現在文學、繪畫、書法、服飾等各個領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明朝末期的時候,各種通俗小說、雜劇、聲腔以及傳奇劇等文藝作品對民間生活的影響較大,這些作品通常為市井人民提供娛樂消遣。這豐富多樣的文藝作品顯然會增強讀者的奇趣。在談“奇”、論“奇”、尚“奇”的社會風氣下,很多文人墨客也迎合著大眾口味,創作了大量的尚“奇”書籍?!捌鏁辈⒉皇乾F有文學體系里存在的概念,它是明末清初時期隨著對通俗小說的批評而產生的一種思想觀念,被后人用來詮釋通俗小說里的不同尋常的作品。顧名思義,“奇書”首先在內容上要奇特,其次它所要表達的思想觀念也要異乎尋常。《金瓶梅》作為明代的“四大奇書”之一,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異于《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后三者宣揚的都是英雄主義、正能量,而前者講的是以丑、惡為美的一個世間,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后來的《如意君傳》《癡婆子傳》《浪史》等也都是表現扭曲人性為宗旨的小說。通俗小說這種題材本身就是一種尚“奇”的文學表現。為突出表現“奇”的概念,有些明晚作者直接把“奇”的概念加進標題中,如《今古奇觀》《聊齋志異》《拍案驚奇》等。當時的一些出版社為吸引讀者,甚至在一些以指導日常生活為目的的日用類圖書中也加進“奇”這個字。
在市場經濟和心學的影響下,部分畫家的創作理念、審美趣味也發生著改變,出現了頗具這一時代氣息的畫家群體,他們追求個性解放,提倡“自我尊重”。心學對繪畫也有著深遠影響。晚明李日華,能書善畫,是“師內心”的畫論代表,他指出作畫要“胸中實有”,他認為作畫應“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7南宗繪畫的代表人物董其昌提出的“主觀發抒”這一觀點恰好也是王陽明心學的產物。班宗華、石守謙兩位先生認為董其昌充滿創意的繪畫風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當時的傳教士有一定的關系,受到了西方繪畫的影響。
“尚奇”一詞并不足以概括明末清初的書法特點,但“尚奇”美學思想體現在明末清初書法的各個角落。董其昌書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宗旨是“生”,“生”本身就有著“奇”的特質。張瑞圖書法作品中用筆、結字形態多為銳角,清人秦祖永評價“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辟蹊徑”。8倪元璐的藝術創作以“?!睘樽罡呔辰?,“?!迸c“奇”有著內在聯系,他的“行草書如番錦離奇,另一機軸”9、“新理異態尤多”10這一“異態”就是“奇”的體現。王鐸用筆狂放,結字奇絕,章法擺動,加之“漲墨”,這都是“奇”的外化形態。石濤楷書作品汲取了隸書、魏碑、行草書的用筆特點,隸書結體奇古。趙宦光的“草篆”以行草筆法寫篆書,奇趣自現。
在衣著服飾上,明末清初世風追求華美,文人亦是如此。穿著衣物除了追求華美,文人異士還有愛好奇裝異服者,當時的人們把他們叫做“服妖”。不合常理便為“妖”,“服妖”即是不符合常理的衣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嘉靖、萬歷年間,文人雅士愛好穿著女人的衣服,從當時審美來看,這樣做無異于是挑戰傳統、標新立異。如顧玉川,喜奇裝異服,?!耙录堃隆薄肮诩埞?,方屋而高二尺”11;張獻翼也是如此,“身披采繪荷菊之衣,首戴緋巾”12。明末清初喜好奇裝異服者多是現實生活不如意之人,意圖通過奇裝異服來標榜個性。
(作者徐培華,助教,文藝學碩士,單位:咸陽師范學院于右任書法學院,研究方向:書法美學)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明末清初楷、隸書法作品中的異體字現象研究》;項目編號:20JK0425。
參考文獻
1.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P7;
2.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P109;
3.劉永華,晚明士人生活中的舶來品及其文化意涵——以《長物志》為中心[D],廈門:廈門大學,2016;
4.張燮,東西洋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0:P154;
5.袁宏道,袁中郎全集24卷[M],上海:世界書局,2009:P17;
6.湯顯祖,湯顯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P10;
7.李日華,紫桃軒雜綴·畫學集成[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P12;
8.秦祖永,桐陰論畫·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藝術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P54;
9.姜紹書,無聲詩冊·畫史叢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P77;
10.康有為,廣藝舟雙輯·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P860;
11.漲潮,虞初新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33;
12.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9:P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