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王娟 張靖明 劉晨松
“以前,一年種地收入不到一萬塊錢。現在村子建設得越來越好,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一年下來,算上收益分配、養蜂、打工,收入怎么都在5萬元以上,現在干啥都有勁了。”1月20日,銅川市宜君縣哭泉鎮麻莊村脫貧戶周付全笑著說,現在村里不少村民掙著工資,拿著土地流轉費和光伏收益分配,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同樣的笑容,在宜君縣農民臉上浮現已成為常態。“村容村貌越來越亮麗,生活也越來越好了,我們臉上的笑容自然越來越燦爛!”宜君縣宜陽街道辦十五里鋪村村民沈福德自豪地說。

宜君縣棋盤鎮黃埔寨村,有機肥生產。
當下的宜君縣,鄉村振興已成為廣大農民最熱切的期盼、最動人的夢想。從2019年起,宜君縣在鞏固脫貧成效的同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帶動群眾奔小康,描繪出一幅嶄新的宜君“富村山居圖”。
宜君縣位于關中平原與陜北黃土高原的接合部,平均海拔1395米,夏季平均氣溫19℃,森林覆蓋率52.63%,被譽為秦嶺以北最大的一塊“綠洲”,又有“天然氧吧”之稱。立足這些特色資源,宜君縣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展鄉村旅游,在綠水青山中尋找“金山銀山”,助力鄉村振興。
“來!來!來!屋里坐,嘗嘗我們這兒的特色菜品還有當地小吃。”位于銅川市最北部的宜君縣淌泥河村的巧嫂子農家樂,生意火熱。
移步而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連片的三棟小木屋,錯落有致,院中央小池塘里的幾朵蓮花也是爭奇斗艷。拾級而上,魚塘、棋牌室、小型KTV、燒烤區、農家菜園更是應有盡有,一應俱全。
這就是2019年返鄉創業青年亢光明和弟弟亢潤紅共同經營的農家樂,兄弟倆一個負責農家特色菜品,一個打理住宿,倆人把農家樂經營得有聲有色。
從2017年以來,坐擁宜君縣旱作梯田美景的哭泉鎮淌泥河村加緊發力,依托鄉村游優勢,發展民宿和農家樂,在山溝溝里搞起了旅游,讓人人感受鄉愁的同時,也富了村民的口袋,日子越過越紅火。鄉村旅游,正成為宜君縣推動鄉村振興的產業“生力軍”,后勁十足。
“自打搞起了鄉村旅游,各家各戶都有了新氣象,不僅勤快,還敢想敢干,現在每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截至目前,淌泥河村梯田客棧已累計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綜合收入突破100萬元。發展鄉村旅游,不僅留住了綠水青山,也換來了‘金山銀山。”哭泉鎮淌泥河村黨支部書記李國賢說。
不只是淌泥河村,在彭祖故里的彭鎮高村、在姜女淚泉的哭泉鎮哭泉村、在皇姑陵園的棋盤鎮黃埔寨村、在古村寨的五里鎮川子河村等村子,隨處可見人流如織的游客。
“鄉村振興,基礎在建設美麗鄉村,根本要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我們把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遺余力振興鄉村,發展美麗經濟,不斷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宜君縣哭泉鎮哭泉村第一書記靳康鵬說。
宜君縣秉承“讓美麗鄉村帶來美麗經濟,造就美好生活”的理念,在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深挖“金銀”效益,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
宜君縣云夢鄉山長河村第一書記曹建軍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后,山長河村成立了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建設近1000畝的中藥材種植基地,30畝的光伏發電工程,與新希望集團合作建設存欄1500頭的生豬育肥場。有了經濟實體,山長河村群眾的增收渠道一下子寬了起來。”
在宜君縣宜陽街道辦曹塬村,整潔亮麗的村莊映入眼簾。在門前曬太陽的老人不由贊嘆:“多虧了國家的扶貧政策,在村上產業的帶動下,我們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我們村正在建的這個驢場,真是太好了,開工時間不長我就到這干活,一天工資200元,家里的農活兒不耽誤,老人也能照顧到,一個月能掙個三四千塊錢的工資哩!”說起現在的生活,在宜君縣宜陽街道辦曹塬村肉驢(牛)養殖及飼料加工建設基地打工的貧困戶閔潤保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閔潤保家庭生活的變化,得益于曹塬村增強造血功能壯大集體經濟的舉措。近年來,曹塬村依靠獨有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借助農村“三變”改革的東風,2018年5月成立了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吸納社員236戶785人,以“支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運營,發展有生豬養殖、蘋果種植、肉驢肉牛及青貯飼料加工、光伏發電等特色產業,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持續帶動群眾穩定增收。
不僅如此,在棋盤鎮黃埔寨村,一大早,村民魯喜梅便開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洗衣服、整理房間,幸福和希望在辛勤的勞動中升騰、迸發。然而,許多年前魯喜梅還在為貧困的生活一籌莫展。
2017年8月,黃埔寨村“兩委”搭乘“三變”改革春風,成立了黃埔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飼養種雞2萬套,2018年凈利潤20余萬元,給貧困戶戶均分紅1910元;2019年給村民分紅28萬元;2020年種雞養殖達到3.45萬套,給貧困戶戶均分紅2100元。目前有26位村民在合作社實現長期穩定的工資收入。
村民們有了分紅、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活條件逐步提升,魯喜梅上班后給家里置辦了冰箱、洗衣機等家電,孩子們每月的生活費不用再愁,物質生活得到了保障,人也有了精氣神。因為村集體產業的發展,村民家里的生活得到質的改變,魯喜梅不是個例,她是黃埔寨村113戶403人的一個縮影。
“產業發展上除了種雞養殖合作社之外,我們還引進秦一養殖公司、光伏發電、宜農股等,產業種類多,讓村民既能毫無風險地入股,也有穩定的分紅可拿。”黃埔寨村黨支部書記姜超恒說。
產業強力支撐,數字化賦能現代農業,鄉村振興有了殷實的“里子”,“面子”也越來越足。一條條水泥村道貫穿鄉間,一座座新村綠化美化,一幢幢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潔凈環保、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相互交融的美麗鄉村正和著“鄉村振興”的號角聲,在宜君這片沃土上鋪展開來。
黃埔寨村坐落在山腰,被核桃樹和梯田環繞,兼具古村落的典雅質樸和現代化村莊的活力,很難讓人把“臟亂差”與之聯系在一起。
“還別不信,前些年,受自然條件、交通狀況等方面的影響,全村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群眾幸福指數偏低。”姜超恒指著山坡下的一片桃園說,“你能想象嘛,以前這里就是一片破窯洞,土地坑坑洼洼的。”
近年來,黃埔寨村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利時機,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鞏固和提升了美麗鄉村的成就。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推進玉米高產、核桃密植,壯大傳統主導產業,建立了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一家,發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兩家。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硬化道路、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修建標準化衛生間、修建文化廣場、建造污水處理設施等。回收廢棄的住宅基地,進行庭院改造,實施護坡修建等,實現了村莊整潔、道路通達、生態優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2017年底黃埔寨村被授予“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省級‘三變改革示范村”,2020年底獲得“省級文明村”稱號。
“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我們沒有大拆大建,而是最大程度保持村莊原有風貌。景美,但更美的是自發建設家園的村民們。”姜超恒隨即打開自己發布的一段抖音視頻,視頻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熱愛家鄉用什么詮釋?村民吳德義雨中為古村皇姑陵和紫藤古堡栽植綠化苗木爬山虎,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熱愛家鄉的全部!”
正是這種“熱愛家鄉”的情懷,引發了黃埔寨村美麗鄉村建設的“連鎖反應”:收獲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游客源源不斷來此,帶動鄉村旅游與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激發村民建設美麗家園的熱情。
農村今日景色新,修路改廁建家園,陳規陋習隨風去,鄉風文明拂面來,農家今朝醉春風……宜君縣正走出一條富有宜君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