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萬強
馬邊彝族自治縣地處四川西南烏蒙山區和大小涼山彝區結合地帶,面積2293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113個村(社區),總人口22.19萬人,其中彝族占50.7%。
近年來,馬邊彝族自治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總攬經濟社會發展,下足“繡花”功夫,持續精準發力,高質量實現95個貧困村退出、10307戶43996名貧困人口脫貧,順利退出貧困縣序列。
回顧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勝利,主要有三點經驗。
精準扶貧,我們堅定“眾人拾柴火焰高”。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長期以來,馬邊貧困面寬、線長、程度深,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調動全社會,凝聚和發揮方方面面的力量投入“兩不愁三保障”。為此,我們推行“書記+縣長”雙組長統攬調度,落實36名縣領導、2727名機關干部盡銳出戰,全覆蓋幫扶聯系15個鄉鎮、4.8萬余戶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同步整合用好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定點扶貧、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峨眉山市對口援彝等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力量,久久為功、接續奮斗,最終攻克了貧困堡壘,完成了脫貧摘帽這項“歷史使命”。全縣基礎條件實現大改善,新改建住房4.5萬余戶、惠及18萬人,硬化村組路、連戶路2500余公里;產業發展取得大突破,創新推行“6+X”名優特產業扶貧,設立到戶產業獎補等資金6500余萬元,激勵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建成茶葉、竹筍、青梅等基地近180萬畝,推動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
脫貧補短,我們堅持“眾里尋他千百度”。這個“尋”,是精準尋定幫扶對象,在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評定過程中,嚴格落實自主申報、民主評議、反復比對、公示公開等程序,在邊緣易致貧戶、脫貧不穩定戶的確定過程中,嚴格“排、訪、評、錄、測、補、銷”七步工作法,確保該進的一個不能少、不該進的一個不能多;是精心尋找幫扶對策,千方百計、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精準制定“一村一主導產業”“一戶一策”“一人一計”等幫扶措施,確保脫貧政策精準;是精確尋查問題短板,突出脫貧攻堅全過程,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聚焦再聚焦,用“放大鏡”反復查找并推進整改,累計梳理問題23953個,精準實施核定措施、確定效果、議定成果、審定結果、認定銷號“五定”工作法,逐一研判分類,定人限時銷號。
直面挑戰,我們堅信“眾志成城過險灘”。脫貧攻堅是從中央到地方唯一層層簽訂軍令狀的工作,基層干部肩上的壓力和責任前所未有。但事實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只要全縣上下齊心協力,以嚴謹的作風把脫貧攻堅各個環節做細做扎實,就能挺過艱難的“歷史三峽”,到達勝利的彼岸。面對脫貧攻堅自查、檢查、核查一個接著一個,特別是既有年度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也有隨機暗訪檢查和專項巡視審計等,還有社會公眾的參與監督和群眾是否認可滿意,我們始終把功夫下在平時,切實增強迎檢的底氣。面對近幾年連續遭遇特大暴雨山洪災害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順利推進和貧困群眾增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快速反應、聞令而動,干部群眾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紓困解難,千方百計保證脫貧對象收入不減,最終共克時艱,順利邁過一道道險灘,確保了脫貧摘帽的果實成色。

在重重大山中修筑貧困群眾脫貧的“幸福路”是馬邊縣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將結合馬邊實際,重點從六個方面統籌發力,推動脫貧攻堅政策舉措和工作體系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一是聚合鄉村振興目標愿景。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針總要求,聚焦鄉村振興美好愿景,結合“十四五”規劃實施,優化城鄉融合發展空間布局。結合馬邊農業農村發展實際,細化完善縣、鄉、村“三級”區域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既兼顧當前又考慮長遠,把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等結合起來,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同時,加快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機制,強化規劃執行監管,配套完善一張藍圖干到底的制度措施,確保執行有力、落實到位,順利建成大小涼山鄉村振興“示范樣本”。
二是主攻農業供給質量效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農業園區+”發展模式,推進雪口山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建設,建好馬邊茶葉、竹筍、青梅、獼猴桃等“五大現代農業園區”。大力實施產業基地建設行動,提升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精細化水平,著力構建“4+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現代農業示范縣創建工作,深入實施特色品牌創建工程,大力推廣“秀美馬邊”區域品牌,爭創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引領帶動縣域特色產業基地擴面升級,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三是深化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堅持把農村改革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統籌產業發展、基礎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任務,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面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同步深化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三變”“三權分置”等重點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產,通過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將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發展優勢,確保村集體經濟人均收益提高到10元以上。
四是注重活躍激發市場主體。堅持把農村市場主體培育與建設放在關鍵位置,立足馬邊農業資源稟賦,統籌基礎配套,因地制宜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產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經營主體,提高農村市場主體的素質和組織化程度,著力建立以配送連鎖、電子交易等現代市場流通形態為先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門店和超市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同時,進一步完善扶持農村市場主體優先發展的戰略與政策,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推動建立一批高質量、高層次的農村市場主體,吸引一批本地農戶向龍頭企業靠攏。
五是加強農業人才轉移配置。學習借鑒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的做法和模式,向鄉、村基層一線全面選派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大力推行村黨組織領導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村級治理機制,不斷健全完善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聚才引智,深入實施“彝鄉歸雁”工程,支持人才“上山下鄉”,加強“三農”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把農村工作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著力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打好“鄉情牌”“鄉愁牌”“事業牌”,強化農村本土人才和外來人才培養,積極挖掘“土專家”“田秀才”,著力打造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六是引導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充分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并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真正受益者。廣泛組織開展大規模、持續性的鄉村振興專題教育活動,通過網絡、電視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美麗農村建設的美好前景。致力增強發展鄉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力宣傳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政策導向,提振農民群眾信心,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工投勞、出資出智,自覺投身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注重突出農民群眾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大力開展農民現代化水平提升培訓,加快培育一批新型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