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世界在數字化,未來將會徹底打破數字化與物理之間的墻,將數據轉化為物品,或者把物品轉化為數據。此時我們將迎來個人制造的時代,也可以叫社群制造的時代。
當我們把個人制造器交到個人和社群手中以后,你會發現最終制造的場所不再是工廠,我們有可能重新回到前工業時代的家庭作坊里。我們最終可能會在自己的家里乃至自己的社區里設計和生產屬于自己的東西。新的數字化技術使得我們制造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這將會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比如說它將改變工作的性質、企業的性質、金錢的性質。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如果簡單地將數字化轉型理解為從傳統業務向數字化的轉變,將是遠遠不夠的。數字化轉型與面向客戶及其體驗息息相關。它是對客戶在所有業務活動中都處于核心地位的一種認識。最終,轉型是為了滿足客戶需要,而不是為了滿足企業的需要。
誠如海爾的張瑞敏所言,“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v觀世界企業的發展,1900年至1960年的漫長時期都是生產時代,主導那個時代的企業都是以制造見長的;1960年至1990年,是分銷的時代,“渠道為王”成為當時的響亮口號;1990年至2000年是信息時代,有沒有IT競爭力決定企業是不是可以在這個時代占據主導地位;2000年至今,互聯網全面滲透,我們來到了客戶時代。
客戶時代,在技術的支持下,客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更高的期望,因為他們可以通過網絡實時訪問有關產品和服務的信息??蛻艨焖僭L問信息的能力引發了市場的巨變。這個時代代表著從企業和組織的權力向客戶的權力過渡,為癡迷于客戶的領導者和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為了充分滿足客戶需求,企業必須鍛造更高效、連接豐富、權力分散、分析驅動且自動化的工作方式。今天,我們大量談論人工智能替代人的可能性。隨著機器人的應用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將實現自動化,尤其是那些最具重復性的工作。失去工作對員工不利;但有利的一面是,人類能得到的工作不再會那么單調乏味。
這看上去自相矛盾,但人類情感的非理性正可導向一種解決方案,用以戰勝自動化取代人力之勢。自動化所剩下的工作是最適合人來做的,這些工作更看重的是人情味而非例行公事。這就意味著,未來需要擁有智慧而不是智能的人。
實踐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如果想不清楚這一點,將永遠無法成功。數字化所導致的組織創新并不是沿著傳統管理慣性在變革,而是以人的價值為主線,致力于更大的意圖,也就是探究一個終極目標—人在組織當中的地位,用海爾的語言叫作“人就是自組織”。
今天當傳統企業來到互聯網時代的時候,仍然有大量的企業僅僅把互聯網看成是一種工具,他們沒有意識到互聯網給企業帶來最大的沖擊,其實要重新界定企業與人的關系。
如果說,未來最需要的將是擁有智慧的人,那么順理成章的問題就是:人怎樣才能擁有智慧呢?首先要給人以自由。歸根結底,管理有關人性,如果組織還想要生存,自身就必須以某種方式在人性上造成較大幅度的變化,也就是要以人為目的,而不是以人為手段,尤其當我們來到自由的互聯網時代之后。
也緣于此,數字化轉型之路,也就是企業的智慧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