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良
回家過年,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風俗,更是難以割舍的濃濃鄉愁。“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一個在外游子的盼望和期許,恰如這句充滿詩意的話語,“鄉愁,是一桌準備了一年的年夜飯,是一枚小小的車票,是無論身在何方對心之所系的牽掛。”然而,春節前疫情尚未徹底結束,我國一些省份多點出現散發新冠肺炎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在防疫形勢愈發復雜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紛紛倡導“就地過年”,降低春節期間人口流動,減輕疫情防控壓力。
“左邊是疫情之急,右邊是歸程之切,實為兩難。舍小家歸程之切,取大家平安之需,是責任,是情懷,更是大義。為了疫情防控需要,我們‘就地過年。”這句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據統計,今年全國有超過1億人選擇就地過年。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舉動,是國人對疫情防控措施的積極響應,從效果上看,也確實為春節防控做出了巨大貢獻。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疫情數據,2月15日、16日接連兩天,31省區市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月13日之前,本土確診病例曾連續一周零新增。與此同時,隨著多個地區降為低風險,全國高風險、中風險地區已降至個位數。
讀到一篇文章,《就地過年是精神意義上的“返鄉”》。文中說:“異鄉的煙花亮起來的時候,‘年也亮了。你心里會很清晰地想起生命里那些最重要的名字。你會覺得,你并沒有走遠,你并沒有遠離‘年和故鄉的視野。就地過年和外地過年,都是精神意義上的‘返鄉。你有時是在白發父母跟前盡孝,有時是在別處和老友暢敘,有時是在值班之地孤獨地舉杯邀明月……那個內心的‘鄉,是隨身攜帶的,是一直在,一直向人心深處發出邀約的。”心有戚戚焉。
“不回老家了,就讓年貨反向搬運,寄托鄉情;不當面拜年,就用視頻縮短距離,表達祝愿……就地過年的游子,嘗試新春的別樣打開方式。”工作和生活在中關村園區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們紛紛響應倡議——他們有的奮戰在一線,加班搞科研抓生產,也組織各類豐富的娛樂活動,一起包餃子過大年,過出了一個別樣溫暖的祥和春節。
所謂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今年2月5日,科興中維的新冠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春節期間,多地疫苗接種“不打烊”,全球有數十個國家也在開展新冠疫苗的接種。面對龐大的需求,科興中維的生產線開足馬力。在灌裝車間,疫苗藥液通過一排軟管快速注入一個個西林瓶;在包裝車間,每一支疫苗在全自動流水線上飛速“奔跑”,完成了貼標、裝盒、稱重、掃碼、裹包、裝箱……這個春節,他們全員在崗,加班生產新冠疫苗,“我們愿用今年的加班換來明年更多人放心過春節。”
在新冠病毒面前,眾多研發機構及企業均在有序的忙碌著。大年初三,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員工依然堅守在實驗室里,只為了盡快找到良藥,消滅新冠病毒。去年7月,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啟動了“未雨計劃”,持續推動新冠藥物及疫苗的研發。8月,中心作為唯一亞洲成員單位加入歐洲最大的冠狀病毒藥物研發聯盟,加速開發新冠治療方案。目前,科研人員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發正在持續推進,為全球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
春節期間,綠傘公司化學研發生產均正常進行,防疫保供不停工,就地過年保生產。研發人員春節期間始終緊張的投入到-40℃低溫消毒液的研發任務上,用員工的話說,“就地過年研發是首要任務”。
一幕幕溫馨場景暖人心田,于無聲中在中關村播灑“希望的種子”。就地過年,聚合的是抗疫力量,展現的是家國擔當。這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團圓,是大家庭、大集體的共同團圓;就地過年,既是堅守,也是奉獻,小家彰顯大情懷。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漂泊在外,心靈棲息的地方就是家。我們真正落腳的,還是能夠讓我們心安之地。新的一年開啟新的希望,新的歷程承載新的夢想——“惟愿山河錦繡、國泰民安!惟愿和順致祥、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