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杰

經初步測算,2020年北京人均GDP為16.63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9434元,在全國均名列前兩名。從三大產業結構的變化看,表現為一產、二產比重下降,三產增加的態勢,其中第三產業比重增至83.9%,第二產業比重降至15.8%。那么,如何評價2020年北京經濟增長取得的成績呢?
從影響經濟發展的短期因素看,2020年北京1.2%的經濟增速,既有近些年來北京推動減量發展,主動調結構,解決大城市病有關,也與2020年新冠疫情的肆虐密不可分。
新冠疫情對北京經濟的沖擊有多大?在此我們不妨看以下幾組數據。第一,從生產端看,在疫情最嚴重的上半年,北京GDP下滑3.2%,固定資產投資下滑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滑0.8%。GDP到第三季度才微增0.1%。第二,從需求端看,居民消費的表現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8903元,同比下降9.6%。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交通通信支出、衣著支出、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同比下降均在兩位數以上,分別為35.8%、23.9%、19.1%和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一步佐證了消費受到負面影響的嚴重性。202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8.9%,其中,商品零售12844.7億元,同比下降7.1%;餐飲收入871.7億元,同比下降29.9%。
北京2020年的成績單來之不易。北京市在疫情的第一時間迅速出臺紓困惠企系列政策,通過減稅降費、“減免緩”社保費和中小微企業房租,向企業核準返還失業保險費、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向困難群眾、優撫對象等發放臨時價格補貼等一系列有力措施,降低疫情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提高經濟的韌性,避免了區域經濟更大幅度的下滑。
如果我們用更長的時間維度去分析北京2020年的經濟成績單,還可以看出更深層次的一些原因。
首先,經濟增速放緩是經濟發展基本規律使然。從宏觀經濟理論來看,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隨著一國或一個地區經濟總量的增加,其經濟增長速度會逐漸放慢。從近幾年的全球經濟看,主要經濟體中增速最快的是中國、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體,而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則較低。美國一般大致在2-3%之間,歐盟更低一些。2012年,北京人均GDP達到1.2萬美元,標志著進入發達經濟體水平。到2020年,北京市的人均GDP已為2.4萬美元,屬于發達經濟體的中等水平。因此,即使沒有主動的減量發展和突發的新冠疫情,北京的增長速度也會逐漸降下來。

其次,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決定了經濟增長速度的基本區間。進入新世紀以后,與北京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相伴的是三大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步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作為都市經濟,北京地租高、人工貴,在種植業、養殖業沒有成本優勢。長期占據主導的第二產業比重也由改革開放初期的71.1%,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快速降低為25.7%。產業結構變動的結果導致第三產業“一業獨大”,增加值由1978年的23.7%大幅上升至2008年的73.2%,進入發達經濟體典型產業結構階段。第三產業比重在2016年首次突破80%大關,并呈現逐年緩慢提升趨勢。后工業化社會,第三產業雖然有很強的就業吸附能力,但其產品以服務為主,勞動生產率上升較慢,所以其增長速度會慢于第二產業,進而導致三產為主的經濟體增速不高。
另外,根據?“四個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相關指標在北京市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的重要性有所下降。2018年,北京市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重要舉措的行動計劃》,提出“緊緊圍繞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推進首都減量發展、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在該文件中,“構建推動減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位列9項改革內容之首,有13項引領減量發展改革的具體舉措。
從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角度看,北京經濟亮點十足。2020年前兩季度,北京是除湖北以外受疫情沖擊最嚴重的地區。疫情帶來的小區封閉、道路封阻直接按下了服務業的暫停鍵,餐館、商場歇業,影院停業,景區停止接客。然而,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北京的服務經濟得到迅速恢復,以新經濟為特征的相關產業展現出旺盛的活力。例如,網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長,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實現網上零售額增長30.1%,成為“宅經濟”的發力點。通訊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增長49.2%、17.3%,體現了消費升級的方向和潛力。
仔細梳理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現代服務業、高精尖制造業是北京經濟的活力之所在,是對沖新冠疫情負面沖擊,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關鍵。2020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540.5億元,增長14.4%,金融業實現增加值7188.0億元,增長5.4%,成為服務業恢復的主要支撐力量;制造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4.6%,醫藥制造業增長9.4%,汽車制造業增長5.7%;高端產業增勢良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9.2%。從固定資產投資角度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87.7%,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16.5%,教育、衛生等領域投資分別增長34.9%和22.7%。
數據顯示,北京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9萬家,獨角獸企業93家、數量居世界城市首位;數字經濟占比達到38%,居全國前列;服務貿易占全國1/5左右……這些傲人的數據是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所在,也是全國地方經濟“錦標賽”中誰都無法忽略的一個“選手”。北京以其獨有的科技資源、金融資源、企業資源,都決定了北京必定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增長極。
(作者為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