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邨
“微循環”系指人體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血液循環的功能是進行血液和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既向組織細胞輸送養料,又帶走代謝產物。借“微循環”比喻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十分貼切和形象。“微循環”在當今經濟新發展“雙循環”的態勢下舉足輕重,當予以高度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多次強調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的核心內涵。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獨立自主緊抓內需為著眼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擴大開放優化國際循環,是高瞻遠矚的戰略布局。習總書記對小微企業的發展高度重視,早在2013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重點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工商界作用,愿意傾聽工商界意見和建議,為工商界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深入便利參與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搭橋鋪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當前在保就業、保民生中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平臺大數據顯示,在疫情減緩之后,部分藍領用工需求猛增,“技工荒”成為困擾中國制造的現實問題。中國技工缺口在1900萬左右。技工尤其是高級技工是小微企業“微循環”的細胞,舍此不能完成新陳代謝的使命。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增加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僅有“救死扶傷”的現實意義,也有培育潛在“獨角獸”的意味。去年政府報告中提出的“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于40%”,令人欣慰的是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等“五大行”都完成這一目標。
去年以來,央行多措并舉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尤其是松緊適度實現“精準滴灌”,效果明顯。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看,建行撥得頭籌,且是唯一一家余額在萬億以上的銀行,增速環比達到31%。農行貸款余額僅次于建行,但環比增速達到46%。亮眼的數字說明,小微企業在線上能便捷地獲得貸款,也看出普惠業務風險控制能力得到加強。業界專家指出,“國有大型銀行在資金、網點、技術和客戶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礎,發展普惠金融定能形成其獨特優勢。特別重要的是,一些銀行加快數字化轉型,改進業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在普惠金融領域不僅有效挖掘了潛在需求,又明顯提升了風險管理能力。”有目共睹,穩健的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取得改革紅利,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銀行大局意識的減費讓利取得積極效果,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呈現“量增、面廣、降價”的特征。
當前問題是如何解決小微企業“首貸難”的窘境。專家給出的建議是:一要補齊缺乏信息的短板,二是解決缺乏抵押的砝碼。前者要加速構建打通信息平臺,后者是提高政府性的擔保覆蓋率。
2020年歲末發布的《后疫情時代小微企業現狀研究》報告,對時下小微企業面臨的市場拓展難、區域發展不平衡、人才供求不匹配、融資難和創新升級難等問題都有實事求是的分析和有的放矢的建議。諸如:各地政府部門積極指導小微企業提升自救能力、推動互聯網平臺賦能。金融機構引導小微企業合理制定資金計劃;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增加營收、為企業開源。實施定向扶持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出臺擴大需求的利好政策,扶持重點區域和行業配套拉動整體需求。擇時主動對小微企業營商環境進行評價,營造健康營商氛圍。精準增加發放人才補貼,提供人力咨詢服務。可對有新增就業人數且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小微企業發放一次性增崗補貼擴充就業市場。加大對研發設計和制造業小微企業的普惠型貸款投放力度。放寬授信準入條件等,為小微企業金融開辟服務綠色通道。對擁有自主品牌、產品創新、專利較多的小微企業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減輕企業創新成本。走筆至此,又讀到一條鼓舞人的消息:去歲中關村科學城為11萬家企業減免社保費301億元,約為24萬戶次企業減稅205億元;及時出臺11類紓困惠企政策,為中小微企業減免租金約12億元。
新春伊始,中關村大地綠意盎然,海淀小微企業勃勃生機。“中關村人”充滿自信,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論”、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偉大目標奮力拼搏,交出人民滿意的答卷,迎接黨的百歲華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