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

“牛氣沖天”是很多人對2021辛丑牛年的祝福。這句祝福用在謝軍身上再合適不過。從2月11日到2月17日,短短一周時間內,謝軍接連迎來人生中的兩次高光時刻:2月11日,謝軍在央視春晚《向祖國報告》特別節目中,向全國人民鄭重宣布北斗三號衛星已實現全球組網、實現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百分之百!2月17日,謝軍榮獲“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自2004年擔任北斗導航衛星總設計師以來,謝軍先后帶領團隊研制北斗二號、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為中國北斗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貢獻。尤其是在北斗三號衛星研制過程中,謝軍團隊創造性地實現了衛星批量化生產,平均20天就將1顆導航衛星送入太空,刷新了中國航天發射紀錄。
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中國北斗,星燦世界。
1982年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后,謝軍被分配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504所工作,該院是我國“北斗計劃”主力,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一直擔負著北斗衛星系統和產品的設計制造工作。從進入五院504所的第一天起,謝軍就與北斗結緣。
在2004年擔任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之前,謝軍在504所工作了22年。期間參與了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風云二號氣象衛星、海洋二號衛星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這22年的工作積累,為他日后帶領團隊攻堅克難、開創紀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謝軍臨危受命,在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的崗位上走馬上任,但是等待他的卻是一個個棘手難題。
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跟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不是同一量級,首先服務的范圍不同,北斗二號要服務整個亞太地區,北斗一號只服務中國;其次,發射的衛星數量不同,北斗二號需要發射14顆衛星,北斗一號只發射了3顆衛星;再次,北斗二號發射的每顆衛星其技術難度也比北斗一號衛星大很多,尤其星載原子鐘更是難啃的“硬骨頭”。
原子鐘有“導航衛星的心臟”之稱,一直以來,中國都是依賴進口。中國曾提出與歐洲開展技術合作,但卻遭到拒絕。“卡脖子”問題何時能得到解決?成為謝軍上任后思考最多的問題。2006年,由于進口原子鐘無法按時供貨,致使北斗二號建設工程差點夭折。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謝軍。
痛定思痛。謝軍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個航天大國,中國必須要有自己安全獨立的時頻基準系統。像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這樣非常重要的國家基礎設施,關鍵產品、關鍵技術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像沙漠里的高樓大廈,沒有基礎是不牢靠的。
自那以后,謝軍帶領國內數家科研院所研究員集中攻克技術難題,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實現技術突破,成功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星載銣原子鐘,并在此基礎上反復打磨精度,使銣原子鐘的天穩定度達到10-14量級,授時精度達到50納秒,這個精度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
當自主研制的銣原子鐘大功告成的同時,距離2007年4月17日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期限只有幾個月時間。時間緊迫是擺在謝軍面前的另一道坎。根據國際電聯規定,導航衛星的頻率資源和軌道位置資源自申請日起時限為7年,超時不用自動作廢。
為了趕在期限前發射成功,保住申報的頻率資源,謝軍帶領北斗二號研制團隊全力以赴,夜以繼日。他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6小時!“那時候大家只有一個信念:把衛星打上太空。”
2007年4月14日凌晨,北斗二號系統第一顆中圓軌道試驗衛星被成功送入太空。4月16日晚10時,衛星成功將信號發送回地面。此時距離最后期限僅剩2個小時。
在北斗二號系統穩定建設的同時,2009年中國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正式立項。與北斗二號系統覆蓋亞太地區不同,北斗三號系統的目標是覆蓋全球。這無疑對謝軍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定位精度仍是首要問題。謝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曾有一臺星上設備,在測試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一納秒的跳動。一納秒是什么概念?一納秒是十的負九次方秒。也就是說,這個設備如果每天變化一納秒,三百萬年之后才會變化一秒。但對于高精度的衛星導航系統來說,這是無法容忍的。“這一納秒變化可能會導致定位精度從10米變成20米甚至30米,整個系統的服務將大打折扣。”

作為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再次帶領團隊自主設計了星間鏈路,以此實現星和星之間的精密測量,信息傳輸,控制指令的傳送。“北斗三號采用星間鏈路以后,對整個系統服務精度的提升貢獻非常大,我們現在可以達到優于2米的水平。”
定位精度值提升了,但是衛星的壽命是有限的,如果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能迅速打入空間、快速完成組網,衛星的價值就無法實現。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謝軍認為,唯有批量化生產,不斷更新換代產品,才能保障長期穩定地為用戶提供服務。
批量化生產衛星,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國第一、第二顆“北斗一號”衛星分別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于2003年5月25日發射升空。此后基本上是隔幾年時間才發射一顆。到2017年,我國共有23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而到2020年,中國成功發射55顆北斗衛星。也就是說,從2017年到2020年這3年間,就有32顆衛星發射升空,“中國速度”令世界震驚。
支撐“中國速度”的是謝軍帶領團隊開創的批量化生產模式。“我們引入流水線作業模式,就像生產車輛一樣,每一個作業點都有相應的生產工序。”謝軍舉例說,“在衛星熱管生產中,下午4點設計圖紙,2小時后工藝圖紙就完成曬圖并下發到車間,當天晚上就開始正式生產,以前需要20多天的生產周期,現在只要10天左右就能完成。”
依托批量化生產模式,在北斗三號衛星研制過程中,謝軍團隊僅用1年零14天的時間,就將19顆導航衛星送入太空,刷新了中國航天發射紀錄。
除了速度之外,更令國人自豪的是國產化率。北斗三號衛星上所有的單機產品國產化率已從80%提高到了100%。這使得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