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床上躺了三年的母親,最終還是撒手離開了我們。
母親走后,扔下父親一個人在鄉下居住。無論我們怎么勸,他都不肯來城里和我們同住。
后來,不知什么原因,父親突然同意搬來城里了。我選了個周末開車回鄉下接父親。
車子到后,父親開始配合我整理自己的衣物,還往行李箱塞了幾本書。父親看了一眼屋里說:其他都不帶了吧,城里啥都有。
我想起父親平日里酷愛的那把二胡,便提醒他帶上。父親搖搖頭說不帶了。我又勸父親,城里無論是小區還是公園都有老頭老太太在玩樂器,就當是消磨時間,帶上吧。
父親不置可否。
我就把父親的二胡拿到了車上。
說起來,父親在空閑時拉二胡已有幾十年。父親能上手的樂器不少,揚琴、琵琶等他都行,其中二胡最是拿手。父親常說,有些人拉了一輩子的二胡,只能算得上拉得響,談不上手藝,只曉得出聲的曲子是沒有“肉”的,二胡的“肉”是曲子的魂。
父親在鄉下的時候,是農村衛生站的赤腳醫生,衛生站的診療室挨著自家的房子。每天臨近天黑,鄉村樂隊的老頭們便來到家門前的院子里,一邊喝茶一邊等衛生站關門。到了衛生站下班的時間,父親關好門,瞇著笑眼加入了這個歡樂的隊伍,和上幾曲沒有半個鐘頭下不來。
在外忙完農活兒挑著尿桶歸家的母親,踏進院子看了一眼搖頭晃腦的父親,頭一扭臉一沉,一句話也不說便扎進了后院喂雞鴨。
母親叫喊雞鴨們回籠的聲音從后院傳來,一次又一次試圖壓過院子里的合奏聲,無效,母親改用重擊手中裝飼料的洋錫桶的方式。聲音哐哐地再從后院傳來,父親心領神會,母親是來了脾氣。
曲罷,父親收拾樂器送走眾人,從后院出來的母親把手上抱著的柴火往腳邊一丟,敞開嗓子對父親吼:一天天的眼里就沒活兒了?診所坐一天開一天處方,屁股都長在凳子上了,這天比鍋底還要黑了,你還坐著!全村就你這日子過得最自在,日日鬼叫一樣,煩不煩人!
母親嘴里的話像早上雞舍跑出來的雞,一陣又一陣往外躥,招架不住的父親拾起柴火往家里走,燒火煮飯。
弓著背在灶邊燒火的父親被濃煙嗆得眼淚直流,母親看了又是一陣咆哮:你除了拿筆開藥方、拿破爛二胡,還能干些什么?
被母親趕至一旁的父親默不作聲,只是幫忙干提水等重活兒。母親的抗議沒能阻止父親對二胡的愛好,父親倒是想到一些折中的辦法,晚間或是在看病的間隙回屋做一些家務活兒,可父親再怎么努力依舊是免不了遭到母親的嘮叨。
父親嫌棄母親不懂藝術,母親埋怨父親不干家務,只會弄這些不著調的事情,倆人就好像打游擊戰,你進我退,我退你進。父親手中的二胡一響就招來母親的責罵,父親無視母親的哀怨更是激怒了母親,叫喊著要砸了父親的二胡。父親也不管那么多,沒病人的時候趁著母親不在也拉上一曲,可只要被母親逮到了,他就要被催著去喂雞喂鴨、去菜園子里澆水……
父親被接到城里后,除了偶爾翻翻帶來的醫書并無其他消遣,終日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我和妻子只好想各種辦法讓父親快樂起來。發現父親愛看書,我便從網上給他買回來各類書籍,甚至還買了一些他年輕時愿意看的武俠小說,還給他配了個放大鏡。
父親看得很入迷,時而還因為書中的情節一個人哈哈大笑,好幾次叫他吃飯他都聽不到。妻子說,最近父親總算是有了笑容,還常常說起書中的內容。我想也是,父親是個有文化的人,書籍最能安撫他的心靈了。
一日,飯后我帶著父親下樓散步,還沒走多遠便聽到悠長的二胡聲。父親立即停住腳步,把目光投向遠處。
小區電子顯示屏正在播放二胡演奏的節目,演奏者投入地拉著二胡,曲調蒼涼的聲音在小區里回蕩。
父親張口就說:是《二泉映月》。
二胡的聲音牽住了父親的腳步,一直在原地站著的父親目光緊緊盯著大屏幕。這時,我突然想起,自從母親去世后,父親再也沒有拉過二胡。
作者簡介:葉惠娟,女,80后,現居廣東梅州。作品散見于《百花園》《小說月刊》《北方文學》《小小說月刊》《唐山文學》《歲月》《南方日報》《河南工人日報》等報刊,有作品被《微型小說選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