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硯
在全球疫情進入膠著狀態、各國紛紛采用疫苗等有效措施逐漸緩解危機的疫情下半場,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出海呈現加速度推進或撤退的狀態。
自2020年以來,因為持續的新冠疫情蔓延與中美貿易戰的雙重影響,中國互聯網巨頭近期的海外發展狀態不甚理想,包括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的海外戰略一再受阻,大量早期出海的互聯網巨頭已呈現疲態,加緊收縮出海戰略。
中國第一波出海的移動互聯網企業,主打的都是工具類應用,短板十分明顯,用戶粘性低,且很容易被復制。伴隨國內互聯網紅利的消耗殆盡,以及海外巨大紅利的顯現,隨后幾年,包括阿里、騰訊、字節跳動在內更多互聯網巨頭們攜內容平臺、電商平臺、社交平臺蜂擁出海。一時間,中國互聯網巨頭攜資本出海成為熱潮,直到疫情出現。
疫情阻擋了中國互聯網巨頭出海的步伐,加上美國持續打壓中國互聯網巨頭、印度下架200多款中國應用,中國的互聯網出海行業開始遭遇一系列挫折。有人用“慘”來形容2020年的互聯網出海企業:整個“出海”行業仿佛一直和“下架”、“被圍獵”、“大撤退”等詞匯緊緊綁定,發展也充滿了不確定的風險和挑戰。
但疫情也導致了“宅家經濟”,這是一個全球性的重要機會。游戲、社交、內容等出海賽道進入快速增長通道。有新的市場等待探索,也會有新的海外機會等待挖掘。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Sensor?Tower,2020年上半年,TikTok下載次數達到6.26億次,超過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應用,位列全球下載榜第一;同一時間段,吸金4.21億美元的TikTok在全球非游戲類應用中收入排名第三。
在社交娛樂方面,根據歡聚集團財報,2020年Q1,BIGO的收入同比增長99.3%,而這主要得益于海外直播業務Bigo?Live收入的增長。此外,《原神》還被蘋果官方評選為iPhone年度游戲,這是中國手游首次獲得蘋果年度應用獎項。無論收縮還是擴張,這些案例證明出海市場依然有巨大潛力等待開拓。
在互聯網巨頭外,一些專注于東南亞的中小互聯網企業,還是有不少機會。
2019年,大批中國出海金融科技企業因當地政府監管收緊、逾期率攀升、市場收縮等因素關停東南亞業務,最后被螞蟻集團、陸金所等巨頭入場收割。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東南亞的金融科技市場仍有大塊的空白。
數據顯示,東南亞的互聯網經濟仍然在快速增長,在2025年將達到3000億美元,且仍然有超過75%的消費者缺乏充分的銀行服務。監管洗牌后,一些中國出海金融公司開始轉變經營策略,即從單純消費信貸業務轉向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一些公司以金融科技賦能在線理財和資產管理,采用了定制化、模塊化、滿足當地監管要求的云輸出模式。另一些公司則將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機器學習等技術運用到個人信用評估過程。
在某著名投資人的朋友圈,他為一個互聯網出海項目尋找各國的支付通道:類似國內的支付寶或者聚合支付,支持api自動化充提現即可,包括以下國家: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肯尼亞、墨西哥、埃及、土耳其、孟加拉、俄羅斯、埃塞爾比亞、剛果、中亞五國等。據了解,這是一個配合某海外互聯網巨頭的互聯網營銷推廣公司。利用金融科技嫁接數字化營銷,也是個可以期待的優秀出海項目。
面向海量人群市場的網絡通俗文學,也是后疫情時代“宅家經濟”帶來的出海新機遇。心態樂觀者認為,世界各國的年輕人對中國文化有較為強烈的興趣,包括中國的神話體系等,通過網絡文學“出海”,把國內IP推向世界,還能賺世界的錢。隨著機器精準翻譯等新技術研發開始引領新的潮流,一些網絡文學公司開始磨掌擦拳,欲求打入國外主流市場——希望他們經得起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