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瓦特·吉拉潘


干旱一直在泰國東北部高原地區盛行,那里幾乎一半的人口都是農民,他們依賴自然降水維持農作物種植。他們通常在雨季到來之際聚集在一起,向天空發射自制火箭向天神祈雨。據民間傳說,火箭升空越高越響,寓意著天神對供品越滿意,就會降下豐足的雨水為人們帶來豐收。
1955年11月14日,泰國已故國王普密蓬·阿杜德陛下巡視經過干涸的東北部地區。當時這位年僅28歲的君主注意到該地區的缺水導致農作物減產,人民長期遭受貧困和營養不良之苦。當年輕的國王抬頭望向天空,希望找到解決辦法時,他發現天空中云層密布,但卻未帶來降水。凡事都有兩面,在觀察云層時國王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云層中的水滴引到農田上。
“自從1955年11月我巡訪東北部地區的時候,我就萌生了人工降雨的想法。天空中云層密布,但旱情仍在持續。因此我想到了兩個應對之法:首先是興建蓄水壩,其次是想辦法從云層中獲得降水。我想起以前聽說過的‘人工降雨。隨后我與農業工程專家蒙拉差翁·德巴雷迪討論說,我在書上了解到人工降雨是可能的?!保?986年3月17日,普密蓬·阿杜德陛下與皇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辦公室官員的談話)
國王從小就對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從進入洛桑大學科學院開始,就掌握了技術研究方面的知識。經過14年氣象學和人工影響天氣的研究,泰國1969年7月1日首次嘗試人工降雨,就取得了顯著成功。飛機隊在云層頂部撒下了干冰后,15分鐘內就開始下雨了。這次行動標志著泰國公認的“皇家人工降雨項目”的開端。
此后,該項目經過一系列改造,完善了人工降雨過程。普密蓬國王陛下認識到,充足的水分是成功降雨的關鍵。因此,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化學方法,以最大限度利用不同云層的濕度。目前的降雨技術包括三個過程:首先是“攪動”,也就是利用鹽和其他化學物質吸收濕度來“攪動”或激活云的形成。第二是“膨脹”,即通過噴灑氯化鈣使云中積累的水珠“膨脹”或受到刺激,最后是“進攻”,即添加鹽和尿素混合物“進攻”濃密的云層,然后雨水開始落下來。
該項目后來在泰國農業和合作社部的監督下于1992年成立了皇家制雨與農業航空所。2001年,普密蓬國王陛下的皇家人工造雨項目得到歐洲研究協調機構的認可,認為是“一項有益于世界的發明”。2003年,普密蓬國王還獲得了歐洲專利局頒發的人工影響天氣的專利。此后,這項發明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但人工降雨技術是泰國獨有的,許多國家尋求與泰國展開合作,將這一技術應用于解決本國的干旱問題。例如,約旦通過培訓和技術轉讓諒解備忘錄,于2009年獲準使用人工降雨技術。其他尋求合作的國家包括蒙古、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菲律賓。在泰國,每年11月14日是“人工降雨之父日”,紀念這一個造福于世界各地的項目。
即使在皇家人工降雨項目誕生50年之后,這項活動至今仍然非?;钴S。人們不再依賴自然條件,哪里的公民提交降雨請求,哪里就會人工降雨。這一項目使泰國農民豐收毫無阻礙,而且還能修建水電站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
由于皇家制雨與農業航空所使命和職責的擴大,2013年晉升為皇家制雨與農業航空局。2019 年,該部門在泰國全國開展了1673項人工降雨活動。幾乎89%的執飛降雨任務都取得成功,產生的降雨滋潤了總計6300萬公頃的森林、農田和水庫。傾盆大雨使水儲備達到了25.95億立方米。然而,由于環境污染和全球變暖的影響,人們對人工降雨的需求仍在不斷增加,皇家制雨與農業航空局正在努力探索用火箭散射人工造雨物質到云層上。
如今,在泰國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陛下的指導下,人工降雨項目延續著生機。跟隨著父親的腳步,哇集拉隆功陛下啟動各種灌溉項目來解決旱災問題,例如在泰國西部叻丕府建造6個水庫、發展灌溉渠系統、興建蓄水壩,幫助泰國南部腹地的農民建設防洪堤。人工降雨項目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眾多項目之一,它見證了君主們的遠見以及對泰國人民和國家的持續奉獻、鍥而不舍和創新精神。
·來源:泰國外交部
·編譯:陳志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