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萬里長江碧波浩蕩,奔騰向前,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發展,這是黨和國家著眼中華民族長遠利益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近年來,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以下簡稱“長航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交通運輸部關于綠色交通發展的決策部署,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從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船舶、綠色運輸組織方式四個方面持續作為,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實現了長江航運發展從“量”到“質”的巨大跨越,描繪出一幅綠色發展的壯美畫卷。
1開辟生態新航道
隆冬時節,碧波映襯著湛藍的天空,與岸旁的蘆葦、草地和樹木交相輝映, 色彩斑斕。曾經寸草不生的倒口窯心灘,如今成為景色如畫的人造“生態濕地”。
倒口窯心灘只是長江航道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江航道牢固樹立并切實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貫穿整個長江航道規劃、建設、發展等各個領域,大力推進生態航道建設,著力打造綠色航道。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要搞破壞性開發。積極探索走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全新途徑,開展航道規劃環評工作,重視航道生態承載能力,科學合理確定航道開發強度,在項目前期研究階段做“加減法”,將多個整治工程項目合并減化為數量更少的“生態航道建設工程”。近年來,在長江上游,整治建筑物調減了17.3%,疏浚工程調減了51.9%,清礁工程調減了75.5%,同時增設數處魚類棲息地保護區。
以綠色航道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生態航道建設,將過去重整治轉變為“系統治理、生態守護、生態修復”三者并舉,依靠創新驅動促進航道向綠色、低碳發展方式轉變。
如今,一批航道整治工程在長江流域形成示范效應——
2018年,武安段6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總投資37億,生態投資占比大幅提高,達4.5億。9個單灘設計,均配套實施生態工程。此外,工程在多處試點生境修復營造區建設,首創“生態涵養實驗區”,使用新工藝、新技術設計出“人工魚礁”,在滿足航道整治的要求的同時,為水生生物和兩棲動物打造安全的休憩、生活空間,為魚類產卵繁殖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長江中下游,荊江航道整治工程以其創立的“生態航道”概念,榮膺“全國內河航道生態環保示范工程”稱號,昔日倒口窯、臘林洲、南星洲、桃花洲等舊時灘涂,如今風景如畫、牛羊成群,宛若“綠色走廊”。工程建設期間,修復陸生、水生環境218萬平方米,保護區江豚數量凈增15頭,麋鹿凈增207頭,國家“四大家魚”產卵場生態環境相對穩定。
按照“取之于長江,用之于長江”的原則,積極推廣疏浚棄土生態化綜合利用,使其“變廢為寶”。2018年,上海橫沙島灘涂整治工程一年吹填疏浚棄土3407萬方,利用率達到57.4%。“十三五”期,長江口航道疏浚棄土利用約1.5億方,建成陸地面積近56平方公里,實現收益約10萬億元,有效降低了航道維護費用,并節約了國家財政經費支出。
2綠色港口逐浪行
曾幾何時,靚麗的長江“病”了、“丑”了,一批高污染工業密布長江沿岸,肆意排污讓長江“病從口入”,非法碼頭、黃砂站等違規作業讓長江變得“臟亂差”。近年來,長航局直面嚴峻挑戰,以綠色港口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長江港口的綠色發展。
長江治理,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為推進長江港口岸線節約集約化利用,筑牢長江重要生態屏障,長航局依照法規嚴格審查,合理安排岸線利用建設項目,并結合實際構建評估指標體系,對九江港和宜昌港等港口岸線使用情況進行了評估。
為還長江一江清水、一岸翠綠,長江沿線港口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從“保護端”和“發展端”雙向發力,推進長江港口岸線節約集約化利用。對開發前景良好但暫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岸線,保持適當“留白、留綠”,對部分威脅水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的岸線重點做“減法”,全力打造長江“最美岸線”。
船舶靠港期間使用岸電,可有效降低碳污染排放量,減少噪聲污染,是最有效的減排方式之一。實現“以電代油”,燃料成本節約、生態效益凸顯。為此,長航局加快推動港口岸電應用,按照“先易后難、先客后貨、分類分級”的原則,持續建設、推廣利用港口岸電,推進長江干線商品車滾裝碼頭和商品車滾裝船岸電建設使用全覆蓋,開展長江干線集裝箱碼頭和集裝箱船(含多用途船)岸電應用試點,并實現三峽核心壩區、長江沿線岸電全覆蓋,可帶動碼頭企業、供電企業等服務業集聚發展。2019年8月,長江干線15家大型港口企業碼頭泊位的岸電設施覆蓋面擴大至53%。截至2020年9月26日,三峽旅游客船用電量602.7萬千瓦時,替代燃油1416.3噸,減少二氧化碳等排放4461.3噸,節約用能成本482.1萬元。
配合開展非法碼頭、非法采砂等專項治理,確保環境安全。長航局配合地方政府完成了非法碼頭專項治理,同時強化巡查,防止死灰復燃,并積極參與碼頭規范、提升工作,大力開展非法采砂專項治理,推進非法采砂入刑實踐。2018年,長航公安破獲涉砂案件1163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65人,扣押涉案江砂13萬余噸,涉砂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截至目前,共拆除、改造非法碼頭1361座。修復后的碼頭不僅讓生態保護達標,而且使區域物流承載能力得到有效增強,曾經威脅生態安全的“高壓線”,現在已轉變為港口經濟帶的“發動機”。
3長江船舶迎“蝶變”
長江作為一條航運價值最高的“黃金水道”,常年運營的運輸船舶達11萬余艘,船舶污染防治任務艱巨。近年來,長航局大力推動長江船舶綠色發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積極推進船型標準化。長航局組織制(修)訂長江水系、京杭運河、淮河水系過閘運輸船舶標準船型主尺度系列,并配合交通運輸部推進國家強制性標準制定工作;建造運營近200艘大長寬比三峽過壩主力船型,使閘室利用率提高30%以上,一次過閘船舶噸位提高60%以上;淘汰排放高、能耗大、效率低的落后老舊船舶,推進長江船舶改造升級。目前,長江干線貨運船舶平均噸位達1960載重噸,噸位增長近2倍,而單位能耗下降20%,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在推廣清潔能源方面,長航局大力推廣新能源船舶研發和建造,并在長江干線探索布局7座LNG接收站碼頭。目前,長江上已有200余艘LNG動力船投入運營。同時,長航局還積極推進純電力動力船舶應用,2019年以來,相繼建造3艘純電動船舶并試運行。
如何實現船舶污染物高效環保接收處置,讓一江碧水向東流?長航局在長江全線展開“一零五全三提升”的攻堅行動,在江蘇段實施船舶污染物“一零兩全四免費”模式,其中,對內河船舶的生活垃圾接收、生活污水接收、水上交通和錨泊實行免費,已成為推動船舶污染物接收收費方式改革的成功實踐,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隨著長江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長航局開始探索通過技術手段,快速、準確地掌握船舶水污染物排放監測數據。2020年7月1日,“長江干線船舶水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信息系統”上線試運行,不僅可在長江干線全線實現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全鏈條監管,還可為船方處理污染物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船員可使用手機App或微信小程序,事先查找最近的接收點,然后通過“一鍵申請”預約投放污染物,既方便又高效。據統計,目前系統在線注冊用戶已突破10萬,服務船舶近70萬艘次。
4綠色高效啟新篇
江河滔滔,其勢在暢。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在轉型升級中實現“貨暢其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年來,在長航局的有力領導下,江海聯運、鐵水聯運等綠色高效的運輸組織方式快速發展。
問題就是實際、就是方向、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長航局大力支持和鼓勵江海聯運、干支聯動、鐵水聯運,協調推進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成果豐碩。
——推進鐵水、公水等多式聯運發展。以集裝箱鐵水聯運為重點,以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為抓手,鼓勵物流企業探索“水運+冷藏班列”等鐵水聯運新模式,促進形成與國際海運、陸海聯運、國際班列等有機結合,持續提升集裝箱和大宗貨物鐵水聯運比重。近年來,聯運設施設備不斷完善,聯運線路不斷延伸,支持開通長江中上游首條國際航線武漢—日本關西江海直達航線,穩定運行武漢—東盟、盧—漢—臺等江海聯運航線,重慶果園港、武漢陽邏港、黃石新港、湖南城陵磯新港等鐵水聯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陸續建設驗收,使長江干線主要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得到快速增長。
——提升運輸組織效率。優先發展干散貨、集裝箱江海直達運輸,鼓勵沿江內貿適箱貨物集裝箱化,促進干支直達、江海聯運和水水中轉。2018年4月,國內首艘江海直達干散貨船——“江海直達1”號完成首航。隨后,湖北打造的1140船型“漢海1號”“漢海2號”相繼投入運營,該船型單箱平均日油耗降低20%以上,在大幅提升運輸效率的同時,耗能污染大幅降低,入選了“2018年全球明星船舶”榜單。2020年,5艘武漢—上海1140TEU江海直達集裝箱船、2艘武漢—日本關西500TEU江海直達集裝箱船、1艘長江中下游—寧波舟山散貨江海直達船等陸續建成投用。
——推進“互聯網+”水運融合發展。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建設轉變發展方式,使信息服務更加精準高效,在保障航行安全、提升航運效益、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效果顯著,有力地促進長江航運向綠色、高效轉型。如利用電子航道圖等技術引導船舶科學配載、合理選擇航線和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水深,減少燃料消耗與排放;通過優化三峽樞紐通航調度、提高船閘快速檢修能力、推廣三峽船型、協調優化水庫調度方式等措施,提高船舶過閘效率。
長江之上,千帆競渡,百舸爭流。走過極不平凡的十年跨越歷程,長江航運綠色發展以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匯聚了長江航運實現發展跨越的強大動力。面向新的壯闊征程,長江航運綠色發展必將譜寫新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