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南海“水上民歌”

2021-03-15 05:46:18郭建民梁卿
音樂生活 2021年2期
關鍵詞:音樂文化

郭建民 梁卿

疍家人是否參與了海上絲綢之路、海上貿易和文化活動,多年以來,學界大多持否定態(tài)度。以往的觀點有二:其一,疍家人作為早年被朝廷長期歧管的一個弱勢群體,不可能參與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活動;其二,疍民雖然深諳南海氣候環(huán)境特征點和航行路線,但是因大多疍民的木帆船容量較小,不具備遠航運輸能力。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南?!八厦窀琛蓖ㄟ^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國外,理論上難以形成具有說服力的理論依據。

一個時期以來,上述觀點先入為主并形成慣性思維模式,影響到疍民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和文化活動的深入挖掘與研究,相關理論探索更難取得新的突破。為此,在參閱大量歷史文獻和田野考察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和艱苦探索,筆者認為:否定疍家人參與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和文化活動的結論過早,難免簡單和草率。

一、早年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傳播活動

嶺南一帶的廣府地區(qū),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對海外開放的地區(qū),是海上絲綢之路海上貿易的出發(fā)地,也是中國音樂文化最早向海外傳播的窗口。嶺南沿海地區(qū)作為早年繁榮發(fā)達的沿海經濟文化圈與江海文化帶,構成了各地區(qū)各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基礎。

嶺南有漫長的海岸線,早在唐代,嶺南的廣府地區(qū)就已經發(fā)展成為中國與世界相連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廣府地區(qū)與海外相連的夷道,勾勒出一個從北方到南方再到海上絲綢之路曲折蜿蜒的路線圖,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往來的一個醒目標志。廣府地區(qū)從經濟貿易的港口逐漸發(fā)展到文化的港口,從那時起,廣府地區(qū)與中國相連,與世界相連。

流淌著嶺南鄉(xiāng)音鄉(xiāng)情、散發(fā)著濃郁古韻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向深海、走向國外。尤其是到了宋代以后,“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播內容增加了一些民間表演,民間廟會與國家祭祀儀式活動融合在一起。由此,原有民間廟會慢慢發(fā)展成規(guī)模宏大的綜合民俗演出,如祭祀女神的龍母廟會與媽祖廟會、天后宮廟會等,音樂表演成為民間文化活動的組成部分?!盵1]到了明朝,“南方沿海居民下南洋謀生,原本由官方主導的音樂傳播活動慢慢變?yōu)榈胤矫耖g主動加入,以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港口為中心廣泛傳播,并逐漸擴展到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改變了以前音樂文化傳入為主傳出為輔的傳播規(guī)律,南海地區(qū)以海為生的族群,迅速發(fā)展成為音樂文化傳播的生力軍。”[2]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相傳唐朝有一位天竺(今印度)屬國“波羅”派使者達奚來到這里,因誤了歸期,每日都望??奁驹诤_呥h眺,希望海船能載他回到家鄉(xiāng),最終沒能等來家鄉(xiāng)的歸船,在廣州終其一生。當?shù)匕傩照J為達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友好使節(jié),于是把達奚封為“達奚司空”,并建造南海神廟來供奉。由于達奚來自波羅國,并在廟中種下了波羅樹種子,因此南海神廟也稱為“波羅廟”,達奚的生日被稱作“波羅誕”。每年盛大的“波羅誕”舉行時間為農歷二月十一至二月十三。南宋詩人劉克莊所作《即事》,對“波羅誕”有這樣的描寫:“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廟”[3],記述了“波羅誕”廟會的盛況。每年“波羅誕”是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最具民間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當?shù)匕傩罩两袢匀谎永m(xù)著古老的拜祭南海神的民間傳統(tǒng)和習俗,傳達祈求之音,彰顯嶺南民俗文化的特色,吸引了眾多廣東沿海地區(qū)的居民和信徒到南海神廟祈福觀光,共同祈求國泰民安、幸福吉祥。

“波羅誕”是具有古老歷史的民間慶典。明湯顯祖《波羅廟》中有“銅鼓聲威漢,金碑字隱唐。炎池堪浴日,今夜看扶桑?!盵4]此段描述透出這樣的信息,作為國家王侯禮制祭祀的南海神誕已經融合了民俗活動,體現(xiàn)出國家禮祭、宗教祭祀與民間廟會祭祀互為一體的多重音樂文化形態(tài)。從廣州的黃埔港出海,經過南海到達馬六甲海峽,一直到波斯灣,從貨物的港口到文化的港口,山海之間、歷史與未來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從此,山與海相連,中國與世界相連。中外之間的友好往來,讓嶺南文化在重商、世俗、包容的基礎上,更加開放和多元。

“媽祖廟”[5]是廈門、澳門、南沙等地區(qū)祭祀海之女神媽祖的場所,“龍母廟”[6]是廣西梧州、廣東德慶等地祭祀江之女神龍母的場所。

乾隆時期,對外經濟和文化貿易由“四口通商”(江、浙、閩、粵)變成了“一口通商”,除了廣州與澳門港得以保留,其余港口或關閉或衰落。因此,為了生計大批居民下南洋,同時,媽祖、龍母的信仰伴隨商人和移民的足跡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隨著鄭和七下西洋與南海諸藩國友好往來,海上絲綢之路的政治意義達到了高潮,加快了音樂文化傳播步履,音樂傳播種類(禮樂、宗教音樂與民俗音樂)集合在了一起,傳統(tǒng)音樂(包括民族器樂、民間戲曲和歌舞)廣泛傳播。特別是明清以后,海外務工或僑民把民族器樂、戲曲以及民歌傳播到了海外各地。[7]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帶來了南海經濟和文化的日益繁榮,來自不同國度的風土人情、精神風貌、宗教信仰、民族文化、自然景觀等得到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匯,形成了異彩斑斕的音樂文化。在與異國音樂文化的交流中,各國音樂藝術只有風格不同,沒有優(yōu)劣高低等級之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每到一處,不僅沒有產生“強烈的排異反應”,相反深得國外大眾的欣然接受和贊揚,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跨越了海上國界的阻隔,超越了語言的障礙,實現(xiàn)了許多國家音樂文化交流的大融合,增進了華人與鄰國之間的音樂文化的認同感。

鮮為人知的是,疍家人恰恰是漂流在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港口,長期“浮游而生”的游牧族群。歷史文獻記載,疍家人族群龐大,由三部分人員構成:第一部分,是早期生活在嶺南地區(qū)和熱帶海域的原屬地疍民,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古越時期;第二部分,就是來自中原地區(qū),為躲避戰(zhàn)火和氣候災害逃亡的難民、流亡家眷,演變?yōu)楹髞淼寞D民;第三部分,是流放的犯人以及殘兵敗將。

生活在中國南部沿海的疍家人,具有極強的海上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伴隨著疍家“船上小調”的出現(xiàn),也就是后來的南海“水上民歌”廣泛傳唱,疍家人成為活躍在南海海域“以舟為家向海而歌”的吉卜賽族群。

疍家人經歷了封建王朝的數(shù)次更迭,發(fā)生了諸多曲折和流變,漫長的流浪漂泊歷史,使疍家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發(fā)生過多次變遷。復雜曲折的歷史,往往會激發(fā)探索研究的興趣以及產生新的理論思考,疍家人沿海漂流的路徑與海上絲綢之路存在怎樣的關聯(lián)?疍家人是否被招募為船員、船工、勞役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和文化活動?疍家人在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上又是怎樣將“水上民歌”傳唱到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上述問題如果得到直接或間接理論證據,那么,可以斷定:南?!八厦窀琛辈粌H是海上絲綢之路上最早的音樂景觀,也是最早傳播到海外的民間音樂。

二、疍民漂泊路線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巧妙重合

前面提到,疍家人是一個長期隨海漂流、居無定所的海上族群,“水上民歌”作為疍家人情感表達的唯一方式,真實再現(xiàn)了疍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疍家人漂流到哪里,委婉的歌聲踏歌千浪,就唱響到哪里。

南?!八厦窀琛薄镀鳌烦溃骸皬那白婀潞D希骱Q筇D難。海天茫茫人怕慌,漂日漂夜不見山。千山萬水水路遠,流急風猛過虎山。西北打雷風雨猛,吹剩悝桿布吹爛。搖櫓找槳銅鼓灣,一夜搖櫓到清瀾……”每一首民歌的背后,記錄和講述疍家人與天斗、與地斗、與海斗、與大自然抗爭的傳奇故事,展現(xiàn)了疍家人的情感精神世界,也是疍家人漂泊生活、賴以生存最為重要的精神支柱。南?!八厦窀琛弊鳛橐环N鮮活有形的音樂載體,滲透著諸多歷史文化信息。疍家人在生活和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音樂不僅作用于情感宣泄、心靈祈禱,還作用于生活情趣的抒情達意,委婉悲情、起伏跌宕的音符,聯(lián)結著疍家人歷史流變的每一個節(jié)點,潛藏著諸多重要的歷史線索和信息。順著這個思路,在重現(xiàn)疍家人早年海上生活場景的同時,更能探尋到疍家人將南?!八厦窀琛眰鞑サ胶M獾臍v史。

疍家人由中原“漢民”到“漁民”,由“漁民”成為“疍民”,經過了艱苦漫長的遷徙漂流,逐步在南海海域安營扎寨、穩(wěn)定下來,由原來的“面朝土地背朝天”,變?yōu)椤懊娉蠛1吵臁钡纳钅J?。“從清代起始直至近代,海南疍民的人口比例有減縮的趨勢,分布區(qū)間也在不斷縮小,其主要原因為漢族人口移民數(shù)量不斷增長,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而黎族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也在不斷加快,造成疍民人口比重下降;同時,對于精于海上捕撈和使用網釣作業(yè)技能的漁民來講,疍民所使用的傳統(tǒng)捕撈方式效率很低,捕撈海域和生存空間狹小,生存壓力極大。海南島東北部發(fā)展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后,疍家族群的文化在漢化”的歷史背景下,逐漸向民族融合之路邁進?!盵8]

熱帶海域生活的疍民,為了不斷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常常冒險登岸活動,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接觸。加之清代中后期,官府逐步放松了對疍民的種種管制,海上生活的疍民與當?shù)厥褚约袄枳迕缱寰用襁M行生活和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他們用辛勤勞動得來的豐盛海上產品和“迎海而居”的黎族少數(shù)民族以及當?shù)鼐用?,進行物品的等價交換,以換得海上必需的淡水、蔬菜、水果和糧食等生活供給,疍民深知與陸地上居民友好相處對其自身生存的重要性,因為他們需要陸地上的淡水、給養(yǎng)、水果、糧食的定期補給,生存本能以及疍家人的淳樸和善良的本性,使得他們和當?shù)睾D先艘约袄枳迦碎L期保持友好往來。在長年累月的和諧友好交往中,禮尚往來,關系融洽,如同親人。相比之下,雖然海南黎族人依山而居以山珍野味為食,但是也樂于與疍民交換風味不同的海味,長此以往,疍民以及黎族形成了在和諧交往的基礎上的等價交換模式,也算是各得其所。

疍民與黎族人的關系一直保持平等友好,彼此相安無事,關系非常融洽,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構成了海南民族大團結、和諧共處、幸福祥和的大家庭。據文獻記載,黎族苗族和疍民通婚事例屢見不鮮。臺風季節(jié),疍民無法出海捕魚,沒有了以物換物的資本,疍民就會以物換貨幣,以供不時之需。疍家人熱情好客、熱愛生活、熱愛和平,充滿著智慧和理想,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和諧相處,以歌為伴、以歌會友,形成了具有南海地域特點的民歌文化圈。宋代《諸蕃志校釋·職方外紀校釋》中有記載:“黎蜑雜居”,當時的漢民、黎族、疍民之間關系非常融洽,形成了不同族群沒有族系與身份區(qū)別,沒有蔑視和偏見的良好社會風氣,他們共同參與、鼎力配合當?shù)睾I匣蜿懙刭Q易和文化活動。

同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促進了沿海各地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也改變著疍家人涉外婚姻方面的態(tài)度,尤其是疍家女摒棄腐朽陳舊婚姻思想束縛,顯現(xiàn)出開放意識和浪漫情懷,從“土洋雜居”發(fā)展到“土洋通婚”,許多疍家女將此作為走出貧困和追求時尚的一條捷徑。明代孫萱的《廣州歌》中寫到“疍娘頭上微風過,勾盡誘人是鬢鴉”,疍家女結婚既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tǒng),但也彰顯出些許開放浪漫氣質。2017年7月12日《上海書評》周松芳的一篇隨筆《別有因緣咸水妹》,讓“咸水妹”成了風月場上的專有名詞。香港開埠后,歐洲商人不遠萬里前來冒險,沿海州縣居民與疍家人陸續(xù)涌入香港“討生活”。疍家人居住的疍家棚,竹瓦板壁,陳設簡陋,在土洋雜居的島上,疍家女施娣邂逅荷蘭裔猶太人Charles HenryMaurice bosman(何仕文)。何仕文居留香港期間(1859-1873年)與施娣未婚同居。1862年生下歐亞混血兒何東,之后次子何福降生?!盵9]

何仕文回國以后,疍家女施娣不僅含辛茹苦將子女培養(yǎng)成才,并且何家的海上貿易業(yè)務也越做越大,以至于發(fā)展成為香港開埠后的首富。

從疍家人與當?shù)乩枳濉袄璇D雜居”,發(fā)展到疍家女與洋人的“土洋雜居”,流浪漂泊的生活雖然伴隨著痛苦,也常常獲得些許收獲與快樂。沿著疍家人的歷史足跡,我們還驚奇發(fā)現(xiàn):疍家人遷徙、漂流的漫漫長路竟與海上絲綢之路如此巧妙吻合,這一重要信息足以證明:疍家人參與了早年“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和文化活動。

三、疍民具有豐富的航行經驗和海運能力

疍民是南海地區(qū)四處漂泊的“吉卜賽人”,也被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10]長期海上生活的疍民對海的風向、海流、潮汐爛熟于心,尤其具備海上捕撈和深海航行能力,在現(xiàn)代導航儀器未被運用于航海之前,疍民利用航海人繪制的手抄本——《更路薄》[11]不斷向深海海域探索,或拓展?jié)O業(yè)范圍或參與官方性質海上貿易與文化活動等。疍家人伴隨著海上一年一度的季風,在經過了一個階段的航行之后,會行駛到某一島上,做短暫的休息和補給,根據天氣的狀況,順風航行到另一島上,完成任務之后,他們再等待來年的季風到來之時順風返回。當然這一航程的時間周期一般較長。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團隊研究表明,早年的南海漁民包括疍民在內,按照《更路簿》上標記的航線開展海上漁業(yè)或貿易,當船只所經過既定小島,必須在島上做短暫停留,天長日久,漁民在島上修建臨時性的房子和用于禱告的宗教寺廟,寺廟里除了放置一些生活補給,還特意供奉著“神仙”,比如“海神”或“媽祖”。一來用于休息補充長期航行生活的必需品,二來祈求大海的保佑和庇護“一路平安”。疍家人甚至會把雞、鴨、豬和牛、羊等活禽帶到島上放養(yǎng),這樣一來,即使遇到暴風雨或者陰雨連綿無法返回的突發(fā)情況,也能夠提供正常生存的必需品。范伊然編著的《南??脊刨Y料整理與評述》(科學出版社)中就有這樣的一段闡述:早年南海海上貿易,一般沿海港口出發(fā),駛經南海水城,從事遠洋貿易。“興于宋,經由元,至明清。明清時,船上的貨物大多是產自東南沿海地區(qū)的瓷器,南海水域還呈現(xiàn)出繁榮的漁業(yè)捕撈景象,我國漁民,都在這里從事捕撈生產。為紀念海上運輸中覆難的漁民兄弟,小島上建起了兄弟廟[12]、孤魂廟、土地廟和娘娘廟等,聰慧的漁民將航行經驗記錄在《更路簿》上。歷史證明:中國居民是最早到南海開發(fā)、經營的先民,他們在南海各地生產生活,開展商貿文化活動,歷經千年?!盵13]

早年內陸地區(qū)航海運輸貿易活動,大多拘泥于國內江河湖泊,具有江河湖泊航運技巧和航行經驗。然而,具備海上航運豐富經驗的專門人員和船員少之又少。因此,日益繁榮的海上貿易往來,不僅需要在沿海地區(qū)開發(fā)更多的港口和設立港務衙門專屬機構,具有遠海航行經驗和技能的專業(yè)人員因此也成為緊缺人才。而當?shù)貪O民和疍家人是當時具備遠海航行和運輸雙重能力的最佳備選人群。宋代文官周去非為疍家人的定位十分精準:善于海上捕魚和潛深海捕撈,身體條件、心理素質俱佳。因此是長距離海上運輸?shù)淖詈萌诉x,況且他們對海洋的季風、洋流規(guī)律以及航行路線、駕駛經驗等方面都爛熟于心。

宋代文獻《諸蕃志校釋·職方外紀校釋》記錄:“去州十五里,地名蜑(疍)場,忠簡趙公鼎謫吉陽,嘗過斯地,盛暑苦旱,井泉枯竭,鑿井不數(shù)尺得泉,至今不涸,號曰‘相泉。”[14]

“徐聞有遞角場,與瓊對峙,相去約三百六十余里,順風半日可濟,中流號三合溜,涉此無風濤,則舟人舉手相賀?!焖簧鄄皝硗?,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厘之差,生死系焉?!盵15]這段記載透露出這樣的信息,早在宋代,疍民就有參與海上軍隊糧草運輸活動的記載。

疍民族群的構成雖然復雜,但是疍家人深諳南海氣候特點,具備長途遠航能力和素質,宋代歷史文獻記載,疍家人曾參與海上和陸地戰(zhàn)事,參與糧草運輸活動,另有部分被圈定“遵紀守法”的部分疍家人作為海上勞工臨時招募參與遠海運輸?shù)挠涊d。

《諸蕃志校釋·職方外紀校釋》還記載:“民與黎蜑雜居。其俗質野而畏法,不喜為盜,牛羊被野,無敢冒認?!斌w現(xiàn)了疍民的善良淳樸,說明疍民的民風及黎苗交往關系甚好,被官府招聘為船員、航海向導參與海上運輸。

據陳序經、鐘敬文有關疍民研究中論述:疍民有和葡萄牙、西班牙、韓國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地區(qū)的雜居和通婚的記錄。陵水疍家“水上民歌”76歲的傳承人郭世榮也曾講過,疍家人中有長得漂亮頗有姿色的姑娘,她們都會選擇遠嫁澳門、香港、越南以及馬來西亞。據史料記載,疍家長相姣好女兒中,的確嫁得好,勤勞致富的不在少數(shù)(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出生在澳門疍家船上,就遺傳了母親——疍家音樂文化的優(yōu)良基因)。

到了清代中后期,官府開始關注到散落在南海一帶龐大的疍民族群,諸如限制登陸、嚴加管束此類政策逐漸松動,疍民長期遭遇管束和蔑視不平等待遇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并向著好的方面發(fā)展,這就為更多的疍民參與海上貿易和文化活動提供了機遇。

另有歷史文獻記載,清乾隆年間,中原人綿綿不斷地向嶺南遷移,人口劇增打破了嶺南地區(qū)城市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造成土地與糧食巨大危機,比如廣州地區(qū)從原來的人均耕近3畝銳減到0.9畝,生存危機促使朝廷增加對外通商港口以便擴大海上貿易活動,一來讓不斷涌來的中原難民向海上拓展,二來城市人口得以分流,生存空間進一步擴大,同時,當?shù)厥止I(yè),比如絲綢、茶葉、瓷器等產品加工得以激活和繁榮。

流離失所的中原難民,不再依賴“面朝土地背朝天”耕種模式,把目光轉向大海,大海為他們提供了自由寬闊的生存空間。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批由中原人蛻變?yōu)榀D家人的海上族群,在參與險惡叢生的海上貿易和文化活動中,把生活勞動中的“規(guī)定動作”——唱歌,形成為消除漫長航行路上消除寂寞、抒發(fā)情感的唯一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海上經濟貿易和文化往來日益繁忙,特別是隨著造船技術的不斷提升,航海人員的需求大幅增加。作為長期海上漂泊、深諳航海知識且航運技術經驗能力豐富的疍家人,成為官府招募和選擇的一個特殊群體,參與南海絲綢之路貿易在情理之中。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不排除對疍民族群蔑視,或因疍民流動性大,沒有留下官方歷史記載,即使是疍家人參與海上貿易和文化活動,但官府極有可能授意“不予記載”,故有意而為之。鮮為人知的是,在解放海南島[16]戰(zhàn)役中,當?shù)貪O民和疍家人作為船工被解放軍招募,幫助解放軍熟悉和掌握海洋氣候規(guī)律,傳授航海技術,并積極參與海上戰(zhàn)斗和海上運輸補給,為海南島的解放立下汗馬功勞。

歷史的局限,官府的蔑視、歧管等緣故,造成海上絲綢之路——一些重大歷史進程中,雖然能夠捕捉到疍家人參與其中的蛛絲馬跡,遺憾的是,作為直接證據的音像或圖片卻未能留存。然而,隨著漂流到海外疍家人生活的歷史被揭示,疍民參與絲綢之路海上貿易和文化活動的真實場景將會慢慢浮出水面。

四、古代文獻《嶺外代答校注》《諸蕃志校釋·職方外紀校釋》記載考證[17]

早在唐代,就有海外已抵達海南地方港口的商船,在湯顯祖“瓊潮不解人朝夕,半月東流半月西”的詩句里有形象的文學描述。鐵爐港與江前港和后海灣相互連通,港內航道彎曲,可供大型船只臨時停泊。海南《崖州志》記載,“鐵爐港東,波靜,可泊船,疍人采魷魚在此。”早年海南三亞的疍民也就是從這里駛入海棠灣捕撈魚蝦,鐵爐港港灣淺海適宜放養(yǎng)蝦、蟹、石斑魚等,因此,這里的海上漁排聲名遠揚、熱鬧非凡。

宋代文獻《嶺外代答校注》關于疍民海上活動記載和敘述,也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其一,疍民在南海海域捕魚為生的疍民身份和社會地位;其二,部分疍民參與了當?shù)剡\輸?shù)然顒?。筆者細致分析和研究《嶺外代答校注》和《諸蕃志校釋·職方外紀校釋》文獻,書中記載的早年疍民參與海上貿易活動的細節(jié),進一步驗證了疍民參與絲綢之路海上貿易和文化往來的歷史事實。

另一本宋代文獻《諸蕃志校釋·職方外紀校釋》里,對于嶺南海域的漁民(包括疍民)參與海上貿易往來和船上貨物清單都有詳細記錄:“省民以鹽、鐵、魚、米轉博,與商賈貿易。泉舶以酒、米、面粉、紗絹、漆器、瓷器等為貨,歲杪或正月發(fā)舟,五六月間回舶。若載鮮檳榔攙先,則四月至。”

《嶺外代答校注》和《諸蕃志校釋·職方外紀校釋》兩本古代文獻,記錄了宋代對于中國海上貿易往來,官府建設專門的海上運輸碼頭、設立港務局、任命和派遣官員等內容,包括海上運輸往返時間、地點的詳細記錄。

“今天下沿海州郡,自東北而西南,其行至欽州止矣。沿海州郡,類有市舶。宋代于浙、廣、福建三路,置提舉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福建置于泉州。廣南置于廣州。兩浙市舶乃分建于五所,南宋乾道初,以“兩浙冗蠹罷”。見《宋史·職官七》。長官為提舉,《諸蕃志》作者趙汝適,即曾為提舉福建路市舶(見《諸蕃志序》)。趙之階官為朝散大夫,從六品官也。”[18]

明清時期的海南島經濟、文化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商業(yè)港口由最初的幾個增加到了二十多個。其中海南三亞的藤橋合口港還允許外國朝貢商船來往停泊,開始以物易物的交易活動,形成盛大的“藤橋墟市”,合口港藤橋墟市有“小南洋”之稱。

只要有人類生存的地方,就會有文化的產生,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又改變了人。這是文化流行和傳播一成不變的歷史規(guī)律。南海“水上民歌”作為鮮活的文化載體,是疍家人的偉大創(chuàng)造。疍家人視水為陸,向海而歌——把唱歌當做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順著海風和魚群四處漂泊,船到哪里,民歌就唱響到哪里,疍家人所到之處,委婉動人的歌聲隨風蕩漾。按照疍家人“好歌”“斗歌”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南海“水上民歌”作為流動音樂景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經貿文化活動傳播到國外便有了合理的邏輯。無獨有偶,廣東咸水歌研究專家吳競龍經過多年考證認為:“廣東咸水歌不僅出現(xiàn)得早,而且咸水歌是外國人最早了解的中國民間歌曲之一。在18世紀鴉片戰(zhàn)爭前,廣州十三行一帶,居住了大量的洋人,其中有一位英國商人對當時的咸水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專門記錄下來并編成書籍,并把咸水歌這一粵語名稱,原汁原味地翻譯成為英文‘中國情歌介紹到外國,從而使咸水歌成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國民歌之一。”[19]在真實過往的歷史面前,南海“水上民歌”——海上絲綢之路流動的音樂景觀,不再是奇思妙想般的理論推理,更不是“海市蜃樓”式的學術遐想。

民歌是人類情感表達的特殊方式,具有跨國界、跨民族的世界語言特性,是人類交流“對話”的重要手段,人們通過民歌互通信息、表達情感、分享快樂。南?!八厦窀琛痹诓煌赜虿煌h(huán)境下,在與國外音樂文化的交流和互動中,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之精神品貌,并與其他地區(qū)民間音樂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注釋:

[1]葉春:《我國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音樂傳播的形態(tài)變遷與文化根基》,《藝術探索》,2020年第1期。

[2]同[1]。

[3]參見黃應豐:《南海神廟碑刻拓片集》,廣州出版社,2007年版。

[4]參見孔義龍、曾美英:《嶺南古代音樂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5]參見周鑫、王潞:《南海港群——廣東海絲綢之路古港》,廣東經濟出版社,2015年版。

[6]參見王元林:《海陸古道——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廣東經濟出版社,2015年版。

[7]參見黃偉宗:《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十大文化“星座”的發(fā)現(xiàn)和實證過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書系”》第二輯《星座篇》,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8]陳光良:《海南疍民千年遷徙路徑》,《海南日報》2014年6月9日。

[9]百度百科:何仕文,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5%E4%BB%95%E6%96%87。

[10]百度百科:疍家,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6%8D%E5%AE%B6/6082819?fr=aladdin。

[11]海南漁民從譚門鎮(zhèn)等海南東海岸的港口出發(fā),遠赴西沙、南沙生產作業(yè),以生命為代價探索出南海上的條條航線,并將這些航行記錄在一本本世代相傳的《更路簿》上。據老船長說,從元代已經有海南的漁民出海到南海去了,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的調研證實了海南漁民獨創(chuàng)的《更路簿》是中國第一本水路簿,即《渡海方程》,有屬地關系,這本水路簿,就是當年鄭和下西洋使用的。所以官方認為,現(xiàn)在著名的《更路簿》形成于明初,盛行于明中葉,清代以及民初。

[12]文中提到的“兄弟”和“孤魂廟”指的是早年疍民海上貿易活動發(fā)生過的一次海難事故,失去了108位疍民弟兄,為悼念108位弟兄,建起“孤魂廟”,供后人祭奠。

[13]參見范伊然:《南海考古資料整理與評述》,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14][宋]趙汝適:《諸蕃志校釋·職方外紀校釋》,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16-219頁。

[15]同[14]。

[16]1950年,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征用當?shù)貪O民(包括疍民)4000余名,船只2000多艘。登島作戰(zhàn)之前,由于四野絕大多數(shù)戰(zhàn)士不懂水性,更不懂航海技術,向當?shù)貪O民求教學習,包括掌握海上氣候特點,風向、海流等。

[17][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校注》,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26頁。

[18]同[17]。

[19]吳競龍:《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2頁。

猜你喜歡
音樂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奇妙的“自然音樂”
誰遠誰近?
音樂從哪里來?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樂
音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青青操国产视频|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性色一区|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欧美视频二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欧美中日韩在线|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久久激情影院|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成人播放|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三级|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99国产精品国产|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第一色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国产一在线| 国产偷倩视频|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五月天综合|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另类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在线播放国产99re|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91九色最新地址|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高清资源|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一区第一页|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成人福利视频网|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亚洲人成网18禁| www.国产福利|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