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欣陽 虎翼
聲樂演唱具有宏大的音樂維度,突出了音色特點。聲樂最早在歐美地區流行,進入我國的時間較晚,約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主要應用于樂團。進入90年代后,我國的聲樂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也逐漸騰飛,擺脫了以往單一形式的表演,以更加多元化的風格與其他音樂相融合。在開展聲樂表演中,不管是技術成熟的表演者還是基礎學員,都要認真學習聲樂演唱技巧,提升聲樂表演的綜合能力,適應當前聲樂藝術發展趨勢。
(一)氣息控制問題
在聲樂表演過程中,氣息控制不到位是較為常見的問題,由于表演者的要求較高,而且經常需要團隊配合,所以也需要演出者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對氣息進行精準控制。演唱過程中,氣息的吐納與音樂節奏要高度融合,很多樂團人數眾多,每一位同學對于呼吸吐納的時間都要保持高度一致,在呼吸的速度以及呼吸的質量方面要盡量統一。很多時候,老師沒有將正確的呼吸吐納方式傳授給學員,或者學員自身沒有掌握呼吸的精髓,日常訓練不到位,常常導致表演過程中不同學員的呼吸氣息也不同,所以從外界看來顯得雜亂無章,影響整體的演唱效果。
(二)音色調節問題
在進行聲樂表演的過程中,音色調節是聲樂表演的重要環節,如果音色調節得不合理,不僅自身會出現問題,同時也將會影響其他人的演唱質量。音色調節問題的難點在于需要演唱者的音色保持高度一致,并且對音樂的理解也要達到同一水準,因此,要求全樂團成員都要融入聲樂演唱的音樂氛圍當中,使樂團中的音色高度融合。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日常訓練當中雖然也注重音色調節問題,但是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致使整體演唱質量不高。
(三)音準控制問題
很多聲樂舞臺都是團體性表演,表演人員眾多,因此,在演唱過程中,音準訓練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如果沒有合理的組織或管控,音準問題將無法保證。音準問題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例如成員的聽覺習慣、樂器結構、音準校定等,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在訓練中找到默契,并有專業的指揮人員引導演唱隊員掌握各音,才能有較好的發揮。
(一)氣息控制原則
在聲樂舞臺表演過程中,不管是獨唱還是合唱,氣息控制對于聲樂表演都非常重要,需要每一位演唱者都有足夠的氣力,才能順利地表演完整。訓練過程中,可以將每一個曲目進行嚴格分段,并逐句單獨訓練,保證表演者呼吸速度和力度能夠均勻輸出,并在每一個樂句演奏完成后,根據自身能力調整呼氣和吸氣的流量,在反復地練習中增強氣息的控制能力。也可以采用胸腹呼吸法進行單獨訓練,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完善自身的氣息控制力。
(二)音色訓練原則
在聲樂演唱舞臺表演實踐中,音色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人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師應注重學員的音樂知識儲備,給學員更加多元化的教學理念,讓演唱者接觸不同的音樂類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聲樂表演者的音樂認知能力,同時也要讓學員在實際表演中感受不同樂器的聲音變化及特點,然后進行自主音量控制,調整到最佳的位置。同時,老師也要注意對學員進行有效引導,讓學員對音樂有正確的認知,采用激勵的方式,讓學員感受不同的音色調節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三)音準訓練原則
在聲樂演唱訓練中,音準控制更大程度上來講是學員需要有良好的音樂傾聽能力。首先,老師要讓演唱者單獨傾聽樂隊的原聲錄音或錄像。其次,要采用不同的氣息對音樂進行調整,讓演唱者感受其中的不同,以提升音準精度,并分別對各項樂器進行精準把控。最后,老師也應該注重對于不同配樂樂器的構造及發聲特點進行講解,讓演唱者知道具體音階所在的和弦,并通過整體性的訓練優化自身的音準。
在聲樂表演實踐中,舞臺表演是聲樂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展示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對于聲樂演唱者和學員的專業表演、心理素質、情感表達、意境傳遞等多個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考核,是對個人才能藝術的綜合體現。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當前的聲樂舞臺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復雜化,通過聲、光、電等多種因素的轉變為表演者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因此,現在的聲樂表演應更加注重舞臺的實踐機會,通過大量的實踐和經驗總結,才能讓學員不斷地自我提升。但是目前很多學員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在平時臺下表演時非常優秀,在動作表情以及唱腔上都可以得到很高的評價,但是在舞臺上的表現卻大打折扣,出現這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學員的舞臺實踐機會較少,對于自身的不足沒有完全把握;二是,心理素質稍差,無法在舞臺上將更加豐富的情感有效地傳遞出來,對于表演的作品也不能很好地詮釋。
聲樂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并不是單一的繼承與傳承,而是隨著發展在不斷地自我吸取、進化和融合,從聲樂中的演唱動作上就很容易看出其自身的不斷完善和豐富的藝術表現。聲樂表演過程中的語言、動作都是演唱者傳遞內容的重要手段,而這些表現形式需要演唱者在演出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自我總結。另外,演唱者還要根據劇情的發展不斷調整情緒,在情感的起伏中展現表演形式的和諧之美,構成綜合性意境。“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聲樂仍然具有一定的虛擬性,而這種虛擬性正是演唱者創造出來的一種情境,讓觀眾的思維融入其中,感受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以及聲樂人物的豐富經歷,這種虛擬性的情境創造不單是對于故事本身的生動刻畫,同時以夸張、唯美、動感、靈性的表演形式呈現出來,讓觀眾處于一種半真實半虛幻的狀態,這也是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升華,既為藝術表演奠定了基礎,也為觀眾提供了想象空間,是我國聲樂的重要表現形式。
(一)巧妙運用“唱功”打造聲樂效果
在聲樂表演過程中,聲樂本身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形式,“唱功”是聲樂表演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唱功”在聲樂中的表現手段多種多樣,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場景都需要運用不同的“唱功”。“唱功”的好壞直接體現出一個演唱者的自身專業素養,同時觀眾也會對不同演唱者進行比較,因此,表演者必須了解整個聲樂所要傳遞的中心思想,并根據發展不斷地融入個人情感,以更加真實的表演狀態讓觀眾感受到演唱者的內心變化。一個優秀的演唱者要將自身與聲樂人物完全融合,這樣才能讓觀眾相信演唱者就是聲樂中的人物,這對于演唱者與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聲樂教學與舞臺實踐相融合的過程中,要強調唱功的重要性,凸顯出表演者的個人特色,針對不同的聲樂,要用唱腔帶動觀眾的思維,以靈活的方式體現故事情節,提升聲樂的感染力,引導聽眾融入具體的音樂世界當中。
(二)合理運用肢體語言營造舞臺意境
我國聲樂的重要特點是肢體語言較多,而且形成了科學化的教學體系,尤其是在聲樂表演中,要加強演唱者與聽眾的互動性,就離不開肢體上的動作,以提升音樂的感知與傳遞效果,提升聽眾的情感認同,可見運用肢體語言的重要程度。因此,需要表演者合理運用肢體語言營造舞臺意境,人物的動作要與故事發展有緊密的聯系,并要求肢體語言能夠充分的表現出人物特點,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如果表演者運用得當,肢體語言部分甚至可以是聲樂表演的高潮部分。建議在舞臺表演教學過程中,動作的數量要從少到多、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并為接下來的表演埋下伏筆,同時要注重空間轉換,讓觀眾的情緒有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這樣有利于增強舞臺表演效果,也能夠為營造意境創造更多的空間,助力聲樂表演的綜合效果,提高聲樂演唱的綜合感染力,適應當前聲樂演唱發展。
(三)聲樂表演要幫助演唱者增加知識儲備
聲樂蘊含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很多學員在日常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非常努力,但仍然無法掌握聲樂演唱的精髓,其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的文化儲備不夠,對于人物的內心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的理解程度不深。知識儲備是對人物細節處理的重要基礎,老師應引導學員拓展自己的知識儲備,但不是刻意地每天對著書本進行閱讀,而是要探究聲樂中每一個人物背后的故事,并結合當時的表演歷史場景進行分析。這是一種漫長性的知識積累,聲樂表演教學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注重積累和沉淀。另外,聲樂是一種面向大眾服務的藝術表演形式,因此,演唱者自身要有較高的藝術修為,通過舞臺反映出時代的精神,通過傳統故事反映出社會正能量,在保留聲樂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文化進行創新,為民族文化的繼承發揚做好基礎性工作。
綜上所述,我國的聲樂發展是多種文化的交織,有著強烈的地域性風格,既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資源,也是東方藝術文明的集中表現。聲樂表演要注重聲樂的舞臺表現特點,包括綜合性以及虛擬性等,在表演過程中,要秉承發揚音樂美學的理念,注重舞臺實踐的重要性,通過唱功、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提高學員的藝術能力,使其有更強的舞臺表現力,并在教學中不斷創新和探索,抓住聲樂表演的精髓,為觀眾奉獻出更加精彩的表演。
[1]蔡玉燕:《聲樂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運用》,《音樂生活》2020年第7期。
[2]董鵬:《聲樂演唱技巧之“8”字理論探研》,《音樂生活》2019年第5期。
[3]喬愛玲:《談聲樂演唱中的審美情感》,《人民音樂》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