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懷海 甘永倫
摘 ?要:新任教師是新時代中小學教學一線最為急需的新型專業(yè)教師,但是對教學過程、教學效能和教學感受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控制。文章基于三個維度嘗試建構中小學新任教師CS培訓協(xié)同機制,為教師進修學院提供一種穩(wěn)定、成熟、有效的制度性支持。
關鍵詞:新任教師;CS培訓協(xié)同機制;教師進修學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中小學校幾乎每年都面臨著新、老教師更替的問題,老教師到齡退休,師范院校畢業(yè)的大學生開始走進中小學擔任教師。新任教師是教師隊伍中可貴的新鮮血液。作為新任教師的培養(yǎng)者,各地教師進修學院要承擔起新任教師的培訓任務。隨著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讓新任教師完成“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承擔社會賦予的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切實提高教學水平是中小學新任教師培訓的當務之急。
一、新任教師培訓設計的時代背景
近年來,國家一直把教師的培訓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加強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教材建設。《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規(guī)定》對新任教師提出了培訓要求:培訓時間應不少于120學時。這開啟了我國新時期教師培訓工作。《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yè)發(fā)展。為新任教師設置培訓(以下簡稱“新任教師培訓”)是我國教育領域實施的一項重要工程,是新時期深化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舉措。
新任教師培訓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培訓內容較多,主要包括新任教師理想信念、教學能力、教研活動、德育管理、科研意識等五個方面的培訓。新任教師培訓的舉措和目標,促使中小學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育方式等方面必須進行變革,這從政策引導的角度為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依據(jù)和保障。
二、建構CS培訓協(xié)同機制的現(xiàn)實基礎
所謂“CS培訓協(xié)同機制”,是指在各地教師進修學院的主導下,培訓中心與中小學聯(lián)手,為學校培養(yǎng)合格教師而建立的一種聯(lián)動培訓機制。“C”是College for TeachersVocational Studies(教師進修學院)的首寫字母;S是英語單詞School(中小學)的首字母。建構基于中小學新任教師CS培訓協(xié)同機制具有以下深刻的現(xiàn)實基礎。
1. 國內對培訓工作有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近年來,國內專家、學者和教師進修學院等對新任教師培訓有極高的熱情,在理論和實踐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北京教育學院胡峰光認為,培訓注重新任教師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復雜問題,能有效縮短新任教師在工作之初適應崗位、勝任工作的時長,提高新任教師的職業(yè)成就感。華東師范大學夏寅在《旨在專業(yè)發(fā)展的新任教師培訓個案研究》一文中,分享基于虹口區(qū)教師進修學院新任教師培訓改革的實踐,從專業(yè)態(tài)度、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能力三方面對新任教師具體分析,對培訓工作有很多的啟示。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對中小學新任教師培訓采用公共培訓網(wǎng)絡課程形式,研究深入,工作扎實,效果極佳,得到同行的好評。
2. 各地教師進修院校建構培訓模式或機制
河北省保定市教師進修學校經(jīng)過五年嘗試,“三個走進”教師培養(yǎng)模式初步形成,即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研究。重慶市忠縣教師進修學校采用集團化發(fā)展,建立集團內部學校之間教師培訓精品課程庫,實行學科培訓內容共用、培訓課程共享。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教師進修學校以“科研、教研、培訓、信息”四位一體,推動區(qū)域教師進修學校培訓機制創(chuàng)新。福建省泰寧縣教師進修學校以“專項研修”來搭橋,定期為新任教師開設“怎么備好一堂課——有效教學設計”“新任教師的自我修煉與提升”等講座,促進新任教師更快適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3. 我國早期教育家的做法推廣
1920年6月,在陶行知先生的推動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在暑假專門建立培訓中小學教師的暑期學校。首屆暑期培訓學校招收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等學員,利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在職培訓。學校課程開設豐富,有語言文學類、教育學、心理學、體育類,教師在陶行知等人的帶領下,邊干邊學、邊學邊總結,收獲頗豐。1936年5月,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在該校教育學系設學程開放辦法,特頒布《學校附設小學教育通信研究處辦法大綱》。此后,全國范圍內普遍設立,對提高民國時期的新任教師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的葉圣陶對新任教師的需求,總是誠懇地去做,一點也不敷衍茍且,有一份力盡一份力。
4. 國外對新任教師培訓的做法借鑒
澳大利亞借鑒英國對新任教師培訓的經(jīng)驗,結合澳大利亞實際出臺了培訓計劃,讓新任教師有步驟地施行崗前培訓,此舉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美國,教育部門組織專家不斷探討新任教師的培訓目標、方式、路徑,有針對性地研究新任教師與輔導教師的人際關系、雙邊交往如何處理等,這給美國新任教師的培訓提供了保障。我國新任教師的培養(yǎng)一直是各級政府重視的問題,除各地教師進修學院、地區(qū)教研室有序地組織新任教師參加各種培訓之外,新任教師所在學校也為新任教師提供各種幫助和便利條件。
三、建構CS培訓協(xié)同機制的三維疊加模式
建構CS培訓協(xié)同機制,可以將教師進修學院與當?shù)匾恍┟B?lián)合起來,嘗試在CS培訓協(xié)同機制內解決中小學對新任教師的渴求問題,盡可能摒棄教師進修學院的培訓與中小學一線教學脫節(jié)的弊端,真正消除教師進修學院在努力“訓”與學校認為不好“用”之間的尷尬局面。
建構CS培訓協(xié)同機制,適用主體是剛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的大學生。他們剛剛入職,對自己要從事的職業(yè)不熟悉,有一些畏懼感。新任教師要迅速轉變角色,較快掌握教學技能,在模仿中超越。基于這一理念,教師進修學院要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培訓措施,對新任教師以“學科拔尖人才”的標準予以要求,中小學配合教師進修學院,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構想,力爭將新任教師快速培養(yǎng)成為中小學教學一線的合格教師。建構CS培訓協(xié)同機制,具體的操作模式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維度。
1. 教師進修學院與當?shù)刂行W聯(lián)手協(xié)作
從教師培訓方面來看,當下教育職能部門體系基本健全,但是教師進修學院培訓新任教師時面臨一個新問題,即教師進修學院承擔了在職教師繼續(xù)教育的重任,同時還肩負著新任教師的專題培訓任務。在培訓新任教師時,如何轉換培訓方式、確定培訓內容,也就是如何把剛畢業(yè)的師范生在較短時間內培訓成為能開展中小學各門學科教學的合格教師。另外,中小學校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時也面臨一系列新困難,如在學生人數(shù)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教師數(shù)量也要相應增補,新任教師如何能迅速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去,讓自己站穩(wěn)講臺、站好講臺。中小學校希望有合格甚至優(yōu)秀的教師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對教師進修學院的培訓期望值比較高。這樣教師進修學院與中小學都有一種向對方靠攏、彼此之間有相互協(xié)作的同心力。在協(xié)同合作時,教師進修學院充分發(fā)揮學術資源厚重的優(yōu)勢、中小學校發(fā)揮一線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優(yōu)勢,優(yōu)勢滲透,共同組建一個“多校兩方”的培訓合作共同體,達到協(xié)同培訓的目的。
2. 集中“四路”師資力量分級協(xié)作
教師進修學院聚合“四路”師資力量對新任教師進行協(xié)同培訓,即邀請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的專家學者來參與指導培訓;組織省、市級骨干教師對新任教師進行定期的“大手牽小手”活動;邀請省級學科名師給新任教師做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的講座;教師進修學院的教研員以學科專長參與對新任教師的協(xié)同培養(yǎng)與培訓。通過以上四類師資力量的參與,合力將新任教師快速培養(yǎng)成為熟悉中小學教學實際、有一定前沿教育理念、能夠駕馭課堂教學的新型教師人才。
3. 新任教師彼此開展移位合作
教師有效教學的一個關鍵特征是教學的熱情。新任教師剛剛參加工作,既是學習者,又是潛心的研究者。教師進修學院組織新任教師參與課程標準的解讀,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課型、課例的研討等。新任教師可以獨立備課,寫課例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分小組進行反復商討、移位指正、互位評議。這樣的學習和探討過程,可以幫助他們熟悉教材,解決心中的疑惑;可以幫助他們分享不同的教學設計,彌補教學設計方面的短板;還可以讓新任教師緩解教育教學的恐慌感,愉快地進行教學準備。
新任教師相互協(xié)作學習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1)同課循環(huán):觀課、評課、上課。
具體操作流程為:第一位教師上課,其余成員觀課;上完課后,大家評課,總結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與不足;第二位教師汲取優(yōu)點,并針對第一位教師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梳理,第二次上課;依此類推,第三位教師總結前兩位教師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再上第三次課。每次上課的設計都是同伴集體共同參與、評議、再研制,一次比一次進步,一次比一次成功。通過“A參訓教師課—B參訓教師課”的對照,讓教師感受相同教學設計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收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激發(fā)教師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把控能力,以期尋找有效的教學方式。
(2)異課同構:尋找多元教學方法。
異課同構是指磨課教師和備課教師,針對不同的課型進行說課、備課、磨課、評課,在此基礎上展開組內集中研討的一種教研模式。異課同構可以開展“多人多課”,如語文教學時的群文閱讀課,可以采用異課同構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課型選擇上可以跨年級選課,授課教師獨立進行教學設計,然后將教學設計交給磨課團隊評議后再改進;授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后,磨課團隊再進行多次評課,采用集體評議,集思廣益后總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
(3)微課分享:檢驗培訓成果。
教學智慧是教學經(jīng)驗、理論修養(yǎng)和德性的整合結果。微課具有問題聚焦、制作方便的特點,能很好地體現(xiàn)教師教學設計、內容選擇、資源運用的能力,檢驗新任教師培訓后在教學智慧方面的提升效果。新任教師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微課的形式,展示自己在課堂內、外過程中感觸最深、收獲最大、最能體現(xiàn)自己理念變化的點滴收獲。
參考文獻:
[1]時淑蓁,劉錦章. 新教師見習期培訓的實踐與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1991(5).
[2]胡峰光. 走向真實情境:認知學徒制導向下的新教師培訓探索[J]. 中小學管理,2019(4).
[3]徐雯. 美國和澳大利亞中小學師資培訓體系比較[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1).
[4]朱德全,張家瓊,桂平. 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 教育研究,2010(4).
[5]J HARLAN. Behavior Management of Strategies for Teachers[M]. Illinois: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s,1996.
[6]程廣文,宋乃慶. 論教學智慧[J]. 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