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岐

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的1944年10月,賀進區長犧牲在武安縣(現武安市)繼城區鄧家莊。他犧牲后,他所在的抗日四區政府所在地繼城鎮改為賀進鎮,他同副區長趙湘同志犧牲的鄧家莊改為賀趙莊。這是全國以烈士名字命名為數不多鎮村之一。至今,賀進區長的故事在武安仍廣為流傳,耳熟能祥,人人皆知。他的英雄事跡永遠激勵和影響著武安人。
一、義無反顧? 投身革命
賀進,原名郝桂巒,1917年出生于河北省正定縣西莊屯村一個較富裕的農民家庭。自幼讀書,13歲考入正定縣第七中學,1933年在北平市河北高中讀至畢業,193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當時,正值國難當頭,他毅然參加了“一二·九”和“一二·六”學生愛國運動,積極投身于抗日愛國潮流中。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寇鐵蹄踐踏華北,國土淪陷,賀進被迫離學,從學校輾轉天津回到家鄉正定。當時,侵華日軍到處燒殺搶奪,日無寧日。于是,賀進隨全家逃難到山西,途中看到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慘景,他氣憤地對親友說“國家不治,人民不安,我們再不能這樣繼續下去了!”他毅然撇下年過半百的父母和新婚不久剛剛懷孕的妻子,協同八名同志,堅定地走向了自己早已選定的道路,奔赴當時由北方局朱瑞同志主辦的“華北軍政干部訓練所”學習。畢業后留太南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任機關指導員,歷時三年深受領導和同志的愛戴和信任。1942年,在邊區行政干校學習后,調武安(北)縣四區(繼城區)任區長。
二、組織力量? 抗擊日寇
武安(北)縣抗日四區政府先設在沙洺村,為擴大抗日根據地安定民心,區政府從沙洺村遷到繼城鎮。賀進了解到繼城鎮賀姓人較多,為了更貼近群眾便于工作,從此改名為賀進。繼城鎮是三川之口,為縣西北貨物集散地。日寇炮樓就在鎮東八公里的營井,日偽軍經常來繼城掃蕩,燒殺搶奪,人民群眾日夜不得安寧。賀進到繼城后,立即招收發展民兵組織,隊伍由原二十多人發展到二百多人;民兵由原來僅有大刀、紅纓槍、石雷和為數不多的手榴彈,增加了五支手槍和三十支步槍。為了壯大隊伍,每逢一、四、七集日,民兵即進行操練或搞石雷爆破演習。1943年6月3日中午,百余名日偽軍向繼城撲來,賀進和八路軍敵工外線工作站站長畢義舉親自指揮民兵與日偽軍激戰四個多小時,將日偽軍趕至村東三里橋,展開了肉搏戰,只打的日偽軍節節敗退。在這次戰斗中,民兵三班長白三英勇犧牲、民兵二班長冀長栓身負重傷被一班長柳占海背回。從此,繼城民兵威名大振,日偽軍再不敢輕易入繼城區界,繼城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日根據地。
三、同甘共苦? 共度災荒
賀進雖出身于富裕家庭,但自幼養成了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自參加革命工作后,要求自己更嚴。穿的粗布衣、粗布襪,還是自家做的,蓋的被子是三七年參加革命時從家帶來的。他平時不抽煙、不喝酒、更不下飯館,同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對同志和群眾滿腔熱忱、親如兄妹。他口才出眾,語言生動,干群都愛聽他講話。到繼城時間不長,就與干群魚水情深,相處得像一家人一樣。為了響應黨的“開展大生產運動,部分自給,以減輕群眾負擔”的號召,區委、區政府組成了干部開荒隊,賀區長以身作則,一馬當先,帶領大家起早貪黑地干,在他的影響下個個精神抖擻,中午也不肯休息。賀區長的手磨起了泡、結下了繭,同志們勸他休息,他總是說:“這算什么,比起前方流血犧牲好得多了。”開出的荒地種上了谷子,賀區長抽空就往地里擔大糞,群眾看到區長擔大糞,認為是件新鮮事,說:“國民黨區長騎馬坐轎還嫌不舒服,共產黨區長同咱一樣挑大糞,真是世上少見的事啊!”
1942年,是連年災荒的第二年,旱災、雹災和敵人的封鎖一同襲來,人民群眾的苦難越來越深,很多群眾連糠也吃不上,這又是對敵斗爭最艱苦階段。賀區長和區委領導萬分焦慮,多次召開緊急會議,研究脫困方案,向上級請示報告,經多方努力,從山西運來一部分糧食,首先保證不能餓死人。同時,賀區長帶領干群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運動,大力組織紡織度荒,紡織一斤布能換回十斤糧。從四二年秋到四三年秋對頭一年統計,群眾共收入六十多萬斤糧食,有力地解決群眾度荒問題,也大力支援了抗日軍政人員的穿衣用布問題。同時,賀區長還親自到水利條件好、麥收收成好的活水、沙洺等村動員群眾借出糧食六十石(一石三百斤),接濟了災情嚴重的桃園溝內十五個村子受難群眾。還組織群眾打野菜、采樹葉、搞副業,從游擊區背鹽、運棉花,供給后方軍民,再從山西運回糧食和山貨度荒。就這樣,全區人民群眾順利渡過了歷史罕見的災荒年。廣大貧苦農民深情地說:“要不是來了共產黨,還不定餓死多少人哩!”
1944年春,根據地田野里一片碧綠,麥苗長勢喜人。不料,到3月,繼城東半部發生了百年未遇的蝗蟲群,由東向西蔓延。飛起來遮天蓋日,落下來地皮變色,飛上樹枝欲斷,莊稼片葉不留。面對新的災難,群眾心如油煎,賀區長更是心急如火,他立即帶領十幾位區干部,身穿便衣,攜帶武器到緊挨敵占區的東寺莊村東查看蝗情,目睹密密麻麻蠕動的蝗群,看到群眾的生活又要受到威脅,當天回區后,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治蝗措施:①大搞宣傳,破除迷信;②大講蝗蟲的危害性;③大搞人海戰役,向蝗開戰;④運動中獎懲嚴明。運動剛開始,就發現東高壁村地主白××,由于他的土地多,村上叫他攤錢出人,他堅決不干,并說:“這是神蟲,我不去打,我也不派人去打,叫我出錢唱臺戲敬敬‘蝗爺還是可以的。你們這樣會越打越多!”當時地主在村上還有相當勢力,迷信思想也有一定市場,致使運動無法開展。賀區長得知情況后,火冒三丈,立即召開區干部緊急會議,會上決定拿白××做典型,召開群眾大會,狠狠批,重重罰,把破壞消滅蝗蟲的敗類鎮壓下去。同時決定罰白××小米二十石,限三天交清。第二天,召開全區群眾大會,賀區長在會上宣布這一決定,并對白××的迷信思想和抗拒滅蝗的行為給予了有力地批駁。并揮動著雙臂,有聲有色地向群眾說:“蝗蟲是一種自然災害,它是一種害蟲,而不是神蟲,更不是‘蝗爺。我們決不可聽信白××的迷信謊言,要振作精神,破除迷信,組織起來,與蝗蟲斗,斗它個稀巴爛!這同抗旱抗日一樣,人心齊,泰山移。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滅蝗戰斗一定能取得勝利!”這時臺下響起雷鳴般掌聲,久久沒有平息下來。
會后三天,地主白××老老實實地把小米送到區上,正好解決了滅蝗中的缺糧問題。同時組織青年、民兵、積極分子及在校師生大力宣傳,更進一步破除迷信,提高群眾滅蝗的積極性。賀區長帶領區上干部投入戰斗,與群眾同甘共苦,晝夜不停。他和負責游擊區和敵占區工作的武東辦事處協議:游擊區群眾,負責在繼城東邊挖一道寬一丈、深六、七尺的封鎖溝,并負責把溝東的蝗蟲往溝里趕。繼城區負責供應十多萬斤柴草,分批鋪在溝內,等蝗蟲跳進一尺多深時,就把柴火點著將它們燒死,飛出封鎖溝的蝗蟲,就組織群眾分片捕打。經這樣分工合作,取得好的效果。這場戰斗持續一個多月,賀區長在這一個月沒吃過一頓熱飯,沒睡過一個囫圇覺,餓了啃塊干窩頭,渴了喝口涼水,赤著腳,卷著腿,處處以身作則,深受群眾贊揚。經過三十多天的戰斗,取得了滅蝗斗爭的勝利,獲得夏季的好收成。
對蝗蟲,敵占區是燒香、敬神、唱大戲,結果引來大災難;根據地是捕打、圍剿、大火燒,結果引來了大豐收。群眾高興地說:“賀區長真有辦法,要不是賀區長,這豐收年早被蝗蟲給奪跑了!”
四、舍身忘死? 掩護群眾
1944年10月10日傍晚,賀進和副區長趙湘(原區民政助理)同志到離敵人據點只有十二華里的東梁莊村幫助秋收種麥。因漢奸告密,在次日凌晨,突然聽到槍聲,發現敵人分三路將村包圍起來。這時村干部也跑過來勸賀進和趙湘同志快進村里掩避洞,但賀趙兩位同志斷然拒絕,并命令村干部趕緊帶領群眾沿河溝向村南轉移,他和趙湘在后掩護。當群眾剛到南河溝時,一股敵人尾追過來,賀趙兩位同志為了掩護群眾安全轉移,讓群眾脫險,他倆立即向反方向村西奔去,并朝敵人開槍射擊,故意把敵人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群眾脫險了,他倆卻被從山坡上沖下來的一股敵人重重包圍,因寡不敵眾,趙湘同志頭部中彈英勇犧牲。這時賀進同志下肢負了傷,子彈也打光了。為了不讓敵人獲得武器,他迅速把手槍摔壞,順手搬起一塊石頭向猛撲過來的敵人砸去。這時,敵人的十幾顆子彈向他射來,賀進區長倒在血泊里,為國為民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獻出了自己年僅27歲的生命。
賀進區長犧牲后,繼城區大街小巷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縣政府在繼城鎮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對賀趙二烈士的英勇事跡通令表彰。根據當地群眾的要求,把繼城鎮改為賀進鎮,并建起了烈士陵園,把二烈士犧牲地鄧家莊改為賀趙莊,以示緬懷和紀念。當時,全區一大批青年抱著為賀區長報仇的心愿,參軍參戰,奔赴抗日前線。
作者單位:武安市老區建設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