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意識涌現論:一種綜合唯物主義

2021-03-15 05:24:59蘇圓娟魏屹東
理論探索 2021年1期

蘇圓娟 魏屹東

〔摘要〕 心身問題是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它已從古希臘的超自然認識論經由心靈哲學的內省思辨轉向了當代認知科學的實證研究。本質上,該問題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的具體化。在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腦科學等相關科學的發展下,心身問題主要表現為認知和心智的具身性,集中表現為對意識的研究。邦格的意識涌現論將系統論、實在論和涌現論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唯物主義的特性,從意識的本體論、相對獨立性、意義、產生機制方面對心身問題進行修正。但是由于其依賴邏輯,造成了主體性缺失和語義缺失。綜合的唯物主義將辯證唯物主義、認知科學和語境論結合在一起,彌補了邦格的意識涌現論的不足,站在科學立場為意識辯護。

〔關鍵詞〕 意識涌現論,邦格,心身問題,綜合的唯物主義

歷史上,關于心身問題的探索有很多流派,主要有心身交互論、心身同一論、心身平行論等,它們都是在批判、繼承笛卡爾心身二元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心身問題依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隨著生物學、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發展,意識的研究成為當代認知科學的核心論題,意識成為心身問題的新形式。意識涌現論認為意識是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涌現,承認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之間有關聯,在唯物主義本體論的基礎上為當代心身問題的祛魅以及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一、意識涌現論視域下的心身問題

涌現論(emergentism)明確提出是英國哲學家劉易斯(G.H.Lewes)于19世紀70年代在其著作《生活和心靈的問題》基于對化學反應和力學合力的分析而來。在他看來,化學反應是異質因果關系,而力學是同質因果關系,這種由于異質因果關系,不同組分相互作用產生的事物稱為涌現事物,該事物不能還原為組分。涌現具有新穎性、不可約性、不可還原性、不可預測性等特征。劉易斯有關涌現論的思想源于英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穆勒(J.S.Mill)關于因果關系類型的區分,他發展了穆勒的異質因果關系思想。

涌現論是基于科學問題的哲學反思,在20世紀20年代與進化論相結合,發展成一種新的理論范式,在生物學和心靈哲學中得到豐富和發展,并在認知和心智領域達到高峰。隨著邏輯實證主義和現代科學的發展,涌現論由于自身不完善逐漸式微。在復雜科學、認知科學、腦科學的發展下,涌現論與當代意識的研究相結合,又煥發出勃勃生機。意識涌現論一般意義指意識是大腦神經元相互作用的整體涌現。意識問題是心身問題發展的新階段,對意識的自然化研究能促進心身問題的解決,而對心身問題觀點的剖析,也有助于我們認識意識的發展脈絡。因此,在意識涌現論視域下,分析心身問題各個流派的觀點,對了解意識產生機制尤為重要。

心身概念隨著科學和哲學主題的轉換,心的術語從靈魂、心靈到心智,心身問題也從希臘的心物問題到心身問題再發展到涉身問題。心身問題的哲學基本問題表現為:心是物質的,還是身體的一種屬性?心身之間是什么關系?心能被認識嗎?近代心身問題是以笛卡爾的心身二元論肇始的。笛卡爾認為,心身是兩種不同實體,二者獨立平等,互不決定。但心通過松果腺與身體結合在一起,心能感受到身體的諸如疼痛、酸、甜等感覺。在他看來,身體不過是心的棲身之處,思想是真實存在的,滑向了萬物皆是“我思”的唯心主義。

心身同一論不滿足笛卡爾將心看成一個獨立的實體,堅持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認為只存在一種自然實體,心理活動與身體的生理活動是同一的,當身體發生某種物理變化時,心也會跟隨發生對應的心理變化。比如,斯賓諾莎反對笛卡爾的二元論,認為心身不是兩種實體,而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屬性,二者是平行的、彼此獨立的、不能相互作用。但是,心的次序和身體的次序是同時發生的,二者是同一的。心身同一論的變體還有后來的心腦同一論。該理論認為心理的狀態和過程實際上就是大腦的狀態和過程,如費格爾(Herbert Feigl)認為人的心理狀態和人的神經過程是同一的,二者是同一過程的不同描述。斯馬特(J.J.C.Smart)、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發展了這一思想。

副現象論最初由霍布斯提出來,被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心身問題的論述中得到發展。副現象論反對二元論,認為存在一種物理實體,心理活動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大腦神經過程的一種消極的附現象或副產品、附屬物,和身體的行為以及隨后出現的心理現象沒有任何因果作用。例如,赫胥黎認為意識是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大腦的副產品;物理現象是首位的,精神現象是次要的;意識是一種偶然結果,而不是一種原因。更有甚者,取消式的唯物主義,如,丘奇蘭德(Paul Churchland)認為,常識經驗或民間心理學不能還原為生理物理的事件,心理現象不能用現代科學的成果來檢驗,應該被取消,繼而被神經科學所代替。例如,“我很痛苦”,會用一組神經元、突觸等神經科學的術語來表達。

隨附性最初在倫理學使用,是指道德性質隨附于自然性質,后被戴維森(Donald Davidson)引入心身問題。戴維森認為,物理現象是最基本的存在,任何一個心理事件都是一個物理事件,心理屬性和物理屬性二者之間沒有聯系,不存在心理-物理定理,但是心理現象的產生依賴于、隨附于物理現象。這種依賴和隨附關系并不能證明心理現象可以還原為物理現象,在弱的意義上,是一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所以,“哲學家是在心身隨附性中發現了一個有希望的物理主義形而上學” 〔1 〕10。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堅持心身隨附性,意味著為唯物主義辯護。

總之,心身二元論認為心是實體,意識涌現論否認心是實體,認為心只是大腦的機能。很顯然,二元論是站不住腳的。心身同一論或心腦同一論,就本體論而言,與意識涌現論是一致的,都堅持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但是心身同一論沒有說明心身如何關聯、如何相互作用。意識涌現論認為意識是基于微觀神經系統相互作用而在宏觀結構上的整體涌現,將心身結合起來,又避免了唯心主義。副現象論將心理現象看成是非物質的存在,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傾向,但是心理現象產生后,不能作用于物理現象,只是消極地記錄各種心理現象,如同機器一樣是機械式的操作,容易陷入庸俗唯物主義,所以,它有時候被看作“是關于心身關系的一種庸俗唯物主義的解釋” 〔2 〕145。意識涌現論認為意識產生后,可以對身體產生影響,比心身同一論和副現象論走得更遠。隨附性強調心理現象對物理現象的依賴性——“心理性有著根本的物理基礎,不存在脫離用以顯現他的、具有物理本質的對象和事件而自由漂浮的心理性” 〔1 〕20,并沒有解決心身問題,只是表明了“心理和物理之間屬性共變的模式” 〔1 〕19。意識涌現論將心理和物理聯系起來,闡釋了意識的生成機制,是各種因素整體涌現的。

意識涌現論認為,無論是笛卡爾的二元論,還是后來的變體——心身同一論、心腦同一論,以及副現象論、隨附性,都不能真正解決心身問題。二元論會造成如下詰難:要么移去心靈而大腦仍然運行的“僵尸問題”,要么是無身的“幽靈問題”。因此,解決心身問題,需要本體論基礎,將二者統一于物質或精神,更為重要的是“一元論在西方更流行的形式是唯物主義,特別是當代。因為許多人,包括哲學家和非哲學家,都覺得現代科學的權威站在唯物主義一邊” 〔3 〕117。所以,心身問題的根本出路只能是本體論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意識涌現論訴諸于本體論來解釋意識產生過程,是解決當代心身問題的有效方法。

二、意識涌現論對心身問題的突破

加拿大科學哲學家馬里奧·邦格(Mario Bunge)采用現代科學來檢驗一切理論,綜合神經科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研究成果,運用系統論方法提出科學的唯物主義,認為這種唯物主義是科學的、精確的、系統的、物力論的、系統論的、涌現論的、進化論的 〔4 〕31。邦格用43個定義、23個假設、5個定理和7個推論,將形式化體系引入科學的唯物主義,并將該理論用來研究意識,形成了唯物主義的意識涌現論。

邦格認為心理屬性不能被取消,意識是大腦中神經系統的復雜活動,是神經元相互作用的整體涌現,而這些屬性是單個神經元所不具有的。不少認知科學家認為涌現是神秘的,無法解釋。在邦格看來,涌現并非神秘,他們的錯誤在于沒有將本體論的涌現論和認識論的涌現論區分開來,本體論研究涌現論的物質基礎,而認識論解決涌現機制。邦格預設大腦活動與精神過程是同一的,意識“由不同層次的實在構成,實在所具有的屬性通過涌現的機制才得以形成” 〔5 〕。邦格從以下幾方面對心身問題進行了嘗試和突破。

(一)用系統論將心身統一于物質,解決意識的本體論問題。邦格堅持世界的物質性,用系統論的方法建立科學的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基礎。系統論不僅強調組分、整體在系統中的作用,還重視結構、環境對系統的影響。邦格將實在論和系統論結合起來定義了物質:“一個客體是實在的(或真實存在著),當且僅當,它是物質的?!?〔4 〕23實在就是這些真實物質的集合。任一物質或實在是一個系統或系統的組分,不存在孤立的事物。系統就是這些實在物質的集合。世界是系統的集合,是物理系統、化學系統、生物系統、社會系統、人工系統五個系統組成的集合。“除了宇宙以外的所有的系統都源于集合,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自發(自我組裝)的” 〔6 〕94,較高層級是較低層級物質自組裝的結果。

意識也不例外。意識活動就是大腦神經系統的過程、狀態的集合,每一個意識活動對應一個神經系統的過程狀態,但并不意味著每個神經狀態對應一個意識或者心理關聯。意識的功能在于“是神經系統涌現的活動,……它確認意識雖然可以通過求助于物理、化學、生物、社會等前提條件而得到解釋,但是它還是相對于物理和化學而言的涌現” 〔6 〕95。邦格認為意識是大腦的機能,心理活動是大腦中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產生的復雜活動,將大腦看作是包括細胞、物理、社會環境等多層次的復合生物系統,認為認知或心智的產生“不過是與身體的其他部分并同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大腦發展或進化的一個方面而已” 〔4 〕105。意志和自我同樣不是實體,而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這樣,邦格給予意識一種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在神經元微觀層面提出意識產生的基礎,避免了意識的神秘性和唯心主義的傾向。

(二)將心理現象作為一個層級,賦予其相對獨立性。科學的唯物主義認為所有物質是分層級的,由低到高處于物理層級、化學層級、生物層級、社會層級、技術層級的任何一個層級,每一個層級又由若干個子層級構成。“每個級別的事物都是由更低級別的事物及其活動中涌現的特征所組成的,而這些特征是它們的組成所缺乏的?!?〔6 〕174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層級也是事物的整體涌現。

邦格區分層級(level)和等級(hierarchy)。層級是數學概念,表示優先排序的系統種的集合,體現種屬關系或包含關系,而不是整體和部分之間的組合關系,屬于科學研究的范圍。等級以支配關系排序,具有超驗的成分,不在科學研究的范圍。邦格認為層級也是一個系統,不是實體而是集合,代表了該層級所有實在的物質。每一層級是由許多物質組成的系統。特定層級都是由更低層級的物質自組裝而成。以生物層級為例,生物層級包括細胞、器官、有機體、人口、生態系統、生物圈由低到高六個層級,每個子層級是該層級物質的集合,較高層級都是較低層級物質自組裝而成,例如,細胞層級代表了所有細胞的集合,器官是由細胞組成的。

同樣,意識與有機體有關。有智力的有機體有能力自主形成一個心理系統,但不是一個獨立的類似生物層級、化學層級的層級。由于心理現象只會發生在生物層級,所以心理系統屬于生物層級。邦格還進一步認為,意識從神經系統涌現以后,就有自身特定的表現形式和獨立的結構,并有相對的獨立性,意識發生變化,會引起大腦的變化。沒有脫離身體的心智,“卻只有思維著的肉體” 〔4 〕88,邦格將心理現象獨立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強調意識是具身的,并具有反作用,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意識觀保持一致,避免了庸俗唯物主義。

(三)引入現代邏輯,進行形式化分析,消除意識意義的模糊性。對涌現論進行形式化定義,邦格并不是首創。20世紀初期,布魯德(C.D.Broad)從結構關系對涌現進行形式化定義:“(i)一確定的整體,由A、B和C部分組成(比如說),彼此之間有個關系R;(ii)所有整體由具有同種成分且具有同種關系R的A、B和C組成,都有一定的特征性質;(iii)A、B和C能夠在其他種類的組合物中發生,但它們的關系與R不相同;(iv)整個R(A,B,C)的特征性質,即使在理論上,也不能從對A,B,C的性質的最完整的認識中獨立地或在其他整體中推導出來,而這些整體不是R(A,B,C)的形式。” 〔7 〕61邦格對涌現的定義更通俗:“設P是一個復雜事物x的屬性,而不是x的組成部分。(i)如果P是x的某些組成部分的屬性,則P是合成的或遺傳的;(ii)否則,即如果x的任何組成部分都不擁有P,那么,P是涌現的、集體的、系統的或完形的。” 〔8 〕502也就是說,每個系統至少有部分的涌現屬性。邦格不僅對物質、涌現、自組裝進行了形式化的定義,而且對意識、意志、自我進行了形式化的定義。例如,他在區分覺知和意識的意義上來定義意識的:“如果b是動物,b覺知到(或注意到)刺激x(內部或外部),并且僅當b感覺到或感知到x,——否則b沒有覺知x;b意識到b中大腦過程x,并且僅當b思考x,——否則b沒有意識到x?!?〔9 〕170僅有覺知不能產生意識,具有思維能力的動物才會有意識。邦格認為無論系統、層級都是一個集合,宇宙不僅是一個大集合,而且意識、意志、自我都是大腦的一系列狀態的集合。他用形式化來建立“精確”的唯物主義,但是陷入了空洞的語義。

(四)用適應性構建意識涌現機制。適應性表現在系統的組分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適應,輸出狀態就是適應性結果。系統和環境表現出相互作用,具有適應性的選擇,并不是所有的系統都能適應環境,有的系統是短暫性的存在。所以,自組裝而形成的系統在某些時候受到環境的制約。系統的整體適應性在事物自組裝過程、涌現過程得到體現。

邦格認為,涌現就是事物自組裝的過程,自組裝的過程就是組分相互適應的過程。并不是所有的神經系統都能產生意識,那些“有適應力的(或不受約束的,或可調整的,可組織的)” 〔4 〕70神經中樞系統,并且這些中樞神經系統和其子系統都是自發活動,它們相互連接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大腦功能系統。邦格進一步指出,意識或者心理從神經系統涌現以后,具有相對自主性。意識的作用和變化就是涌現意識“大腦自身的變化和作用” 〔10 〕127。心理或意識的反作用不能脫離大腦,因為“任何關于心靈的心理學或哲學,如果假定心靈是與物質相分離的,那么它與活力論生物學一樣,是不恰當的” 〔6 〕228。適應性蘊含了意識涌現的機制,神經元相互作用的適應性過程,就是意識的產生過程。

此外,邦格在生理學層面上對意識進行解釋,認為意識是神經系統耦合涌現的屬性,是如何進行耦合的,沒有進一步的探索,同樣也沒有真正解決意識和物質的同一性問題。此外,他采用形式主義進行概念分析,過多強調了邏輯的先驗作用,提出用精確的公式、形式化邏輯來取代或改造哲學的含混性、不精確,這是不恰當的。因為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澄清科學概念和命題的意義,進行反思和批判,而形式化抹煞了哲學的性質。

三、意識涌現論的新發展——綜合唯物主義

上述表明,邦格的意識涌現論站在科學的立場來修正心身問題的以往觀點:一是堅持唯物主義,為意識進行科學辯護,彰顯了意識自然化研究的特征;二是采用涌現論的方式建構意識的形成機制,注重系統的組分、結構和環境的關系,這與認知科學中生成認知的研究綱領是一致的,為引入認知科學研究意識作了鋪墊;三是邦格認為系統是可分析的,與整體論相區別,將分析哲學引入科學,融合了哲學和科學的分野。但是,邦格忽視了意識是屬人的,并且具有主體性,邏輯分析抽調了行為的意義。由于意識單靠一堆數學符號是得不到理解的,所以我們旨在將認知科學和語境論引入辯證唯物主義,形成一種綜合的唯物主義的意識涌現論,對意識進行新的解釋,補充邦格形式化的不足。

(一)辯證唯物主義對邦格的意識涌現論意識屬性的修正。邦格對意識進行自然化的處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消除意識的神秘性。但是,大腦不僅具有生物學性,還包括社會系統、環境等因素,這個說法有所偏頗?,F代科學研究表明,大腦是認知和心智的基礎,具有生物學屬性。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獨立于個體的人,不具有生物學屬性。意識在微觀上是神經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宏觀上是人類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大腦的機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既要考慮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基礎,也要兼顧外部因素和意識相互影響的社會環境。這些都是意識涌現論進一步發展需要關注的。

(二)認知科學對邦格的意識涌現論涉身因素的修正。生成認知是認知科學的一個重要研究綱領,具有具身性、情境性等特點,表明認知“既是生物學的,也是現象學的” 〔11 〕,將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聯系起來,認為認知是在這兩個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循環而產生的。生成認知包含生命有機體以及其所處的環境——自我和他人互為基礎而生成的社會世界。認知和心智是特有的身體系統和環境的耦合(相互作用)中通過行動在同一歷史過程中展開的。生成認知不僅包含邦格的意識涌現論的生物學系統,而且將認知主體和環境作為相互決定、相互作用的整體系統,并在這個大系統中通過知覺-行動-實踐的雙向因果作用而涌現,有效整合了大腦、身體和環境。人的意識畢竟不能脫離肉身。人不僅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最根本的,在這兩個屬性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的認知和心智,而不是僅僅重視人的自然屬性。認知科學引入生成認知,能將環境獨立地作為一個外在客觀因素,既有意識涌現論的生物學基礎,又重視認知主體和屬人環境的雙向影響,實現主體與客體的真正統一。

(三)語境論對邦格的意識涌現論形式化的修正。形式化削弱了數學公理化體系所要表達的意義,再加上,“形式化經常與一種神秘風格相關聯,在其中做出重要的哲學選擇卻沒有解釋,而且甚至經常沒有清晰地陳述” 〔12 〕10。意識通過語言得到表達。語境論將語形、語用、語義結合起來,克服形式化的語形與語義的片面性,能合理地“處理‘心理實在的本質、特征及其地位問題” 〔13 〕125。因為語境論就其根隱喻的含義而言,核心在于“‘變化與‘新奇”,‘變化是通過‘性質的‘擴散、‘聚集和‘融合展開的;‘新奇是通過‘結構的‘組分、‘組分的語境和‘指稱實現的” 〔14 〕。這些特征恰恰體現了涌現論的最基本特征:質的新穎性。語境論解釋認知和心智或意識,最終實現科學和哲學的統一的目標。邦格對意識的系統分析,實際是用數學邏輯進行的語形分析,基于生物學和現代邏輯的語用分析,而缺失語義的表達。然而,語義分析可以揭示形式化符號和其所指向的客體之間的關系,彌補形式化分析造成的對意義空洞的表達。所以,語境論對意識的意義在于:在語形分析方面,形成意識的數學表達式;在語用分析方面,科學家和哲學家基于不同的理論背景,實現對意識的多樣性解釋;在語義分析方面,科學家和哲學家用語言在某些具體的環境中對這些形式化的邏輯結構進行解釋和說明。意識的語境論分析,將符號、意義在不同的語境中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或實踐得到表達。

另外,哲學家對意識的研究在現代科學發展的推動下,由人的內省思辨轉向科學實驗的研究,“在理論上,不斷地由單一轉向多元,由絕對轉向相對,由對應論轉向整體論;在實踐上,由邏輯轉向社會,由概念轉向敘述,由語形轉向語用;在方法上,由形式分析轉向對語義分析、解釋分析、修辭分析、社會分析、案例分析及心理意向分析等等的具體引入” 〔15 〕。只有在語境論這個基底上,才能實現邏輯、經驗與理性的統一。語境論以語境為基底研究意識的意義,通過邏輯分析,統一不同語境下的語義,將意識的形式分析和現象經驗(感受質)統一起來進行整體的解釋和說明。再者,語境論“強調人的意向行為及其產生的意義(理論的和實踐的)。它的基本范疇變化和新奇就是言語行為框架下的概念” 〔16 〕。語境“為其中的事物提供關聯,形成語境之網” 〔16 〕,意義隨著“網”的不同發生變化,因為語境的意義是具體的。

此外,在某種程度上,語境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依賴特定語境中的實踐活動解決問題” 〔16 〕。意識涌現論、語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統一于實踐,在語境中使得意義得到實現??傊祟惖恼J知和心智產生過程非常復雜,單靠一門學科和方法是無法得到理解的,以形式化分析為基礎,將辯證唯物主義、認知科學、語境論引入意識的研究中,為理解和闡述意識提供一種新的唯物主義——綜合的唯物主義的意識涌現論。

四、結語

目前,意識問題呈現出多學科綜合研究趨勢,心理學、物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心智科學、哲學等學科,從不同方面對意識進行研究,它們都基于一個共同的研究基礎:“對意識物質性的論證與辯護?!?〔17 〕175在不久的一天,意識和意志“都是合法的科學對象” 〔9 〕173。意識的自然主義方法體現了科學家、哲學家“正試圖在科學和哲學的前沿確立意識、精神的本體地位與作用追求的軌跡” 〔16 〕175,唯物主義無疑捍衛了這種科學性,它認為沒有脫離肉體的意識。不僅要在生物學上研究意識的物質基礎——大腦的結構、功能,也要看到意識也有自身的歷史,特別是不能忽視意識的社會性,因為,“如果我們只看到人腦作為一種復雜的有機組織結構有它自然起源的歷史,而不同時看到與之相適應的人腦的心理、意識機能亦有其自然起源和發展的歷史,那就有可能或是錯誤地認為奇妙的意識現象是上帝之類的‘超自然力賦予人腦的(如所謂‘靈魂說或‘唯靈論的觀點);或是以為它僅僅是人腦這塊特殊物質自生的現象(如所謂‘特殊能量說之類的‘生理學唯心主義的觀點)” 〔18 〕。

實際上,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類認識也是由物質到精神再到物質的無限過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實現兩次飛躍呈現循環螺旋式的認識過程,為意識研究指明方向??茖W家不僅需要關注意識的神經生物基礎,還要探索意識與物質的實現與轉化機制。概言之,心身問題依然會爭論不休,意識問題的科學性辯護一直在繼續。雖然意識涌現論在解釋意識產生機制方面還是模糊的、不能給予充分的解釋,但也為心身問題的解答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范式。

參考文獻:

〔1〕金在權.物理世界中的心靈——論心身問題與心理因果性〔M〕.劉明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張志偉,馬 麗.西方哲學導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唐納德·帕爾默.看,這是哲學Ⅱ:永恒不變的哲學大問題〔M〕.何小嫄,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4〕Bunge M.Scientific materialism〔M〕.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1.

〔5〕方環非,潘麗華.涌現、分層與辯證法——批判實在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聯結〔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05):90-96.

〔6〕邦格.涌現與匯聚——新質的產生與知識的統一〔M〕.李宗榮,李成芳,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Broad,C.D. The mind and its place in nature〔M〕.London:Kegan Paul,1925.

〔8〕Bunge M.Emergence and the mind〔J〕.Neuroscience,1977(04):501-509.

〔9〕Bunge M.Treatise on basic philosophy,Vol.4,ontology II:a world of systems〔M〕.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9.

〔10〕高新民,沈學君.現代西方心靈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李恒威.生成認知:基本觀念和主題〔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02):27-31+110.

〔12〕斯文歐·漢森.哲學中的形式化〔J〕.哲學分析,2011(04):3-13.

〔13〕劉 敏.量子波函數及其存在空間探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8.

〔14〕魏屹東.語境同一論:科學表征問題的一種解答〔J〕.中國社會科學,2017(06):49-52+206.

〔15〕郭貴春,殷 杰.后現代主義與科學實在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01):6-11+47.

〔16〕魏屹東.語境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J〕.理論探索,2012(05):9-15.

〔17〕袁書卷.意識心理學的探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18〕傅世俠.“腦—精神相互作用”析〔J〕.哲學研究,1983(01):25-33+60.

責任編輯 蘇玉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熟女AV|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欧美精品啪啪| 在线国产欧美|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午夜日b视频|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6|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21p大胆| 午夜影院a级片| 搞黄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看片网|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无码'专区第一页|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欧美成人二区| 欧美日韩理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亚洲|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毛片一级在线|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青草精品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a级免费视频|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网址| 日本黄色a视频| 亚洲综合18p| 日韩高清欧美| 久久香蕉国产线| 99热最新网址|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jizz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91色|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99re视频在线| 在线欧美日韩| 国产迷奸在线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国产玖玖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