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拙勤
摘要:在社會保障治理工作中,公眾參與能夠體現出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同時,公眾參與具有參與權責的相互性、參與形式的靈活性、參與內容的全面性、參與層次的廣泛性等特點。由于個人能力存在欠缺、制度不完善,目前,在社會保障治理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公眾參與度不夠。政府要結合公眾參與模式、途徑、制度體系、管理體制方面進行合理的改進,本文分析了在社會保障治理工作中公眾參與的困境,并研究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期望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眾參與;社會保障治理;面臨;困境;應對策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指要求公民個人、社會、市場、政府各主體,發揮出自身的主體功能,參與到社會保障治理中。社會保障治理在我國國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公眾參與機制。保障政策可以代表與體現民意,使社會保障決策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1公眾參與社會保障治理面臨的困境
1.1缺乏相應的統籌方案與參與機制
雖然法律允許公民合法參與社會保障治理,然而在實際治理工作中,政府依然是單一的管理主體,公民參與的途徑與機會比較少,實際參與度比較低。目前,社會保障事務大多是地區分散管理,還有一部分是由中央直接管理,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碎片化與條塊化現象。在為公眾提供參與治理渠道方面缺乏相應的統籌方案與參與機制,無法形成有序參與、上下聯動的治理機制。
1.2公眾參與僅僅流于形式
一直以來,社會保障政策的監督、執行、制定各環節都缺少公眾的參與,沒有為公眾提供充足的參與空間,這導致公眾能夠參與到實際治理中的機會非常少,難以發揮真實作用。目前,公眾一般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參與社會保障治理:(1)當選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可以參與到社會保障決策中。(2)通過聽證會、座談會、信訪等方式,為決策部門反饋對于社會保障政策方面民眾的期望。然而,僅靠這兩種方式難以充分發揮公眾參與治理的作用,導致公眾參與僅僅流于形式,無法尋找到積極地參與方式與參與途徑。
1.3公眾在參與社會保障治理方面缺乏積極性
公眾在參與社會保障治理方面缺乏積極性,這也影響了社會保障治理效果。近幾年來,公眾對社會保障事務的意識越來越強,政府也嘗試為公眾提供參與渠道,然而部分公眾存在消極參與行為,部分參與者以自己的私利為重心,所作出的行為危害多數人的合法權益,這有違公眾參與的良好愿望。同時也導致社會保障政策缺乏公正性。比如部分領取低保的人員在自己收入大幅增長之后選擇隱瞞收入,沒有主動要求停止低保待遇,吞噬了社會保障救助資源。大部分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由于自己的私欲,通過寶貴的參與機會宣泄自己對政策與社會的不滿,造成對社會保障治理的不良影響。
2 公眾參與社會保障治理面臨困境的應對策略
在新時期,社會保障治理要不斷為公眾提供參與的途徑、機制、模式、結構,促進公眾參與發展,完善多元主體共治格局,加快社會保障治理的現代化建設步伐。
2.1增強公眾參與的制度體系創新
管理體制也可以很好地協調各管理主體之間的權力,在其中,各種管理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創新社會保障治理需要構建公眾參與管理機制,改變社會保障治理中政府作為單一主體的局面,使公民個人、公眾團體、社會組織、私人機構都能夠參與到社會保障治理中,改變以往公眾被動接受、被動服從的管理體制,動員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新的管理體制,實現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協同。比如,在政府自身、社會團體、公民個人等主體之間,可發揮公眾的參與功能,明確劃分權、利、責,構建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另外,要讓公眾樹立權利、義務意識,并認識到在參與社會保障治理的同時,也要履行相關義務與職責,使公眾參與行為能夠更加可持續化與規范化,增強公眾參與的制度體系創新。在社會保障制度治理中,要為公眾設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彌補當前制度的缺漏與不足.
2.2為公眾提供參與的可能與機會
第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讓公眾可以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保障公眾參與的獨立性、合法性、有效性。第二,在社會保障治理的環節中,要清晰地制定相應制度,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作用。比如,在設立社會保障制度之前,需要深入基層調查分析,聽取民意,實施社會公示與社會聽證等制度規定,使社會保障政策能夠解決公眾需求。在頒布社會保障政策時,要以制度規定要求非政府組織、工會、社會基層組織參與政策執政,增強社會保障治理的有效性,提升公眾參與度。第三,要確保社會保障治理的科學性、公開性、公平性,設立對社會保障的監督制度、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民意調查制度,構建完善的工作參與制度體系。
2.3不斷創新公眾參與途徑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自媒體、新媒體都可為公眾參與社會保障治理提供新的平臺,而科技進步也需要摒棄原始低效的治理方式,尋找新的模式與可能,以現代化、高效、科學的治理方式為公眾營造充足的參與空間。公眾可以通過信息平臺,不斷創新公眾參與途徑,體現治理的現代化與多元化。政府也可在媒體平臺中發布社會保障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矛盾。同時,可以讓公眾了解到自己關心的社會保障事務。在媒體平臺中,政府也可收集公眾意見,增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動,讓公眾能夠全過程參與,滿足公眾的愿望。在設立開放的社會保障公眾平臺之后,也可以構建良好的信息反饋機制。當公眾表達利益訴求之后,便可得到相關部門的及時回應。
3 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保障治理工作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工作,同時,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必然選擇。工作人員要清晰社會保障治理的特點,為公眾參與社會保障治理提供全新的途徑,構建清晰的制度體系、管理體制,從而促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公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安華.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的社會保障治理:理念,目標與機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6(05):26-32.
[2]白維軍.社會保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三重維度[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6(04):17-18.
(遼寧師范大學?110000)